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作為中國五千年文化的記載工具,蘊含豐富的文化信息。毫無疑問,現在小學生的學習基礎是識字。掌握好識字能力,才可以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根據我國現行小學語文新課程的標準要求,利用學生的社會實踐,充分利用各種學習機會去認識漢字,達到活學活用。在二十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在識字教學中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下面談談幾點做法。
注重學生自主識字的方法
漢字作為音形義的結合體,有著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中國古代有六種造字法,即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假借。如學習《口耳目》,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辨認字形和圖畫的聯系,并能簡單地說說它們在形狀上相似,此課要讓學生明白象形文字的辨識方法與結構規(guī)律;學習《菜園里》,可讓學生看看各種蔬菜和蔬菜上的標牌,看一看、摸一摸、認一認,這樣可以使學生明白在認識不同事物的同時掌握識字的方法;學習《在家里》,讓學生參照書中插圖內容,認識關于各類家具的漢字。掌握看圖認字這種學習方法……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這些方法,逐漸引導學生了解規(guī)律,學會識字。
正確對待學生之間的差異
由于各種因素的存在,一年級的學生入學初在識字量方面有很大的差異。這就要求教師教學時做到因材施教,一部分識字能力差的學生,教師要給予更多關注。此時,另外一部分比較有潛力的學生,同樣需要教師的格外注意。保證其保持良好的學習積極性。有的孩子喜歡找小伙伴一起識字,就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進行分組教學,讓他們在交流中提高能力,體會合作帶來的喜悅和怎樣與他人合作的經驗,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有的孩子形象思維活躍,善于聯想,就引導他采用故事趣味識字、歌訣識字、謎語識字、廣告識字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現場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會出現過多注重學生自己學習的識字能力,忽視了其文字本身含義,從而在教學層面上出現了一定的分離情況。在此,筆者以“森”字為例。有的教師利用口訣形式:“三橫三豎三撇三捺?!边@樣的方法對記憶字形有一定幫助,但與字義毫無聯系。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編制識字的歌謠之前,最好能先溯本求源,學會運用漢字特點和構字規(guī)律來教學,從而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
放大學生的認字視角
識字教學不僅僅是掌握字的音形義,還應該是一個文化積淀的過程。我們倡導親近母語,學習資源無處不在,要激發(fā)引導學生有主動識字的意識。其主要途徑簡要歸納如下:
在生活中隨時隨處識字 在學生生活的環(huán)境中,可以接觸到很多漢字,如路牌名、商店名、廣告牌、電視節(jié)目名稱等,教師可以讓學生們通過認識這些文字材料,一方面掌握社會實踐中的漢字,另一方面通過此種方式,令學生認識漢字更加貼切,提高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筆者在此推薦一個識字方法,幫助學生準備專用的識字本——“采蜜集”。每周第一節(jié)語文課,布置一項作業(yè)。讓學生在一周時間內搜集,積累所有遇到的文字。例如,在大街上、雜志上、文具店里……把搜集的文字集中抄錄在識字本上。下周一在課堂上集中評選展示。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皆語文,生活也是語文學習的課堂。
在課外閱讀中識字 識字教學必須與閱讀同步,這也是“人文識字”的規(guī)律。首先,在閱讀材料中鞏固漢字,更便于形成漢字形義間的聯系,有助于保持漢字的長時記憶。其次,在閱讀材料中鞏固漢字,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促進識字能力的發(fā)展,在有意義的語言中出現生字,可以充分利用語境的制約作用提高漢字識別的準確度。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掌握生字的喜悅心情,從而讓學生在平時社會實踐中,注重漢字的文字積累與辨識。根據一定的線索推測字義,根據字形推測字音,讓學生自己掌握到在實際生活中出現的文字,達到教師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
運用中提高識字能力
識字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自主地閱讀和寫作。這就要求學生不僅在閱讀中運用,而且在學生的自我表達中運用。首先是口語表達,教學中常用的口頭組詞、造句等教學活動,可以鼓勵學生用課文中的生字說句子,這樣就把鞏固識字從機械的重復作業(yè)變成了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任務。其次是書面表達,雖然低年級寫字與識字不同步、寫字量偏少,但也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鼓勵學生用筆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學生在起始階段可能是語不成句,用拼音、用圖畫、一些符號代替生字來表達自己所看到、所聽到、所感受到的大千世界。教師要耐心幫助他們查字典,查對生字表,告訴他們可以請教家長,引導他們逐漸熟練運用所認識的漢字。
識字教學的方法有很多種,教師要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來幫助學生識字,并引導學生在課外做識字的有心人,思考各種巧妙的方法識字,還要鼓勵學生熟練掌握所學的生字,盡早地在閱讀中、在表達中體會漢字的運用,體驗識字的成就感,從而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漢字,主動閱讀的愿望,形成學習語文的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