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則市仁布縣康雄鄉(xiāng)中心小學
【關鍵詞】信息技術;優(yōu)化;數學;課堂教學
目前,網絡媒體在課堂教學中正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校作為廣東省信息技術實驗學校,近幾年來,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經過幾年的實踐和總結,我認為,如果在教學過程中能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便能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很多抽象的問題,并快速、高效地獲取知識,發(fā)展思維,形成一定的能力,有效提高教學質效。但也發(fā)現(xiàn)不少課堂由于信息技術手段運用不當,反而影響了上課效果。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抓住計算機媒體在教學過程中的功能,錯誤地認為用得越多越好。下面結合教學實踐下面,以幾個教案案例來體現(xiàn)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適時恰當地應用及其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在“面的旋轉”教學,認識圓柱體時,學生對于圓柱體的形成過程的理解有一定難度。書本上的圖形是平面的、呆板的、靜態(tài)的,學生不好理解。如何培養(yǎng)學生興趣,進而去認識它呢?可以先用課件動態(tài)展示一個長方形,讓學生思考:這個長方形快速旋轉時會形成什么圖形?教師就可引導學生進行自由交流討論。學生小組交流,會出現(xiàn)各種不同想法或描述,經過一番討論和激烈的爭辯之后,個個躍躍欲試,急欲求知。這時就可以利用課件,讓學生觀察用特定軟件制成的長方體旋轉成圓柱體的過程的三維動畫,從而使學生深刻感悟圓柱體的形成過程,激發(fā)學生探求圓柱體特征的欲望。這種動態(tài)的演示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生繼續(xù)探究圓柱的特性的興趣,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評價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體現(xiàn)在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體驗學習過程,教師的教學能否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白寣W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理念,由于小學生自身的年齡特征,要讓小學生在四十分鐘內自始至終的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那是非常不容易的,教師只有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新奇、有趣的情境,讓學生有“如臨其境”的感覺,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帶著興趣學習是教學的一個最簡單而有效法則。而信息技術不僅可以提供生動的畫面,還可以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為學生提供現(xiàn)實的生活材料?,F(xiàn)實的生活材料,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內容與自己接觸到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現(xiàn)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數學問題,增加學習的有效性。
二、借助信息技術,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教學《圓柱的體積》一節(jié),學習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教材雖然提供了“割拼實驗法”,但具體操作起來有一定難度,很多學生對這一公式的推導持半信半疑的態(tài)度。通過運用特定軟件制成的CAI課件,可以將一個圓柱體沿著它的高切割成16等分的扇形,再把這些扇形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再切割成32等分的扇形,再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隨著等分份數的增加,把學生理解的難點——近似的長方體的長由曲線變成直線的過程呈現(xiàn)出來,從而為學生積累了豐富的感知材料。通過分解步驟,自主探究,迎難而解,為學生大膽合理的想象提供了良好的氛圍。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認知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活動機會,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運用信息技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學習行程應用題中“相遇問題”這節(jié)課,最關鍵是必須讓學生掌握兩個要點:一是此類應用題的結構特征,二是能正確分析此類應用題的數量關系。而題目中的幾個關鍵因素:時間——同時、地點——兩地、方向——相對、結果——相遇等,又是學生理解題意、解決問題的關鍵。為了讓學生直觀理解“相遇”問題,可通過Flash課件展示兩個點上相對的兩輛汽車,通過直觀演示,顯現(xiàn)兩車相遇的全過程。就可以幫助學生直觀理解以上幾個關鍵因素。學生掌握了這些要點后,進一步通過動畫課件的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時間、相距路程等概念的含義,就容易多了。即速度和——單位時間里兩車共行的路程;相遇時間——從兩車同時出發(fā)到同時相遇所經過的時間;相距路程 ——相遇的這段時間里兩車共行的路程。教師再通過課件的直觀演示,那么學生對“相向而行的兩車各從起點出發(fā)開始 ,直到兩車相遇”這個難點就迎難而解了。突破了難點后,學生對相遇應用題特征既有感性認識又有理性認識,因而解答起來就會得心應手,在此過程中動畫課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節(jié)課上得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是看這節(jié)課的重難點是否解決得好。具體地說,就是學生對重點問題是否掌握,難點是否解決。這就要求在教學上要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讓學生直觀明了去解決重難點,網絡媒體往往能發(fā)揮很好的作用。
在教學重點的關鍵處,借助網絡媒體手段,也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一節(jié),關鍵是要求學生弄清楚分母不同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減的道理和相加減的方法。在教學時,設計兩個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用陰影部分分別表示出這兩個分數。教學時,首先分別展示兩個長方形,提問:陰影部分分別是表示什么分數——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那么兩個分數相加的結果是多少呢?是2個三分之一嗎?是2個四分之一嗎?讓學生思考、議論后,再用動畫效果 ,把三分之一的陰影與四分之一的陰影面積相加,讓學生觀察結果會是怎么樣。這樣學生便能直觀觀察到三分之一加四分之一既不是2個三分之一,也不等于2個四分之一。從而自然得出異分母分數的分母不同 ,即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減的結論。明確了這個道理后,學生就會提出新的問題——異分母分數怎么相加減?自然而然地進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由于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正遷移的啟示, 學生立刻聯(lián)想到通分,化為同分母分數后再相加減,整個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計算方法全容于動畫的變化中,關鍵問題在動態(tài)變化間輕松得到了解決,收到了明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