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柳毅傳》塑造了一個與以往不同的正面書生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關(guān)鍵詞】:唐傳奇;《柳毅傳》;書生
一、書生形象的特點
(一)俠肝義膽,救人于危難
書生柳毅的“義夫”形象特別突出,唐代文人士子普遍有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并把進士擢第當做人生理想。文中的柳毅本是一個落第書生,可想而知心情是失意郁悶的。去涇陽訪友,路遇正遭不幸的龍女,柳毅見到的牧羊女,便主動上前詢問,自己境遇不佳,但是對苦難者仍充滿同情與關(guān)懷,足見柳毅的善良。
聽了龍女的泣訴與請求,,愿為龍女傳書洞庭,救她出危難。這時柳毅完全把自己的失意和挫折拋諸腦后,全然不顧洞庭湖與涇河相隔千里萬里,不顧路途遙遠,山高水長,不想自己一路上要經(jīng)歷多少艱難,心里想到的只是自己一介凡夫怎入洞庭水府。完全急龍女之所急,把自己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
柳毅的舉動可以說是“義”字當頭,他本是落第的書生,訪友路過涇河,看到獨自傷心落淚的牧羊女。柳毅氣血俱動,拍案而起,為素不相識的龍女挺身而出,為她千里傳書,把自己的痛苦失意和傳書路上的艱險全都置之度外,可見他確是個義士。
(二)正直無私,施恩不圖報
柳毅是個道德高尚的儒生,路見不平,對涇河小龍的惡行氣動于心,嫉惡如仇,為龍女千里傳書,都表現(xiàn)出他正直的一面。柳毅幫助龍女,從未想過讓龍女報答。柳毅救助龍女完全沒有私心,這一點從洞庭湖君和錢塘君以珠寶相贈時柳毅謙遜的態(tài)度就可以看出。
再說錢塘君提出讓二人成婚的請求,除了看重柳毅的品德,其實是有一定的“報恩”意思在其中的。在我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中,為報恩以身相許的例子并不少見,最典型的例子是《白蛇傳》中的白素貞為報恩與許仙結(jié)為夫婦。但是柳毅卻不愿這樣做,柳毅認為如果接受了錢塘君的要求不是君子所為,而當初完全出于義氣幫助龍女的舉動,在天下人的眼里,就變成了施恩圖報、假仁假義。由此可見,柳毅是一個正直無私、施恩不圖報的正人君子。
(三)剛強堅毅,不畏于強權(quán)
柳毅的性格中也有剛強堅毅的一面,例如錢塘君因感念柳毅之德,看重柳毅的人品,有意將龍女許之為妻,柳毅毫不猶豫地拒絕。錢塘君態(tài)度傲慢,妄想用強權(quán)震懾柳毅,逼迫他同意,即使這樣,柳毅也沒有屈服。
文中描繪的錢塘君性格暴烈、嫉惡如仇,有一股怒潮一般洶涌而暴烈的氣概。而柳毅只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面對錢塘君的震懾,他卻毫無畏懼,義正詞嚴地批判了錢塘君的做法,一番話說得錢塘君啞口無言、羞愧難當。柳毅并不是沒有考慮過后果,如果真的激怒了錢塘君,法力高強的錢塘君也許頃刻間就能讓柳毅灰飛煙滅,但是即使這樣,面對如此危險境況,柳毅仍然沒有屈服于錢塘君。士人從來可殺不可辱,他寧愿用自己的生命為堅守的道德準則殉葬。
文中柳毅的拒婚舉動充分體現(xiàn)了書生柳毅的剛強和堅毅,其他文學(xué)作品中的很多書生都有懦弱的一面,很容易就向權(quán)勢或者武力做出妥協(xié),例如高明《琵琶記》中的蔡伯喈應(yīng)試及第之后,皇帝為他和牛丞相之女賜婚,蔡伯喈雖然有意拒絕,但是皇帝和牛丞相不允,他最終向權(quán)勢妥協(xié),與牛小姐成婚,拋棄發(fā)妻。文中錢塘君以強權(quán)相逼,書生柳毅實則已經(jīng)處于非常危險的境地,隨時都有可能喪命于錢塘君手下。但是即使這樣,書生柳毅并沒有屈服,堅守自己的原則,絕不像強權(quán)和武力做出讓步。
(四)大義為先,心底埋深情
柳毅和龍女之間并不是沒有情,在涇河邊聽了龍女的不幸遭遇,此時柳毅對龍女充滿深深的同情。柳毅答應(yīng)龍女傳書洞庭,龍女對柳毅是充滿感激之情的,例如當柳毅對龍女說:“吾為使者,他日歸洞庭,幸勿相避”時,龍女的回答是:“寧止不避,當如親戚耳?!睆倪@句話里可以看出龍女對柳毅已經(jīng)有了感激之情,欽佩之情。
可憐的龍女終于脫離苦難。大殿上柳毅再見龍女,錢塘君有意成其美事,讓兩人結(jié)為連理。龍女已經(jīng)深深地愛上了這位大仁大義的君子。只是柳毅把道德禮法看得太重,甚至有些迂腐了,即使對龍女有情,也只是把這份情埋在心底,不肯表露。文中說柳毅辭行時,面有悔嘆之色,很真實地表現(xiàn)出了柳毅的性格。
龍女化身盧氏,嫁與柳毅為妻,柳毅被龍女的癡情和用心打動,也將自己心底的深情向龍女表露,兩人得以神仙眷侶,再續(xù)前緣。
二、書生形象特點的成因
(一)儒家思想的影響
儒家思想從西漢起就成了中國思想文化領(lǐng)域的主流,對整個社會都產(chǎn)生了很深的影響。作者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才在《柳毅傳》中塑造了一個代表儒家道德觀念的書生柳毅。
“君子”觀念是中國文學(xué)特有的范疇,在中國古代各家中都受到推崇,特別是儒家對之極為重視。“君子”特指有學(xué)問、有修養(yǎng)的人,孔子把它上升為士大夫及讀書人的道德典范。在人格塑造的理想中,儒家有圣人、賢人,道家有真人、至人、神人,究其境界均高于君子,但是圣賢不世出,終有高不可攀的意味。世界上完人不多,而君子是相對較完整、較普遍、較容易達到的人格典型,因而值得注意和追求。李朝威也受這種觀念的影響,在《柳毅傳》里塑造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書生形象——柳毅,在李朝威的筆下,柳毅可以稱為完美的儒生,他見義勇為、不圖回報的行為完全符合了社會對書生、對“君子”的期待和要求。
儒家重視倫理道德,把“仁”和“愛”看做是最高的道德境界。李朝威是典型的儒生,受到很好的儒家教育,深受這種觀念影響,所以在文中作者把書生柳毅塑造成儒家倫理道德的踐行者。作品中的書生柳毅在自己落第回鄉(xiāng)的圖中,遇到哭泣的龍女便主動上前詢問,龍女的不幸讓他深感同情,柳毅見義勇為,主動幫助素不相識的龍女千里傳書、脫離危難,他的惻隱之心正是“仁愛”思想的表現(xiàn)。
除此之外,書生柳毅的行為是完全符合儒家所倡導(dǎo)的溫柔敦厚的原則的,例如他見義勇為,為龍女傳書;龍宮見到佳人和珠寶,無覬覦之心,無逾越之舉;面對錢塘君的傲慢許婚和威脅,威武不屈、不卑不亢。柳毅對龍女雖有愛慕之心,文中也說到他有嘆悔之色,卻能克制私情,毅然拒絕。
(二)中唐政治、思想、文化等時代背景的影響
首先是積極入世的人生態(tài)度。唐代沿襲隋朝的科舉制度,重視培養(yǎng)和選拔人才,唐代的書生普遍以干祿為用,有強烈的入世之心,以中士及第為終身榮耀,盛唐的那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在中唐仍然得到了延續(xù)。作者李朝威對科舉制度和書生心態(tài)深有感觸,也賦予書生柳毅這樣的命運。主人公柳毅是個飽讀詩書的儒生,十年寒窗苦讀,只為有朝一日能蟾宮折桂,實現(xiàn)人生理想。
其次是唐代俠義精神的影響。“俠義”思想是唐朝比較突出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任俠風(fēng)氣和豪俠精神在當時社會有很大的影響,并且是很受人們崇尚的。這從當時著名的詩人身上或作品中能夠明顯看出。大詩人李白身上就帶有濃厚的俠氣,主要表現(xiàn)在李白不僅大量歌頌俠士或者俠義精神的詩篇,如《俠客行》、《少年行》等,還在詩中描繪出自己的“俠士”形象,例如李白曾在詩中自述“十五好劍術(shù),遍干諸侯”“托身白刃里,殺人紅塵中?!贝送?,其他詩人之中如杜甫、陳子昂、高適、王之渙等皆有英俠之氣?!霸谒麄儍?nèi)心深處,是認為只有一個具備俠氣的儒者,才可以算是合乎理想的知識分子”從作品中可以看出主人公柳毅雖然是個書生,但是有著明顯的豪俠性格,字里行間體現(xiàn)出一個“義夫”形象。在涇河邊遇龍女,聽了她的不幸遭遇后,柳毅的回答是“吾義夫也。聞子之說,氣血俱動,恨無毛羽,不能奮飛”,后來甘為龍女千里傳書,搭救龍女后不求回報,他所做的這一切,純粹是出于義氣,而且明顯是與當時的社會風(fēng)氣——任俠相契合的。
最后,中唐宗教思想的盛行也對書生形象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佛教中的一些思想深入人心,例如善惡終有報,要積極行善等。柳毅為救龍女千里傳書、不辭辛勞,并且不曾懷有私心,施恩不圖報,最終善有善報,與龍女幸福美滿,享盡富貴榮華,并且惠及族人。
結(jié)語
書生柳毅正是符合了人們對書生的期待,他自己仕途不順,在人生失意的時候仍然見義勇為,為素不相識的龍女千里傳書,不圖回報??梢哉f柳毅的形象是人民精神的一種鼓舞,也是中國傳統(tǒng)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fā)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