喪葬習俗流傳至今,已經(jīng)有幾千年歷史。世界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喪葬習俗。古往今來,那些悲歡離合無不體現(xiàn)在喪葬習俗中,家家躲不開,離不了。對于中國這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來說,自然有獨特的喪葬習俗和文明。而俄羅斯——一個融合東西方文化的國家也以一種神秘的姿態(tài)等待我們?nèi)ヌ剿鳌?/p>
讓我們先從兩國的死亡觀開始談起。俄羅斯人多數(shù)信奉東正教。東正教認為,人死后有去往天堂和地獄之分,而一切均取決于逝者的靈魂。所以,通常親屬在死者葬后40天內(nèi)不斷地為死者禱告,以祈求進入天堂。而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長期歷史沉淀,自古以來,中國人民世世代代無不受這些思想的影響。進入當今時代,人們更多地將死亡當做一種自然的歸宿,認為死和生是一種很自然的現(xiàn)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則。
中俄在喪葬禮儀的形式上大有不同的。對俄羅斯來說,其喪葬禮儀的流程大致分為小殮、洗尸、奔喪、停靈、大斂、出殯等幾個部分。停靈時,親屬則會按照死者生前的要求選擇在教堂圣像前放幾天。對于俄羅斯人,有意思的現(xiàn)象是他們常在棺木中放入面包,鹽,或者放伏特加酒,錢,煙斗和干活的工具等。比較大型的葬禮是在教堂內(nèi)舉行,長者念例行陳詞或神甫口誦經(jīng)文,親友向逝者告別。大殮環(huán)節(jié),俄羅斯人在這個程序上十分講究,通常入殮后,為了讓死者在最后時刻能夠“耳聞目睹”外面的世界,人們會在靈柩的右側(cè)鑿出一個小洞眼。除此以外,搬抬死者遺體時,頭必須朝前,而且要從后門或者窗戶抬出去。在棺材中死者必須要頭東腳西,因為俄羅斯人認為太陽升起的東方是東正教的象征。在臨出門時,親屬會端著飯菜澆靈柩一圈,隨后便是掃地,潑水。最后,人們通常會用麻布為出殯送葬隊伍鋪路,俄羅斯民間稱麻布路為橋,據(jù)說這樣便使逝者亡靈沿橋去往天堂。葬禮歸來,要設宴招待來客,宴請一般有魚子醬、伏特加、蜜粥,灌餅和大米布丁等俄羅斯傳統(tǒng)食物。歸來后還要為死者安放靈位,靈位上放有照片并供奉各類食品和伏特加酒??此迫绱朔爆嵉膯试崃鞒?,卻無不處處體現(xiàn)著俄羅人深厚的宗教信仰文化和對死者的敬畏之心。
中國,這個文明古國的喪葬形式則是各具特色,地域性特征十分顯著。喪葬的形式如土葬、天葬、水葬、火葬、洞葬、樹葬、沙葬、懸棺葬、風葬、木乃伊等。其中,土葬最為常用。而火葬是一種傳統(tǒng)葬式。即火焚尸,將骨灰貯于盒內(nèi)的殯葬方式。中國最早流行火葬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的氐羌人,其后藏、彝、納西、拉祜、哈尼、普米、怒、傣等族在歷史上也行火葬。部分地區(qū)仍保持此種習俗。
對于葬后的習俗,中俄也是各具特色。俄羅斯人通常在死者去世后的第九、二十、四十天舉行祭奠活動。一周年后,會邀請親朋好友共同參加葬后宴,人們會聚在一起食用鹿肉,并將鹿角插在焚尸處的土地上以示祭奠。而在復活節(jié)開始后的第一個星期內(nèi)開始的拉多尼查節(jié)對于俄羅斯人來說是紀念祖先和逝者的重要節(jié)日,人們會舉行游園會等活動。在中國的葬后習俗里,親友需要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燒紙錢,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家人用香燭祭品供奉寫有逝者名字的牌位。而每年的清明節(jié)、春節(jié)期間,親友便會修理、打掃墓地并用祭品祭奠。在農(nóng)村,有的地方還是保持著在逝者去世三年以內(nèi)不準貼春聯(lián)等習俗。在葬后的習俗里,中俄還是有很大的相似之處。盡管祭奠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均表達了親友對于逝者的尊敬和懷念。
說起俄羅斯喪葬文化,那么有個景點是必須要介紹的——俄羅斯新圣女公墓,這個公墓早已成為一個著名景點并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它位于莫斯科郊區(qū),毗鄰新圣女修道院。莫斯科的新圣女公墓如同一座神圣的藝術殿堂。環(huán)境優(yōu)美、綠樹成蔭,花草遍地。在這所藝術殿堂里每一個墓碑都是藝術家獨具匠心的杰作。它以最感人、最精煉、最形象的藝術語言,概括了逝者一生的事業(yè)、成就和對俄羅斯人民的貢獻。有近26000多位俄羅斯政客、藝術家等各類文化名人長眠于此,例如畫家列維坦、科學家圖波列夫、瓦維洛夫、文學家普希金,果戈理、契訶夫及舞蹈家烏蘭諾娃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領導人——王明也葬于此,也是新圣女公墓中唯一的中國人。每位逝者通過自己的墓碑,向世人講述著不同的故事,訴說著生命的輝煌。中國的也有自己的代表性公墓,即北京的八寶山革命公墓,這里莊嚴肅穆,朱德、彭德懷、董必武等一代革命偉人去世后葬于此地。只是與俄羅斯新圣女相比較之下,八寶山便少了幾分藝術性,看上去像一個冰冷的世界,墓地上或靈堂內(nèi)排列著幾乎一模一樣的墓碑或骨灰盒,墓碑上只鐫刻著姓名和生卒日期,沒有對墓主進行任何的評價。在平時,陵園內(nèi)悲涼、蕭瑟、冷清。只有到了清明節(jié),人們才蜂擁而至,燒紙,拜祭,忙乎一番。這樣一種祭奠方式既不文明高雅,也會造成污染環(huán)境和交通堵塞。在祭奠方式上也許俄羅斯人的喪葬文明值得我們借鑒和推廣。而如何將生者對逝者的懷念更加深刻、持久、美好的表達出來,也是一個值得思索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