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鐘的在2016年8月23日《中國青年報》撰文指出:當家長在子女教育上不作為、瞎作為時,政府和社會應當有更積極的作為。如今,免費義務教育已經(jīng)普及,其“義務”的指向已慢慢倒向了天平的另一端,即受教育人和監(jiān)護人有沒有履行受教育的義務。
盡管學校教育存在一些缺陷,它卻是塑造孩子成為健全的人的基本途徑。一個家長在某領域的才能再突出,也無法取代學校教育給人的全面培養(yǎng),更難以為孩子提供學校教育所具有的社會化環(huán)境。
須厘清的是,讓孩子接受怎么樣的教育,如何使其成為合格公民,家長沒有唯一的解釋權(quán)和決定權(quán)。近年來,類似“北大MBA夫婦帶女兒隱居終南山編讀經(jīng)典”的新聞越來越多。一些人在看到這樣的消息時,居然還有點羨慕。其實,在這種教育條件下成長的孩子,多數(shù)只是家長偏執(zhí)理念控制下的可悲試驗品。
教育是需要專業(yè)知識的領域,學校教育則是千百年來人類探索出來的傳承知識的最好方式,符合現(xiàn)代社會的高度分工性。很多家長冒著違反法律的風險,憑著自己對教育一廂情愿的理解,一意孤行地實施所謂“家庭教育”,不僅難以讓孩子成為健全的人,也讓國家和社會失去了合格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