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記》中一個經典段落,但這里面有個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唐僧為什么要趕走孫悟空?無論是原著還是六小齡童版電視劇,都沒能很好地解釋這個疑問。倒是張紀中版的電視劇對這個疑問做出較好詮釋。當時唐僧對孫悟空說:“你降妖沒有錯,錯的是為師,如果為師有了真經,就可以超度她,她也不會出此下策(用‘奪舍法’強奪唐僧的肉身以得到重生)。你縱然可以看得出(白骨精)妖魔,更可以斬殺妖魔,可是要救贖他們,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妖縱然惡,卻有向善的心;人縱然善,一念之間又不慎惡。人與妖在呼吸之間,善與惡在一念之間。悟空,你不懂,你走吧。你如能參悟,便是你我的造化?!?/p>
這番話引起了我的深思。為什么“動不動就嚇得從馬上滾下來”的“白面老和尚”能夠成為“十萬天兵無敵手”的“齊天大圣”的師傅?因為唐僧比孫悟空高明的地方是“救贖”而非“斬殺”,哪怕對方是妖魔,這里面的差別是“以善抑惡”與“以惡制惡”。所謂唐僧取經,就是通過“度人”不斷完成“度己”(唐僧師徒是為“救贖眾生”而去取經,而在取經路上,他們又不斷地在完成“自我救贖”),最后因為“覺悟”而成佛,這也是佛家的根本要義。
救贖是一種大愛,而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的救贖,這就有了教育,教育的本質就是救贖。然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所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去教育?如何去愛?如何去救贖?這個問題實際上很重要,因為它涉及到了方法與價值的統(tǒng)一。如果方法取代了價值,教育就走向了功利主義的歧途;而價值取代了方法,教育就會因為不得要領而顯得低效。所以,教育是高尚的事業(yè),但教育需要體現智慧的光芒,缺乏智慧的教育經常被“異化”,甚至是以“救贖”之名,行“斬殺”之實。
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我們是否總是在以“救贖”的名義,去“斬殺”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主動性、想象力、意志力呢?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為了讓學生迅速認識并改正錯誤,我們簡單粗暴的“救贖”反而“斬殺”了學生的自尊心;為了避免學生驕傲自滿,我們對學生的“不斷否定”反而“斬殺”了學生的自信心;為了讓學生迅速掌握知識點,我們“滿堂灌”的“救贖”反而“斬殺”了學生的主動性;為了規(guī)范學生的言行和思維,我們設立各種“標準答案”的“救贖”反而“斬殺”了學生的想象力;甚至因為憐憫學生,我們“哭了就哄”的“救贖”反而“斬殺”了學生的意志力……
教育的智慧,來自于教育的復雜特征。教育是經驗性的,每一位教師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多年的生活經歷所產生的啟示轉化為自己教育的理念與方法;教育是理性的,教師又不能完全依據個體經驗去教育教學,因為教育有自身的價值和規(guī)律;教育又是一種信仰,作為教師,深信自己的言談舉止、思維習慣,都會對學生產生直接間接的影響,這種影響甚至會感天動地,或是毀天滅地。所以,智慧的教育,需要具備感性的經驗、理性的規(guī)律、執(zhí)著的信仰。
我為“說教”辯護
“說教”,顧名思義,就是以說服為方式達到教育的目標。近些年來,“說教”幾乎成了“空談”“迂腐”“低效”“傲慢”的代名詞,然而,這是說教的原罪嗎?在偉大的教育家孔子那里,說教也是一種最主要的教育方式。所以我認為,說教被妖
魔化,本身是我們缺乏“說教的智慧”。
對于學生來講,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有效的重要保障。通常,到了中學,學生的學習習慣已經基本成型,但是,不良習慣的糾正,往往不是因為懶惰和偏執(zhí),而是沒有意識到它的危害性,所謂“知難行易”,這就需要教師把道理掰透。
我平常比較關注學生的學習習慣。在高一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后,一位男生拿著試卷來找我分析,因為他的歷史考砸而拉低了總分。我根據之前對這個孩子的觀察趁機進行了“說教”。我對他說:“兩年之后就高考了,高考被稱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這是一場勇氣的較量,但是,你最應該正視的敵人是自己,你最應該在日常學習中下功夫。中學時代的學生尤其是男生有個臭毛病,就是特別關注他人對于自己智商的評價,特別喜歡聽到的話是‘你看那個×××,也沒看到怎么學習,成績還那么好,真聰明!’我不否定你的智商,但是不要忘了,高考的形式到現在仍然是‘筆試’,聰明不聰明,閱卷老師是沒法直接面對你本人的,只能通過你在試卷上寫的東西來評判?!?/p>
接著,針對他的這次考試,我提供了幾點意見供他參考:一是字跡是否潦草,這會影響高考卷面分。
二是上課聽懂但不屑于寫作業(yè)、鞏固基礎知識,就只是蜻蜓點水。三是
給同學們講題是檢測自己知識點是
否掌握牢固的最佳辦法。四是感嘆時間不夠用,通常是因為不夠專注。
這名學生雖然最后選擇了理科,但是在高一最后一次考試中,他的成績一“躍”沖到了年級第一。他專門跑來向我致謝,我們開心地聊了一個多小時,他暢談他的理想,我也深受感染。其中,他說的一句話讓我無比感動。他說:“老師,我就要去理科班了,雖然您只帶了我一年的歷史課,但是,我覺得,您比我的爸媽和班主任更了解我,我慶幸在高一時遇見您,不然到了高三,即使發(fā)現了那些問題,估計也來不及了?!?/p>
我為“缺點”辯護
唐太宗說:“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無棄材,明主無棄士,勿以一惡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彪m是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但對我們教育也有啟迪:任何人的性格特征都有兩面性,我們所要做的并不是“斬殺”我們“不認同”的那些特征,而是盡量讓這些特征產生“善”的作用。簡單地說,通常我們可能會讓學生“改正缺點”,但更高明的“救贖”是“讓缺點找到正確的位置而變成優(yōu)點”。
網癮者的救贖
班上有學生上網打“帝國時代”游戲上癮,我曾凌晨一點多將他從網吧拖出來。經過談心,得知他網癮已有好幾年了,一時之間也戒除不了。我就結合這個游戲的特點,和他“約法三章”(若違反約定將接受“政教處、班主任、家長聯席會”處罰):(1)每天在晚自習結束后到熄燈前有一個小時,允許他來我辦公室打游戲;(2)將“帝國時代”游戲中的民族特性、兵種資料、科技成就等資料搜集起來,用A4紙做成一個個資料卡片;(3)每天固定二十分鐘給我講他搜集的資料。剛開始他搜集資料很懶,直接從網上粘貼復制,草草交差。我不動聲色,不斷追問:什么是“帕提亞戰(zhàn)術”?歐洲的城堡和亞洲的城堡有哪些不同?馬穆魯克奴隸兵在歷史上起到過哪些作用?他張口結舌,招架不住,就又回頭找資料。我的本意是希望他不要總是半夜翻墻,同時讓他知道電腦并不只是用來玩游戲的。沒想到過了一周多,他沒玩游戲,而是在畫漫畫!把民族、兵種、重要科技等資料用文字和漫畫的形式展示出來,這已經大大超出我的預料了。后來,鑒于他的文化課實在是落下太多,我建議他學美術,最終他考上了西安美院。
在高中畢業(yè)前這個孩子很有創(chuàng)意地畫了一幅我的漫畫,畫中的我嘴角還流著口水,但是孩子們堅稱嘴角上畫的是星星。最后這幫家伙將這幅畫印在他們統(tǒng)一訂購的白色T恤上,作為畢業(yè)班服。在全校師生參加的畢業(yè)典禮上,當他們穿著這樣的班服圍成心形唱著《朋友》向我告別時,我淚如泉涌,不能自已。其他老師羨慕地說:“咱們學校這么多老師,就你的頭像被孩子們印在自己的衣服上了?!?/p>
談話終結者的救贖
班上曾有個女生凡事都喜歡唱反調,喜歡標新立異以博眼球??上攵?,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她,因為她不是給人難堪就是破壞氣氛,是典型的“談話終結者”。我說教了幾次都不起作用,最后連我自己都沒心情繼續(xù)下去了。但有一天我忽然想到:讓她接觸辯論賽!當她在我的勸說下參加了辯論隊之后,自恃巧舌如簧、氣場十足的她在比賽中屢屢被對手以“排比的語言、嚴密的邏輯、充分的證據、團隊的配合”打得一敗涂地,頓時產生了強烈的挫折感。終于有一天她愿意低下頭主動找我來傾訴心聲,甚至覺得自己“以前就是一個笑話”。我順勢指出她以往不足,并鼓勵她說:“不要輕易否定自己。你以前的說話方式不妥當,但是,你有一個大家都缺乏的長處,就是你總能在幾乎無懈可擊的觀點中找到漏洞,這本身也需要很敏銳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所以,我聘請你為我們班的辯論隊顧問,專門負責審查一辯稿,從中找到立論的漏洞?!焙髞砉怀鏊希浰龑彶楹蟮囊晦q稿都變得體無完膚、漏洞百出,之后經歷幾輪痛苦的重新立論,再拿出來的辯稿簡直就是“銅墻鐵壁”,對手幾乎難以攻破。她也從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成為我班辯論隊擊潰對手屢屢獲勝的“秘密武器”。后來我鼓勵她去學習法律,盡管她后來沒考上政法大學,但每每和我交流時她總會提起這段經歷,她說那是她“對自己重新定位”的開始。
我為“負能量”辯護
教育不僅要仰望星空,還要腳踏實地,現在對于教育的條條框框設置得非常多,有時候稍微有點想法或剛嘗試進行,但一旦被惡意曲解加上網絡媒體渲染之后,就會遭遇“墻倒眾人推”的窘況,令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只能說一些“冠冕堂皇的套話”,看似“充滿正能量”的“救贖”,實際上卻在“斬殺”學生的意志和智慧。我有一個比喻:狼外婆敲門,問小紅帽:“家里都有誰呀?”小紅帽牢記老師的教誨“誠實才是好孩子”,就老老實實地回答:“就我一個人在家?!苯Y果狼外婆破門而入把小紅帽叼走了。教育固然需要學生充滿“正能量”,但并不意味著要通過“斬殺”一切“負能量”以達到“救贖”。有時候,把學生置于“負能量”之中,讓他們親身感受到并錘煉出“正能量”,也是一種“救贖”,就如同打疫苗一樣。
2005年有部日本電視劇《女王的教室》爭議頗大,盡管里面有很多我們不能認同的言行,但它提出了許多令人深思的觀念。比如劇中當孩子們被“女王”阿久津老師欺負的時候,老師說:“你們能想象嗎?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事情,比我對你們做的更加過分。人只要活著,就永遠有‘欺負’這個詞。為什么?因為人就是一種能在欺負弱小中獲得快感的動物。能和壞人、強者硬碰硬的人,只有在電視劇或者漫畫中才能看到,現實生活中幾乎沒有。重要的是,將來自己碰到這種被欺負的事,你們能夠掌握應對的忍耐力和解決方法?!边@部電視劇的主旨,通過年級主任的話表達了出來:“阿久津老師是把自己當做自己的墻壁,然后再跨越自己,沒有碰過壁的孩子面對挫折都是軟弱的,現在的大人都不愿意做這面墻壁,所以孩子才這么軟弱。孩子們會立刻忘記我,卻永遠不會忘記阿久津老師。真正應該辭職的,不是像我一樣的老師嗎?”
所以,有一種教育叫做“與其向學生們空談理想,不如做學生面前的一堵墻”。教育不僅是給學生“愛和溫暖”,因為學生的成長中總會遇到很多“沒有愛也不溫暖”的人和事,教師有責任引領他們探索應對的思路和方法。當然,這方面需要家庭的理解和配合。
2009年,我創(chuàng)建了一個QQ群,邀請班上的家長們都加入。每到周二晚上7:30到10:30,我會和家長們準時上線進行自由交流,主要涉及的話題是“教育理念的理解、經驗教訓的展示、疑難困惑的解答”等等,我會提前設置好下一次研討的主題,比如“在您眼里孩子的潛力”。坦率地說,這樣的交流有啟示,有遺憾,甚至有委屈,有幾次我都差點堅持不下去,因為有時候家長比學生更難“對付”。
記得有一次,我委婉地提到我班一名“學優(yōu)生”因為“過分天真”而有可能將來“上當受騙”時,家長當場就發(fā)火了,長篇大論給我和其他家長展示她孩子從小所獲得的各種獎狀、榮譽、歷屆班主任的評語,說我不該對她孩子“有歧視”,別的家長紛紛勸架,我當時真是覺得自己多此一舉。結果,在孩子畢業(yè)后的第二年,這位家長給我打電話,熱情邀請我去她家做客并告訴我:“孩子真的需要您的指點,還是您對孩子更了解?!?/p>
原來,孩子上大二后遭遇挫折。有一次教授要做個國家級課題項目,在全院上百名學生中嚴格篩選,最終選擇了她的孩子做助手,這是對孩子能力的莫大肯定,全家都很高興。結果,在最終敲定人員之前,“恰巧”一名大三的學姐過來找她“閑聊”,孩子毫無城府地把教授對她說的課題計劃全盤托出,結果那名學姐連夜做出了一份計劃書。因為其本身具有跨專業(yè)優(yōu)勢,一下子就獲得了教授的青睞,第二天就教授上報她的那名學姐做了他的助手。孩子聽到教授的解釋后,難過得幾天都不吃飯,這時家長忽然想起我這個“過期”的高中班主任曾對她孩子的忠告。家長打電話過來時,我從她的語氣中聽出了她的歉意。
在與家長們的溝通中,我發(fā)現,在闡述一些道理時,現實中家長與子女的互動情形卻每每令人擔憂。
比如,為了呼吁父親對女兒多一些關注,我和家長們說:“我不理解,為什么每次家長會,大部分都是媽媽來參加?為什么每周二的群聊,爸爸都沒有空?父親對孩子成長過程的特殊作用,許多著作寫得已經很多了,我也不想贅述,我就只說兩點:一、有父親不等于有父愛;二、缺乏父愛的女兒,非常容易喜歡學校里的男老師、社會上的老男人。因為孩子在家里沒有感受到成熟男人的關懷,就會自己在外面尋找成熟男人的關懷?!?/p>
比如,為了譴責“虎媽”對兒子教育過程中的簡單粗暴,我和家長們說:“長期在‘霸道媽媽’統(tǒng)治下生存的男孩子,盡管看起來很乖,不惹事,但是,這樣的孩子內心會非常脆弱與怯懦,需要媽媽永遠的陪伴才有安全感。更可怕的是,這樣的男孩子長大后,大多會按照媽媽的樣板去選擇妻子,想想看,霸道的婆婆和強悍的媳婦碰撞到一起,這樣的家庭會和諧嗎?您調教出來的兒子會幸福嗎?”
在一次家長會后,我給家長和學生分別布置了一個作業(yè)。
給家長的作業(yè)是:1.寫出孩子三大優(yōu)點并以實例證明;2.寫出您認為孩子的三大不足;3.和孩子今晚進行一個不少于一個小時的談話,由孩子記錄談話要點,并要家長簽字;4.家長在談話記錄之后寫出自己對本次談話的感受,不少于300字。
給學生的作業(yè)是:1.在教室里現場寫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生日,因為他們沒有一個人會忘記你的生日;2.在教室里現場寫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經常會生什么病,因為他們沒有一個人會忽略你的健康;3.在教室里現場寫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愛吃什么菜,因為他們沒有一個人不知道你的口味;4.在教室里現場寫出你多長時間給爺爺、奶奶打一次電話?上一周對爸爸、媽媽說過多少次“煩死了”“你別管”“哎呀,知道了知道了”“說了你也不知道”這樣的話,并且查閱字典,寫出孔子說的“色難”的解釋;5.不會寫的,回家去問!并且牢牢記住,這份考題每個月考一次!
本來只是想通過這個作業(yè),使家長和學生更加深一些了解,但是效果令人震撼。家長紛紛給我留言,最令我感動的是,許多留言都有“希望您永遠是孩子的精神導師”這樣的話;許多學生主動寫了“檢討”,他們說,這份試題簡直過于“虐心”。
教育教學取經路上完成救贖
教育就是愛的救贖。這種救贖與宗教救贖還不太一樣,教育的救贖最終目的在于珍惜彼此在現世的短暫相聚,并通過真誠的交往使雙方盡可能完善彼此的人格,更加珍惜生命,熱愛生活,享受當下。教育的救贖核心是充滿“愛”,只要心中有“愛”,或許不經意的舉動,就能讓師生靈犀相通,進而點燃人性之光的火種。
記得2010年,我曾經工作的那所學校食堂比較小,當時實行分年級用餐,高三比其他年級的學生要晚下課十分鐘,這樣到最后一節(jié)自習的時候,高三學生基本上坐不住了,而且等到吃飯的時候,剩的東西都不好,還要排很長的隊。所以很多高三學生就隔著學校柵欄從小攤小販手里買“三無產品”,或者帶很多零食當晚飯。我和學校建議之后發(fā)現沒有效果,就在班里宣布:“以后我給大家提前訂飯,因為我是班主任有特權可以提前用餐,所以生活委員在課間把大家晚飯要吃的東西統(tǒng)計清楚,我負責去給大家買好擺在餐桌上,你們安心上自習,不用著急,下課了過來吃就是了?!庇谑呛髞淼膱雒婧軌延^——我每次一個人占三個大餐桌,擺好不同的飯菜,用那種大篩子扣起來防蒼蠅叮咬,然后等著我們班的學生用餐。這種“霸道”的方式實屬無奈,即使我偶爾不在學校,也會提前請其他老師代勞,確保我們班的學生每天都能吃上健康的飯菜。
班上男生畢業(yè)臨走時集體向我鞠躬。我問:“為什么?”他們
說:“您是對我們最好的老師?!蔽艺f:“試舉一例?!彼麄冋f:“買飯!”我瞬間石化。買飯買了一年,直到把這屆學生送走,然后學校擴充食堂,就不用我再替學生們買飯了。這一屆學生我只帶了他們最后一年,卻感情最深,暑假時晚上經常從夢中驚醒:完了完了,今天忘記幫我們班的學生買飯了!不過夢回那時,也是重溫幸福。
我想,教育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創(chuàng)造奇跡。沒有什么能夠比成長中出現的每一個奇跡更讓人激動不已,更讓人深深眷戀了。我們行走在教育教學的“取經路”上,追索探尋,盡量摒棄“斬殺”,以“守望者”的心態(tài)去完成一次次的“救贖”,從而體驗靈魂的碰撞與洗禮。這,也許就是我們執(zhí)著于教育的真正原因吧!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鐵一中濱河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