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要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教學效果,就要注意知識的積累,在不斷渉獵各種知識的同時,不斷加深、加厚文化積淀。對于課堂教學既體現(xiàn)了教師的素質(zhì),也體現(xiàn)了我們教師的智慧。如何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效果,這是每位從事教育教學教師都必須思考的現(xiàn)實問題。
一、注意自身知識的積累與文化的積淀
教育教學是一個很累的職業(yè),在教學工作之外,無論文科、理科,都還要時刻注意學習,閱讀大量的參考書,不斷充實自我,否則就會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也會缺少新的教學理念。人人都諳熟“給學生一滴水,你就要有一碗水;給學生一碗水,你就要有一桶水”這一教育工作的準則。我國新課標對我們廣大教師的指出了更高要求,教師的負擔也更重了,從而壓力也跟著大了。當別人休息、娛樂的時候,教師們也要時刻在學習,而這也正是教師們要想把課上得精彩所必須的。既然當了教師,就要注意自身知識的積累,在不斷渉獵各種知識的同時,不斷加深、加厚文化知識的積淀,只有刻苦鉆研、嚴謹篤學,崇尚科學精神,拓寬知識視野,才能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和教書育人的本領,我們才能在課堂上為學生上好每一堂課。
我們教師要在課堂中捕捉不可預測的精華。課堂需要預設,更需要生成。對于理想的課堂教學過程是富有變化的、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能過度預設,更不能拘泥于教學設計,一定要去捕捉課堂上師生、生生互動中產(chǎn)生的不可預測的精華,用來引導學生。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的“生成”增加了教學的難度,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一是要提升應變能力,以應對隨時出現(xiàn)的生成性問題;二是要掌握對生成性問題的處理策略,及時整理、篩選和重組加工信息,選擇有價值的問題作為教學資源加以利用以及加以開發(fā)。
二、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價值
在教學中不能過度預設,并不意味著放棄預設。沒有精心的預設,教師就無法發(fā)揮主導作用。學生的主動性、學生的自我體驗是使思維產(chǎn)生激烈的碰撞,使課堂教學煥發(fā)生命活力的最具積極意義的因素。同時,教師的主導地位始終不能放棄,并且更需要引起重視,尤其是在面對課堂上突如其來的事件、與眾不同的聲音、始料不及的意外時。在一堂課中,如果教師把“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作為一種形式去生搬硬套,就會迷失在教學中,找不到方向。
三、教師要把握好課堂教學的時間的安排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45分鐘之內(nèi)把一堂課的內(nèi)容傳授給學生,其中最關鍵、最重要的知識點,要選擇最合適的時機出現(xiàn)。那么,我們怎樣安排每一堂課中的45分鐘呢?如何去把握呢?這里面有“黃金切割”的問題,必須對自己的45分鐘有很好的分配,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一方面,我們教師不要寄希望于學生一堂課能掌握所有的知識點;另一方面,對于課堂中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留給學生課外思考解決,不要浪費有效的教學時間。如果讓學生討論一個問題就占去了一堂課之中大半的時間,那么就不可能在重要的知識點上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杜郎口中學和洋思中學把教師的講解控制在10分鐘之內(nèi)。
四、信息技術要為教師的教學服務
充分利用計算機、網(wǎng)絡、多媒體等新時代的高科技手段,有效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是教師教學工作的應有之義。然而科學的發(fā)展、信息技術的進步,一定要“為我服務、為我所用”。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在實現(xiàn)上述目標的教學中,信息技術扮演著“研發(fā)工具”的角色,為教學和學習提供支持。我們要始終明確,教與學才是課堂的中心,一切技術都應為這個中心服務。當今,學校的硬件建設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教師必須根據(jù)課程內(nèi)容,把握好使用的“度”,不可本末倒置。
五、要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和時間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學會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即教學設計需要有彈性和留白。當然,這要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視具體情況而定。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從感性認識,逐漸變換為理性思考,教師們就要更多地留給他們思考的空間。課標是依據(jù),而教材則可以大膽地取舍增刪,在涉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問題上,更需點到為止,不應該生硬地把窗戶紙捅破。很多問題都需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在領悟的過程中學習、理解和掌握。
六、講課要有自己的個性
無論是循循善誘,還是麻辣、另類,教師們講課都應該有自己的個性。教學個性是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強大動力。每個教師都要去尋求自己教學過程中的個性,思考別出心裁的研究側(cè)重,挖掘新穎獨特的切入角度,設計獨樹一幟的教學思路,形成與眾不同的教育藝術,塑造特色鮮明的授課風格,展現(xiàn)別具一格的學術品位。
總之,課堂教學要滿足學生:走進孩子的心靈,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要;了解學生成長的需要;尊重學生成長的需要;信任學生成長的需要;理解學生成長的需要;學生成長需要激勵;學生成長需要寬容;學生成長需要提醒;學生成長需要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