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新教育比作一段朝圣的旅程,那么,我的朝圣之旅是從何時開始的呢?寫下題目之后,我捫心自問。
應該是從六年前開始吧?
那時進行師生共寫隨筆,我被學校推薦參加這一課程,算是初識吧?
接著來到東環(huán)路小學這個大家庭,聆聽朱永新等老師的講座,拜讀他們的著作,到濮陽油田一小參觀,這些算是初交吧?
后來,在校長和主任的帶領下,我們開始在《農(nóng)歷的天空下》課程,開始晨誦、午讀算是相知吧?
這樣說來,我和新教育應該算是“老朋友”了。
可是自從參加了新教育種子計劃之后,從完成上級要求到積極自覺主動,我似乎和以前有了很多不同。越來越覺得新教育深不可測,也越來越不敢妄論,自己需要學習探索的東西很多很多,我的朝圣之旅只是剛剛開始,我和新教育也只能算是“相識時間比較長的新朋友”。
邂逅
有時候回想起來,總有種錯覺,仿佛自己的教育生涯是從有了兒子之后、重新接手一個新班才漸漸開始的。2011年8月,接手新一年級,我的壓力非常大,因為簡單的一年級其實不簡單,就好比一張白紙擺在你的面前,等著你去描繪,你要想在紙上畫出一幅美麗的圖畫,你的每一筆都非常重要,起筆更為重要。從孩子們邁入校門那一天起,我和孩子們的生活中就沒有離開過“新教育”:每一個清晨,我們用詩歌開啟黎明;每一個午后,我們徜徉在繪本的世界;每一個月份,我們圍繞著一個主題進行每月一事、每月一賽;每一個月底的周三,我們陶醉在電影的世界。
三年里,我和孩子們跟隨校本課程《悅納生命的吟唱》走過了《入學教育》《讓我們全都喜歡》《走進美好的大自然》《我和冬天有個約會》《走進春天》《童趣》《好孩子、好品質》《夏天的詩》等幾十個主題的晨誦。每一次晨誦我都精心準備,制作課件,讓孩子們融入詩歌,喜歡上詩歌,開啟生命的黎明。
在共讀上,班里的每一個孩子都參加了讀書漂流俱樂部,每周一本繪本、每周一次讀寫繪??墒菒酃适率呛⒆拥奶煨园。恢芤淮蔚睦L本哪里夠呢?無意中我發(fā)現(xiàn)了中國兒童資源網(wǎng),于是我們利用班班通,每天共讀共聽一個繪本。
不過,在做這些事情時,大部分原因應該是想做一個合格的語文老師,不給孩子留遺憾;想做一個合格員工,盡職盡責完成學校安排的任務。2012年冬,當校主任找到我詢問是否愿意參加新教育的種子教師,我猶豫過,卻最終被“新父母研究所”這個名詞深深
吸引。
那時剛剛有了兒子,母愛促使我想要把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統(tǒng)統(tǒng)給他,想要把自己全副武裝成“超級媽媽”,用最好的教育培養(yǎng)他。同時,作為一名參加工作近十年的班主任,我也深深感到我們的工作不僅僅是培養(yǎng)孩子,更重要的還有影響父母們,只有學生父母在教育理念上能夠跟進,我們的工作才能更好更高效地
進行。
進發(fā)
盡管自己聽命于學校安排也多多少少參與了幾年新教育的活動,可在剛剛加入種子教師隊伍的時候,仍然深切感受到自己完全是一個新手,仿佛前幾年的時光和新教育完全沒有過交集,整個人變得茫然:什么都是新鮮的,什么都是奇特的,什么都想學習,什么都想嘗試……一項又一項作業(yè),一次又一次的閱讀敘事讓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一周兩次的培訓和分享讓我看到一片更為廣袤的世界。如同剛剛從卵變成小毛蟲,看到什么都覺得很好,都想著吃到肚子里。
那時的我,總是看到誰的方法好就想著能否在班里嘗試,看到哪位前輩有什么好經(jīng)驗就想著向他請教;我召開家長會、建立班級委員會,并在家長們的支持下構建班級書架;我和孩子們將閱讀與寫作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仿照群里老師的班級管理方案進行學生自我管理嘗試;我堅持每月一次給家長寫一封信;我請教永愛之秋、櫟柯老師開展暑期共讀《三字經(jīng)》活動;我受困于沒有隨時記錄資料,開始養(yǎng)成隨手積累的習慣……
漸漸地,我的閱讀敘事和作業(yè)從硬著頭皮碼字到洋洋灑灑十來頁,各項工作也從迷茫不知所以然到漸漸清晰了。我曾在月度敘事里這樣形容自己:“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新教育的圣殿在向我招手,曾經(jīng)以為它離我很近,現(xiàn)在又時常感到飄渺;我終于來到新教育的路口,看到前行的人們也看到身旁,微弱的光芒已足夠照亮征程,迷霧中指引我前進的方向?!?/p>
就在那年夏季提交種子晉級申請的時候,我滿懷希望,以為晉級應該不是什么問題,最終卻以失敗告終。奇怪的是當時我并沒有什么挫折感,滿腦子卻在擔心是否會被清理出這個團隊,擔心自己再也不能在這個群里學習請教了。
這時的新教育就像一本剛剛翻開的書,當你深深地被其中的情節(jié)所吸引時卻突然消失了,只剩下滿心滿腦的惦記,渴望繼續(xù)讀下去一解書癮——當然,現(xiàn)在想想還真是可笑,新教育是不會拒絕任何一個熱愛它的人的。
堅持
新學期開始,種子教師的各項活動日益增多,我也仿佛重獲新生,更加瘋狂地吸食著群里的一切瓊漿,消化、吸收。
令人欣喜的是,我和孩子們通過整整一年的努力,晨誦、午讀、每月一事和特色活動等積分遙遙領先,榮獲學?!皶惆嗉墶钡姆Q號,并獲得了一筆班級共讀基金。作為我市校園記者班,我們共讀共寫著多彩的生活,半年來見報文章多達五十多篇,遙遙領先
于其他班級。最重要的是,新教育已經(jīng)深深扎根于我們的日常生活,
孩子們的童年變得多姿多彩起來。
新的一年新的征程,經(jīng)推薦,我負責本學期三年級項目群的日常工作,和暢想老師配合進行主持和記錄。為了使更多的像我一樣渴望吸食瓊漿的同行者在這個平臺受益,我分批次向群里老師們一個一個地提出分享請求。
應該說,群里的老師在學校都是佼佼者,大家工作都挺忙的,盡管如此,仍然有老師愿意擠出時間分享自己的經(jīng)驗和做法。在我們共同努力下,三年級群成為大家學習和交流的平臺,三年級群的活動被大家殷殷期盼著。特別是急浪堆雪老師在每月月底分享的《如何成為高效能的老師》更是引起了整個項目群的關注。
可以說,在這個群體里,你想獲得什么幫助,總有人愿意伸出援手,你想要進行什么嘗試,總有人愿意支持你甚至與你合作,同行者相互扶持的力量促使我們不斷向遠方走著。
我始終惦記于心的就是“新父母研究所”和“螢火蟲親子共讀”活動。我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一個人的努力不如帶動整個班的父母和孩子們一起努力,一個班級的努力不如帶動一個群體的努力。當初的我,想的是汲取新教育的能量更好地教育自己孩子和自己班上的學生。現(xiàn)在的我,希望自己就是螢火蟲,用微弱的光去照亮更多的父母前進的方向。
2013年初,我申請螢火蟲義工并順利成為其中的一員。在焦作分站,我負責制作每期的海報和進行部分分享活動,工作上已漸漸上手。幾項任務加在一起,日子自然變得匆忙又匆忙,可干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并未感到一絲勞累。在這個群里,我看到有那么多熱衷于公益、推崇兒童閱讀的同行者,我們一起進行共讀,促使我不斷向書本汲取營養(yǎng);看到大家堅持給孩子記錄成長日志,促使我也去記錄兒子成長過程中一個個瞬間;參與線下活動的策劃,我覺得渾身充滿了力量;在家里,讀書是四歲的兒子每晚必修課,如同吃飯睡覺一樣不可或缺。新書是最好的禮物,講故事變成了最開心的游戲,連同爸爸也開始認同,在我加班工作的時候變身替補隊員,陪著兒子進行共讀。
記得在一次螢火蟲焦作分站組織線下活動時,我?guī)影嗬锏囊粋€孩子家長參與其中,她問我:你每天那么忙,還有時間做義工、參與活動嗎?
我開心地笑了。
因為我知道,我從螢火蟲焦作分站里獲得的,要遠遠超出我所付出的;我從新教育里受益的,也遠遠超出我所期望的。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被我一點一點地擠著,緊張卻未感到匆忙。因為,人們做喜愛的事情,總是有時間的。如果把新教育比作一個姑娘,我愿意做一個愛慕者緊緊追隨身旁,不去渴求她能扭轉身來看到我愛慕的眼神,只愿能隨時留戀這并不算遠的倩影。如同余秋雨所說:你的過去我來不及參與,你的未來我奉陪到底。
(作者單位: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qū)東環(huán)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