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一些學校,罰抄書、罰抄考卷、罰寫班規(guī)等罰抄寫的作為,突顯的是老師的權威,而且認為這樣的學習是有效的。
朋友家一年級的小孩,在桃園某國小就讀。最近他因為上課講話,被老師要求罰寫30遍——“我上課不講話,安靜”,寫的都是注音符號。家長說,有的學生還被罰寫60遍。他的小孩在寫完20遍后,是哭著又寫完余下的10遍。當然寫完后,他上課就不敢講話了。后來家長反映,他的孩子早上五點就尿床。意味著罰寫的背后產(chǎn)生了另一個問題,就是恐懼,因為他擔心上學后被罰。
在國中小學,很多人都有被罰寫的經(jīng)歷。當思考的是,在當學生時,喜不喜歡被罰寫,到底罰寫對學習有沒有效?在國中,我曾被罰寫一張考卷,抄題目寫答案10遍。當時邊寫邊罵三字經(jīng),寫完后,對老師非常痛恨,當然也痛恨這個科目。大部分的同學,大概都與我有同樣的感受。
如果罰寫背后,產(chǎn)生的是對學習科目討厭、不喜歡的情緒,那罰寫所產(chǎn)生的問題可能與學習焦慮一樣嚴重。因為學生不愿意學習,不想學習,被動學習,這個結果與老師所希望的結果剛好相反。我們最終希望的是每位學生都能喜歡學習、熱愛學習。
罰寫的背后,也顯現(xiàn)出老師的思維,老師認為只有學生反復不斷練習、抄書、背書就會產(chǎn)生學習的效果。這是源自行為學派桑戴克的練習律,即經(jīng)由反復不斷練習,產(chǎn)生學習效果,稱為效果律。問題是經(jīng)由動物實驗的結果,將動物實驗的歷程應用在人身上,對嗎?
事實上,經(jīng)由反復不斷練習,并不會產(chǎn)生學習效果,只能累積知識。重點是這些知識并不會轉化為能力,因為能力要經(jīng)由思考而來。老師的教學重點,若不放在學生的思考上,而是放在知識的背誦與練習上,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再者,如果罰寫造成學生學習意愿低落,產(chǎn)生學習焦慮,對于老師應有春風化雨的作為,是一種諷刺,也是背道而馳的做法。老師應思考的是不用罰寫,而能找到使學生有正向行為與正向學習的策略,而不是用三十年前舊式的思維來殘害新一代的學子。
這個對的方法,是要通過思考找到很多更適合的方式,如經(jīng)由同學們一起討論這位同學上課講話的問題,經(jīng)由小組的約定來規(guī)范等等。如此,給孩子們帶來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我由衷希望,這個沒有人性的抄寫文化可以徹底消失。
(作者單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師資
培育中心、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