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理念:1、營造自主學習氛圍,培養(yǎng)自學文言的能力,自主地進行閱讀獲取;2、動態(tài)課堂生成理論,師生互動,從機械、僵化的線性教學走向開放、真實、靈活的板塊式教學,注重三維目標的實現;3、走進文本,重視學生、老師、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發(fā)揮選修課的特質,引領學生拓展閱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培養(yǎng)文言文自學能力:梳理知識點,確認重點字、詞、句;借助書下注解和工具書解決疑難問題;2、揣摩詞句,分析人物形象,體悟簡潔生動的史家筆法。
過程與方法:1、課前搜集所知的項羽的資料,結合學案,自主學習;提出問題,師生共同探討釋疑;2、細讀文本,通過解讀詞句體會情節(jié)發(fā)展中人物性格的多面性;3、合作探究,多元評價歷史人物。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分析評價項羽性格的過程中,認識項羽之死的人格價值。
教學重點:研讀文本,揣摩語句,分析項羽形象。
教學難點: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學會客觀公正評價歷史人物。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方法:導學法、合作討論法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文
秦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一番廝殺,幾競風流,天下握于兩人之手,一個是劉邦,一個是項羽,楚漢戰(zhàn)爭開始了。富有戲劇性的是,起初項羽擁兵40萬眾,大有吞并天下之勢,劉邦僅僅區(qū)區(qū)10萬余人??墒菚r隔五年,政治風云突變,如今項羽兵少食盡,被劉邦軍及諸侯兵圍于垓下。如此困境中,項羽會有怎樣糾結的表現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描寫項羽人生最后經歷的文章《項羽之死》。
(設計意圖:初步感知項羽形象)
二、問題反饋 以言入文 梳理情節(jié)
1、是何楚人之多也;2、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騎能屬者百余人耳;3、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過程中梳理情節(jié):垓下之圍、東城快戰(zhàn)、烏江自刎
(設計意圖:掃除文字障礙,夯實文言基礎,注意挖掘學生自身的學習要素。注意古文閱讀中文字與文章的融合)
三、深入文本 依托文句 分析形象
過渡語:《項羽之死》選自于《史記·項羽本紀》,司馬遷通過不同場景展示項羽性格的不同側面,就讓我們把項羽重新置身于歷史畫面中,感知他性格的多面性。項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從垓下拉開的,我們首先看“垓下之圍”中的項羽。
學生出聲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教師詢問其是否有感觸。
預設:學生不會有太多的感觸。
然后教師展示幻燈片:
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侯將皆從壁上觀。楚戰(zhàn)士無不以一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妒酚?項羽本紀》之巨鹿之戰(zhàn)
學生再次默讀,然后讓學生談感受。
出示問題
問題1:面對四面楚歌,項羽作何反應?
問題2:托爾斯泰說“戰(zhàn)爭讓女人走開”,可是司馬遷卻把一個美人置身于血雨腥風的情境中,有何用意?
(設計意圖:抓住項羽“驚”“起”“飲”“歌”“泣”分析形象,體會其多愁善感的性格)
過渡語:左右的人對項羽施以同情,而叱咤風云的項羽需要別人同情嗎?于是項羽在東城盡展英雄本色。
問題3:東城快戰(zhàn)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項羽?
“潰圍”體現勇猛 “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與“何如?”體現自負
設疑爭辯:是自負還是自信?
預設:項羽自24歲起兵,到破釜沉舟轉向人生的輝煌,直到入主咸陽,斬殺秦王子嬰自立為“西楚霸王”這都是他實力的見證。他有自信的資本。
(通過“田父紿項羽”引導學生理解此問題。)
教師追問:一個手無寸鐵的農夫為什么冒著生命危險欺騙一個窮途末路的驃騎將軍?
結論不得民心。舉例:攻下襄陽,屠殺百姓;攻打秦軍主力,坑殺章邯所帥秦軍降卒20萬;火燒阿房宮三月不熄)
(設計意圖:體會項羽勇猛、自負的性格)
過渡語:痛快是暫時的,敵我力量對比懸殊,于是悲劇定格在烏江。
由“欲”字入手,結合烏江亭長檥船待,說明項羽是想也是有條件渡江的。
問題4:項羽為什么拒渡烏江?
教師追問:沈從文“一個士兵要么戰(zhàn)死沙場,要么回到故鄉(xiāng)”如何理解項羽選擇自刎?
教師小結:“烏江自刎’標志著項羽時代的結束,歷史將版面交給劉邦,楚河漢界從此永遠定格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上?!班硢柽尺澹私詮U”的英雄死了,留給我們的是掩卷閉目遐思,一聲長嘆。
四、深入探究
(設計意圖:由《項羽之死》引導學生感知《史記》中悲劇英雄群像,探究精神內核,感知《史記》背后的司馬遷。體現選修課的繼承、鞏固、提高的特質)
問題:悲壯是一種人生況味,但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悲壯成就了英雄。在《史記》中像項羽一樣的悲劇英雄不止一個,有人稱《史記》為悲劇英雄的畫廊。你所知道的《史記》中的悲劇英雄還有那些?
預設:荊軻、李廣、白起、伍子胥、豫讓、孫臏等等
教師小結:魯迅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撕裂了給人看”,這些人都經歷了挫折、苦難乃至于流血犧牲,然而他們卻又有共同的精神內核:面對苦難不怨天尤人,而是直面挫折,重義守信,頑強抗爭。所以我們從《史記》中讀到的不是無所作為的哀嘆,而是為壯麗事業(yè)而勇敢奮斗的豪歌;不是一蹶不振的頹喪,而是百折不撓、無所畏懼的進取;不是失敗的感傷,而是一種勝利成功的快慰,是一種道德上獲得滿足的歡欣。
五、自選作業(yè)
1、課后閱讀:《司馬遷的生命意識、悲劇精神與lt;史記gt;的人文理想色彩》、司馬遷《報任安書》;2、觀看視頻:“百家講壇”——王立群《讀lt;史記gt;之項羽》;3、司馬遷對于項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可是他在遭受宮刑之后卻選擇隱忍活下來,面對困境,究竟是擇生,還是擇死,你作何思考?寫一篇800字左右的小論文。
六、教師小結
司馬遷寫人物,不僅把人寫成歷史的人,也把人當成有人性的人,“不虛美,不隱惡”,展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使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這節(jié)課我們感知了項羽的悲壯,體會了《史記》中悲劇英雄的思想,更要關注《史記》背后的司馬遷。我們常慨嘆于自己閱歷的淺薄,那就讓我們用閱讀和思索來拓寬我們生命的寬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