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讀季羨林先生的散文名篇《幽徑悲劇》時,比較適合從標題切入,因為“幽徑悲劇”四個字提綱挈領,既簡潔明了,又含蓄雋永。圍繞這四個字巧妙地設計相關問題,便能把整篇文章拎起來,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
關于“悲劇”
“悲劇”是這個偏正式短語的中心詞,這個詞直奔文章重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問題一:季先生在文中敘寫了一個怎樣的悲??? 這個問題比較容易提出。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們或許不知,這個問題其實蘊涵著豐富的內容。一方面,這個提問改變了原來分析課文由前往后四平八穩(wěn)的習慣?!拔乃瓶瓷讲幌财健?,分析文章亦然,如果總是那樣條分縷析,學生也會對課文賞析產(chǎn)生審美疲勞,容易對語文課堂喪失激情。這個問題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把注意力集中到文章的后半部分,使課文分析的結構出現(xiàn)一些變化。學生在享受回答問題所獲得的成就感的同時,也會產(chǎn)生一定的新鮮感。另一方面,這個問題也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直擊主題。教師總要求學生寫文章時切題要快,開頭部分不要說大話套話,不要在外面繞圈子,不要拖泥帶水。分析文章也是如此。本文的主題季老先生正是通過紫藤蘿被砍的悲劇思想生發(fā)開去的,所以,這個提問能夠直面文章的重點,也為探尋作者內心世界做了鋪設。
問題二:作者把一株藤蘿被砍稱為“悲劇”,是不是小題大做了? 這個問題是緊接著第一個問題提出的,是對第一個問題的深化,也是引導學生探討文章主題的一個有效的切入口。表面上看來,把一株植物的死亡稱為悲劇似乎是言過其實的,因為一般意義上的悲劇指的是人遭遇到比較深重的不幸,所以把一株紫藤蘿被砍稱作“不幸”或“讓人很難受”就足夠了,而稱其是“悲劇”的確有小題大做之嫌。不過,從深層次來看,季老先生把藤蘿被砍稱為悲劇又是很熨帖的、恰到好處的。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那么,這株藤蘿有什么價值呢?一株藤蘿的價值恐怕也就是環(huán)保價值、觀賞價值。但在作者看來,這株藤蘿的價值在于它的歷史價值,更在于它所承載的厚重的象征意義,在季老眼中,這株藤蘿是人世間一切真、善、美的事物的象征。通過這些問題的分析,《幽徑悲劇》的主題也就逐漸清晰了:表達了季老先生對破壞真、善、美的無恥行徑的強烈批判之情,以及他對維護真、善、美的堅定信念,文中作者飽蘸情感的議論抒情也正表明了這一點。至此,關于“把藤蘿被砍稱為悲劇是不是小題大做”的問題也就很清楚了,同時,通過這個問題的探討,本文的主旨也被挖掘出來了。
由此看來,巧妙地扣住“悲劇”二字,文章的后半部分就被理清楚了,本文的重點、難點也迎刃而解,同時也為分析前半部分奠定了基礎。
關于“幽徑”
扣住標題中“悲劇”二字設計的兩個問題已經(jīng)將文章的后半部分拎了起來,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也很清楚了。此外,圍繞“幽徑”也可以設計問題將文章的前半部分拎起來。設計問題:文章明明寫的是“藤蘿悲劇”,標題為什么是“幽徑悲劇”呢?這個問題能巧妙地將學生的視野從后半部分移到前半部分,引導學生在質疑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為了全面把握此問題,還可圍繞這個主要問題分解出相關的具體問題。
首先,藤蘿與幽徑之間是什么關系?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學生只要通讀前半部分就能發(fā)現(xiàn):這株藤蘿生長在幽徑,是幽徑里的一景。
其次,作者為什么花大量的筆墨寫幽徑?這個問題能有效地引導學生仔細研讀文中對幽徑的描寫,并明確作者詳寫幽徑,寫它依山傍水,目的是想通過寫山水的四季之美來襯托幽徑之美。
再次,文章寫幽徑之美的目的是什么呢?這個問題能讓學生很快地將幽徑之美與文中的藤蘿之美聯(lián)系起來,幽徑是美的,身處幽徑中的藤蘿更美,襯托的手法在這里更是得到了嫻熟的運用。
最后,季老先生詳寫那株藤蘿之美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作者分別從它的形態(tài)、香氣、色彩等角度著手,細膩地表現(xiàn)了藤蘿之美,流露出了他的欣喜之情。接著作者通過插敘其他藤蘿被伐的無情現(xiàn)實,進一步突出了幽徑的這株藤蘿給他的安慰,這株藤蘿已然成了季先生的情感寄托。在這樣的背景下,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變得很明晰:作者在此處充分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他竭力寫藤蘿之美,寫他對藤蘿的感情之深是為了與后文這株藤蘿的悲慘遭遇形成強烈的對比,強烈的反差,對比愈鮮明,反差愈大,愈能突出季先生的悲痛。所以,這個問題不僅讓學生體驗到了對比手法在文中的巧妙運用,還將文章的前后部分有機地勾連了起來。以“幽徑”為切入口就將文章的前半部分巧妙地串聯(lián)了起來,充分領略到季羨林老先生高超的語言藝術和駕馭文字的深厚功力,襯托、對比手法的精準運用使文章前后通暢,給人以一氣呵成之美。
結束語
有人說,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所以,我們無論在分析文章、閱讀文章還是指導學生寫文章時,都應該關注標題,因為標題往往能夠給我們很多的提示或暗示,能夠給人以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