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核心與重點,而小學生心智還不夠成熟,理解能力有限,這就需要教師整體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學生,找準語文閱讀教學的切入點,將學生迅速帶入教學情境中,以此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實踐中,筆者以教材為焦點,從“文題、背景、插圖、重點句”四方面談一談常見而有效的策略。
關鍵詞:閱讀教學;切入點;教學效率;策略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主要途徑,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哪里開始對話,怎樣開展對話,這就是教學的切入點。羅先保在《閱讀教學切入點的選擇》一問中指出:切入點,亦稱“突破口”,是教學一篇課文的入手處。大多數課文,都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切入“點”,我們如果抓住了這個“點”,也就找到了師生研讀全文的突破口,就能提綱掣領地對課文全面剖析,提高教學效率。那么,要選擇一個什么樣的點來切入呢?怎樣切入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四點策略。
從文題切入
文題是全文的中心體現,有的概述文章內容、統(tǒng)領全文,有的突出文章重點、貫穿全文,有的暗示寫作方法,有的流露作者的情感等等。尤其“題眼”,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抓住“題眼”,能讓學生在進入最佳學習狀態(tài)時,激起最強的求知欲。在教學《黃山奇石》一文時,筆者緊緊抓住題眼的“奇”切入教學。在交流、欣賞課前收集到的黃山資料后揭示課題,提問:“‘奇’是什么意思?奇石是怎么樣的石頭?”使學生在解題中知“奇”。接著以“奇”為主線發(fā)問:“文中向我們介紹了哪幾塊奇石?它們到底奇在哪里?”一個“奇”字,輻射全篇,增強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借背景切入
教材中,有相當一部分文章是歷史上的真實故事,或和歷史密切相關的詩歌,其文中描述的社會生活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相差甚遠。由于小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儲備較少,所以對文中人物思想行為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講解背景無疑是教學這類文章的最佳切入點。只有讓學生了解一定量的課外資料,才能拉近學生與文本間的距離,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文章背景的引入要講究策略,講究藝術,不能機械地宣讀,可以將背景編成精彩的故事呈現,可以交流展示搜集到的相關資料,可以利用多媒體演示有關的視頻等等。如《晏子使楚》一文,講讀前筆者以故事的形式講述在齊景公即位的第二年的歷史背景以及晏子這個人物形象特點,使學生知道“晏子使楚”這個故事的由來。學生被故事深深地吸引,求知欲望膨脹,急于走進文本,使切入恰如其分。
由插圖切入
小學課文中配有的插圖色彩鮮艷、形象生動,富有兒童氣息,與文字相比較,這些色彩亮麗的插圖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這些插圖大多所表現的都是課文中最精彩的片斷,或者再現課文的主要內容,或者再現故事的高潮,或者再現主人公形象……教學這樣的課文時,插圖就是再好不過的切入點了。引導學生由直觀形象的畫面逐漸過渡到抽象的語言文字,有效地誘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少年閏土》一課,教學時筆者先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再用形象化的語言描述一下畫面的內容,然后直接切入文章重點段,抓住“這少年便是閏土”這一句子輕松自如地進入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
抓重點句切入
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文章都有重點句,如:總起句、總結句、過渡句等,這些重點句子不僅是文章的主旨,也體現作者寫作手法的精妙,為閱讀教學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切入點。如果我們能從這些重點句切入,就可化繁為簡,取得事半功倍的閱讀效果。
從總述句切入 總述句一般來說就是文章的總起句或總結句。教學時從總起句或總結句切入,就能抓住文章的主線,使課堂教學脈絡清晰,使學生思維有條不紊。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筆者抓住總起句:“那里風景優(yōu)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鼻腥虢虒W,設問:“西沙群島有哪些風景?它們分別美在哪里?又有哪些物產?為什么說它豐富?”使學生知道整篇課文是圍繞“風景優(yōu)美、物產豐富”兩方面來寫,并且采用了總分的敘述方式。這樣做不僅使學生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還初步感知了課文的結構特點,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由過渡句切入 過渡句均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中抓住了文章的過渡句便猶如抓住了要害,前搭后聯(lián),全文結構清晰,一目了然。如《趙州橋》一文中,“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個過渡句既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內容,又點明了文章的脈絡,從這里切入教學,直達“堅固”和“美觀”兩大重點,充分發(fā)揮其承上啟下的作用,盤活全文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一篇課文的切入點,必須是能抓住局部而帶動全篇的關鍵點。我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只要明確教學目標,以達到教學目標為準繩,以突破教學重難點為關鍵,結合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特點,就能找到教學的最佳切入點。這樣語文閱讀教學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