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隨父母旅居美國18個月,親歷美國中小學教育。其間撰寫專欄“童眼看美國”,回國后與父親合著的暢銷書《大小眼看美國》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
美國大學的社團組織五花八門,而風靡全美大學的“Greek Life”,即兄弟會與姐妹會社團文化,在美國建國那年發(fā)端于我所在的威廉瑪麗學院。
兄弟會與姐妹會屬于社交組織,一般以各式各樣的希臘字母命名。兄弟會只允許男生入會,其賣點是兄弟情誼,姐妹會則是女生的互助組織。在我們學校,兄弟會、姐妹會各有10來個,每個組織的成員在100人左右,全校約有30%的學生加入這樣的組織。兄弟會、姐妹會對新加入的成員要收取500美元至700美元不等的會員費,擁有獨立的房屋作為活動場所。周末夜晚,兄弟會在自己的房子里開派對,一般來說都有不同的著裝主題——比如美國國旗風格、沙灘風格等。
按美國的法律,21歲以下的年輕人不能喝酒,但在兄弟會的派對上,參加者是免不了喝酒的。在美國,如果某個男生是兄弟會的成員,往往會被認為是“喜歡喝酒、泡妞、自信的男生”。大學社團納新活動周(Rush Week)在新學年展開。兄弟會和姐妹會的納新流程不一樣,前者相對簡單低調(diào),只要參加兄弟會的開放日活動或派對,在活動中跟幾位兄弟聊天、喝酒,那些老成員就可以決定申請者是否能融入這個集體。
姐妹會的納新過程則比較繁瑣。首先,申請者要著正裝去各個姐妹會的專用房屋和老成員見面。大家在門口按名字的字母順序排隊,房門打開后,姐妹會的負責人站在門口歡迎新人進屋,老成員們早已在屋內(nèi)依次排隊等候。一位老成員帶我到屋里的角落聊天,聊的內(nèi)容很簡單,比如上什么課、學什么專業(yè)、暑假做了什么。5分鐘之后,另一個老成員悄悄來到我旁邊,正在和我交流的老成員把她介紹給我,并且告訴她我們之前的聊天內(nèi)容,以便她繼續(xù)話題。接連和四五個老成員聊天之后,我得奔向另一個姐妹會的活動場所,重復同樣的程序。在和多個姐妹會成員接觸之后,我發(fā)覺自己一直都在重復回答同樣的問題。由于房屋內(nèi)幾十個人在同時聊天,大家?guī)缀醵际浅吨ぷ釉诮涣鳌?/p>
等回到自己的宿舍,我能想起的,只是和一兩個合拍的女生暢聊的內(nèi)容。當天晚上,申請者被要求排除自己不感興趣的姐妹會,各個姐妹會也在排除不合適的人選,相關(guān)信息輸入電腦后進行配對。接下來,我收到了5個姐妹會的邀請。我回到她們的活動場所,聽她們分享做慈善的方式,之后繼續(xù)和老成員聊天。經(jīng)過深入了解,我發(fā)現(xiàn)姐妹會成員并不像外界所傳的那樣“臭美”,她們熱心公益,只是每個姐妹會側(cè)重點不同,有的對慈善非常重視,給人很淑女、溫柔的感覺,有的比較追求時尚,以“白富美”的形象示人,但她們也有一年一度的慈善活動。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分享慈善心得環(huán)節(jié)結(jié)束時,每個姐妹會要求申請者為她們支持的慈善事業(yè)做些小手工,比如在小女孩綁頭發(fā)的橡皮筋上寫下勵志的話,捐獻給她們支持的女童子軍。
在篩選階段,每個姐妹會會即興表演表達姐妹情誼的小節(jié)目,以留住申請者的心。到了最后一輪,有兩個姐妹會邀請我回到她們的活動場所,以獻花的隆重方式邀我入會。
經(jīng)過深思熟慮,我選擇了一個特別注重慈善的姐妹會,因為我覺得和該姐妹會的女生情趣相投,在那里感到輕松自在。而最先被我排除的兩個姐妹會,其成員熱衷打扮,讓我覺得自己不是她們中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