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心理學是對藝術過程的參加者的相關問題加以研究,這些參加者包括藝術家、表演者、觀賞者和批評家。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即藝術家使藝術創(chuàng)造和反映成為可能的心理過程這一問題是最引人關注的。藝術創(chuàng)作重要的是把注意力放在審美反應的中心點上,指出審美反應的心理重心。
【關鍵詞】:藝術心理學;服裝造型;創(chuàng)作心理
藝術心理學是對藝術過程的參加者的相關問題加以研究,這些參加者包括藝術家、表演者、觀賞者和批評家。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即藝術家使藝術創(chuàng)造和反映成為可能的心理過程這一問題是最引人關注的。
關于這一問題,19世紀的浪漫主義者們認為,只有獨立于理智之外的力量才能解釋創(chuàng)作,藝術創(chuàng)作有一個內在的源泉,即無意識。柏拉圖則把藝術看作有一個外在的源泉,即神賜的靈感。這些觀點在之后有的被補充發(fā)展,有的干脆與之沒有關聯(lián),總之,至今仍然是存在爭議的論題。
就我理解的來說,藝術創(chuàng)作重要的是把注意力放在審美反應的中心點上,指出審美反應的心理重心。以服裝結構設計為例,由于中世紀時期宗教的影響,服裝的樣式比較簡單,總體上有苗條、欣長、自然的反映人的體型,不刻意修飾,不顯露體形,只注重衣服的外表裝飾。這一時期,人們的對于服裝的審美反映的心理重心是濃重的禁欲主義支配下被扭曲的矛盾的心態(tài)。
中世紀歐洲人還熱衷于色彩的象征作用,拼命追求服裝的社會性符號功能,其中綠色、藍色和紅色的象征性尤其突出。凱爾特人有崇拜樹木的信仰,在五月節(jié)時,人們要穿綠色的衣服,從森林里才來剛冒芽的嫩枝來裝飾自己,以慶祝夏天的到來。另外,在中世紀,人們認為五月是戀愛的季節(jié),因此,五月節(jié)的綠色服裝也具有青春和男女戀愛的含義,進而暗示著結婚和生育。比如《阿諾菲尼夫婦肖像》中,阿諾菲尼的妻子穿著綠色的衣服,就暗示著兩個人的婚姻關系和新生命的孕育。另外,綠色也經常在童裝中使用,在這里綠色又象征著年幼、年輕、活力和希望。
不論是服裝結構和造型還是色彩,都隱藏了當時穿著者的心理感受,這種心理來自環(huán)境影響下的審美反應。
藝術批評是藝術心理學研究對象中的另一個重要方面。藝術批評大體圍繞藝術在人的行為的總系統(tǒng)中的作用和意義,關于這一問題,至今仍然存在著各種截然不同的回答。有些作者把藝術的作用捧得很高,另一些作者則把它等同于一般的娛樂消遣。對藝術的評價每一次都直接取決于我們對藝術以及藝術心理學理解。關于藝術,最流行的看法是,藝術似乎用某些情感來感染我們,它建立在這種感染的基礎上。托爾斯泰說道:“藝術活動就是建立在人們具有接受其他人的情感感染的能力這一基礎上的……情感千差萬別,有很強烈的和很微弱的,有意義重大的和微不足道的,有好的和壞的,只要它們能感染讀者、觀眾、聽眾,它們便是藝術的對象?!边@一觀點將藝術歸結為一種普通的情緒,藝術本身無所謂好壞,它只是情感的語言,只有根據(jù)語言說出的東西才能對它做出評價。托爾斯泰認為,必須從一般道德的觀點去評價藝術,凡在道德上得到他贊同的藝術,他都看作是高尚的和優(yōu)秀的藝術,凡包涵著根據(jù)他的觀點應受指摘的行為的藝術,他都一律加以反對。有什么樣的理論學,便有什么樣的美學。這就是這種理論的口號。而不可否認的是感染力只是藝術的一部分,藝術產生的是另一種印象。
藝術的真正本性總是包涵有改變和克服普通情感的某種東西,由藝術引起的同樣的恐懼、痛苦和不安,除了它們本身所含有的東西外,還含有某種別的東西。這種東西能克服這些情感,使水變成酒。藝術的最重要的使命就是這樣實現(xiàn)的。就如同表面的平穩(wěn)和愜意只是一層隱藏著悲劇實質的外殼,當我們親眼看到重于空氣的材料被克服后,我們便感受到飛行所產生的振奮的真正喜悅。
有一位思想家說過,藝術和生活的關系,就如同酒和葡萄的關系。藝術取材于生活,但又不止步于此。
丹納說過,我們贊賞荒野的景色是有道理的,就像他們對這種景象感到無聊也是有道理的一樣。對十七世紀的人們來說,沒有比真山更難看的了,真山引起他們許多最不愉快的想象,他們對野蠻感到厭倦,如同我們對文明感到厭倦一樣。這些真山使我們有可能擺脫開人行道、辦公室和小鋪而得到休息。只是由于這一原因我們才喜愛荒野的景色。
又如同畢歇爾認為的,音樂和詩歌產生于共同的起因,產生于繁重的體力勞動,它們的任務以凈化的方式消除難以忍受的勞動緊張。直到目前,聽音樂也是極其重要的一種緩解壓力的方式。尼采說,沒有詩,人就什么也不是,有了詩,人就幾乎成了上帝。
這些語言闡述了藝術與生活甚至是生命的關系,對于我們來說,也是學習藝術評價的珍貴資料。當我們更好的了解藝術,才能夠更好的把握與藝術相關的內涵與外延,然后更好的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
藝術創(chuàng)作包括繪畫、建筑、音樂、舞蹈等,服裝設計也包括在其中。服裝設計者使服裝設計和反映成為可能的心理過程便也包含在藝術心理學這一范疇之中。據(jù)我了解,很多促使設計者完成創(chuàng)作的心理過程會受到成長環(huán)境和自身性格的影響,無論這些因素所發(fā)揮的作用是設計者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行為。
正如我們所知,很多設計者的設計作品都包含了自身的性格影像,而性格的形成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英國服裝設計師亞歷山大·麥昆的反叛個性就與他的生活背景息息相關,他出身于中下平民階層,卻成為上等人樂用的設計師,這種階層的懸殊性對他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造就了他不屑于中產階級的矯情造作的個性。這種個性自然會體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中,即尊貴中隱約可見的墮落氣質。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麥昆常用的表現(xiàn)方式是在宮廷式的華麗廓形中加之腐朽感機理的面料二次設計處理,另外,面料色彩和印花色彩也常見暗灰色系,連展廳都可以是棄骨堆疊而成的。他的設計融合兩級元素,如傳統(tǒng)與時尚,強力與柔弱。這些高強度對比也是他個性的產物。堅韌勇敢的態(tài)度、大膽的嘗試、打破常規(guī)的要求,也使得他具有特殊的性格,這種試驗的愿望與一種不尋常的動力聯(lián)系。他擁有一種強烈的自我力量、自主性、純潔的動力以及面對表面上的失敗和普遍的嘲諷仍舊堅持不懈的能力,并且長年累月的辛苦訓練,正是這種辛苦的訓練為他驚人的創(chuàng)作埋下伏筆。
說到環(huán)境對創(chuàng)作的影響,我回想到了我的畢業(yè)設計,還記得我的靈感來源是環(huán)保的重要性。因為畢業(yè)設計開始的前一段時間,環(huán)保問題越發(fā)的突出而尖銳,霧霾的頻頻侵襲使人們對環(huán)保問題越來越關注。我的創(chuàng)作思路也由此打開,比如,在面料印花上,我采用灰色調的花朵取代絢麗色彩的花朵,以此表現(xiàn)環(huán)境的破壞給大自然帶來的傷害;款式設計上,我采用疊褶裥的方式形成大廓形的服裝造型,層層疊疊的灰色猶如工業(yè)化影響下的天空中的烏云,承載的哀傷仿佛想像大雨一樣傾盆而下,意欲洗凈塵埃。
促使設計者完成創(chuàng)作的心理過程不僅包括環(huán)境因素,個性因素等,還包括很多其它方面的因素。一件成功的作品能夠被創(chuàng)作出來,甚至成為藝術品,不管是否是無意識的靈光閃現(xiàn),還是有意為之;不管是對某個特定時期的借鑒參考,還是對當下時代背景的反應,都必定經歷了對藝術的深刻認識與堅持不懈的辛勞付出等等。在藝術的道路上,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遠。
參考文獻:
[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論美文選》
[2] "畢歇爾.《勞動和節(jié)奏》.K.莫斯科.新莫斯科出版社.1923.
[3] "丹納.《論藝術》.H.1922
[4] "《列夫·托爾斯泰全集》.第30卷.第64—65頁.
[5]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夢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