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是我國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語言雖樸實流暢,但借物喻人寓意深刻。課文通過“奇怪的是——也不一定——也不一定——更奇怪的是”講了種樹人不按規(guī)律給樹澆水使“我”感到很奇怪,“我”于是疑惑重重,但經過與種樹人的一番交談,終于解開了“我”心中的疑團,并由種樹聯想到做人,感悟到了人生的道理。
學情分析:以前學習過借物喻人的文章有《落花生》、《白楊》等,所以學習本課時,學生很容易就能理清文章脈絡,但最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理解,將價值觀目標落實到真實的生活中去。
課時目標:
1.明白種樹人不按規(guī)律種樹的原因。
2.理解“不確定”,明白“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的道理。
3.鞏固對“借物喻人”的理解與運用。
重點難點:感悟課文借種樹育人說明的深刻道理,能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理解。
教法學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主體參與性方式為主,運用討論法、品讀法、研究法、拓展閱讀法和勾畫圈點法等。
教學準備:
1.搜集有關桃花心木的圖片及資料。
2.推送閱讀林清玄先生的《心田上的百合花》。
3.歌曲《陽光總在風雨后》、《男兒當自強》。
4.根據自己的教學設計制作PPT。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伴隨導入播放《陽光總在風雨后》)
1.談話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這節(jié)課讓我們繼續(xù)來學習《桃花心木》,現在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然后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板書課題:桃花心木)
2.幫助學生回顧課文內容
種樹人的哪些行為讓“我”感到奇怪?
引導:奇怪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一定,__________________也不一定,更奇怪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對于種樹人奇怪的行為,“我”有哪些疑惑?
(第9自然段—第11自然段)
二、深入探究
1.種樹人不按規(guī)律種樹的原因是什么
(第12自然段—第13自然段)
2.在種樹人良苦用心的栽培之下,桃花心木終于從小幼苗長成了筆直、優(yōu)雅的參天大樹。那么作者通過種樹這個故事想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第14自然段)
3.寫作方法
作者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方法告訴我們這一道理的?
(借物喻人)
同時相機板書:借物喻人。
我們還學過哪些課文運用過這一寫作方法?
(《白楊》、《落花生》等)
運用這一方法時要注意什么?
(兩種事物在本質上要具有共同點,要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以共同點展開聯想,來表現人物的精神或說明深刻的道理。)
有什么好處?
(會使文章立意深遠,表情達意更含蓄,大大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過渡:現在讓我們說說桃花心木的生長與我們人的成長有哪些本質上的共同特征呢?(都會遇到不確定,都需要克服依賴,自立自強。)
同時相機板書:樹的生長,人的成長,自強不息。
三、拓展延伸
1.解惑“不確定”
桃花心木遇到了哪些不確定?
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哪些不確定?
2.我們該如何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
請先動筆寫一寫,然后說一說。
拓展閱讀:現在請快讀林清玄先生的另一篇文章《心田上的百合花》,或許讀過這篇文章后,對我們該如何面對不確定的生活將有更多更大的啟發(fā)。(提醒學生看“閱讀提示”。)
讀后再談認識。
四、總結談話
1.現在與大家分享自立自強勵志語。讓我們齊讀:
不經風雨,難成大樹。
不受百煉,難以成鋼。
凡是自強不息者,終能得救。
勝利屬于自強不息的人。
自古英雄多磨難。
陽光總在風雨后。
2.寄語:“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陽光總在風雨后”,“萬物競天,適者生存”,樹都如此,更何況我們人呢,希望我們從今起都能夠做一個更能經得起考驗、更獨立自主、更具有自我生存能力的人!
(伴曲《男兒當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