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言,帖,“帛書署也”,“木為之謂之檢,帛為之謂之帖”。帖是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重要載體,唐代《萬歲通天帖》勾摹前人墨跡,使今人得見千余年前的書法,宋代至明清,鐫刻拓印前人墨跡的做法推廣開來,其中,清代刻帖達到鼎盛。古人的書法也因此流傳并作為學習范本,稱之為法帖。
歷史上名帖眾多,如懷素《自敘帖》,被評曰“墨氣紙色精彩動人,其中縱橫變化發(fā)于毫端,奧妙絕倫有不可形容之勢”;又如米芾《蜀素帖》,歷經(jīng)項元汴、董其昌、吳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經(jīng)歷傳奇;再如趙佶《草書千字文》,帝王狂草,一氣呵成,頗為壯觀。觀諸名帖,不可不感慨前人書法之功力,而看如今,不少世人提筆忘字,更是令人唏噓。特集多幅名帖,匯此專題,回望曾經(jīng)的書法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