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劍閣縣普安中學
一、階段研究目標
(一)階段研究目標的確立
我校課題組以“目標——問題——互動”為邏輯主線對互動教學方式與策略展開研究,這是因為我校教師在互動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方向不明、驅(qū)動不力、方法不當、效率不高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咏虒W的有效推進和教學質(zhì)量的快速提升。因此,讓我們循著這條邏輯主線逆流而上,去探尋本課題提出的現(xiàn)實根源。
1.深度審視我校互動教學的主要問題。(1)教學互動未成常態(tài)。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比欢?,我校教學卻存在以下不足:從教師層面看,以書本為本位,以教師為本位,以教案為本位,缺乏目標引領、問題驅(qū)動的落后教學方式不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從學生層面看,我校生源結構不盡合理,生源質(zhì)量參差不齊,留守兒童較多,綜合素質(zhì)不高,在課堂教學中,稍有不慎就很難激發(fā)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能將教學目標轉(zhuǎn)化為學生學習目標的課堂互動自然收效甚微;從管理層面看,我校雖大力倡導互動教學,但對課堂教學的互動方式和互動策略關注不夠,尚未形成深度關注圍繞教學目標互動教學考評機制和考核常規(guī);(2)互動方向缺乏引領。如果課堂互動以知識為主要目標,而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形成視為輔助性目標,互動就會缺乏內(nèi)心的溝通和情感的交流。單一的互動內(nèi)容使我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很難達成全面育人的教學目標;(3)互動內(nèi)容缺乏深度。目前,我校課堂互動大多限于淺表層次,缺少深入的探究,“矛盾”的激化,情緒的“推動”,課堂生態(tài)尚未呈現(xiàn)互動課堂應有的活力。
2.客觀診斷教學問題驅(qū)動課堂互動的現(xiàn)狀。英國著名學者托·富勒說過:“沒有疑問就等于沒有學問。”要喚醒學生的互動意識,激活學生的互動狀態(tài),達到互動教學應有的效果,就有必要將教學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教學問題,讓教學過程成為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持續(xù)不斷的互動過程。
我校教師以教學問題驅(qū)動課堂互動時往往存在以下問題:從問題設置看,指向不明,角度不新,缺乏啟發(fā)性和適用性;從提問方式看,往往停留于在淺表層次,未給學生預留深入探究的空間;從問題排列看,隨意性太強,缺乏仔細考究和深入考量;從提問主體看,學生主動質(zhì)疑較少,缺乏問題教學應有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從問題解決的方式看,教師往往牽著學生甚至代替了學生,課堂缺乏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
3.全面評估常態(tài)課堂教學目標引領的作用。教師應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開展一系列教學活動,此種教學方法被稱為目標教學法。其理論基礎是美國著名教育家布盧姆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來的“掌握學習”理論,即教師對教學目標進行精選和結構化,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適時形成性評價(反饋),為不同的學生設計“矯正學習”或“深化學習”的方法。然而,我校教師常態(tài)課堂中確立教學目標、運用教學目標時卻存在以下問題:
目標設計不全面。教學目標不能反映教育教學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要求,也不能體現(xiàn)學生多元發(fā)展的需求。只重視知識性目標,忽略學生操作、能力、情感、態(tài)度、意識等方面的培養(yǎng)目標。
目標缺乏針對性。教學目標缺乏對課標、教材、學生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不能根據(jù)當下教學實際細化總體目標,具有模糊性,缺乏操作性。
(二)階段研究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確立學習目標解決問題開展互動的能力。針對我?;咏虒W現(xiàn)狀,運用課改理念、利用多種渠道、采用多種方法培養(yǎng)學生確立學習目標、發(fā)現(xiàn)并解決學習問題和開展多邊互動的能力。
2.提升教師目標意識圍繞問題實施互動教學的能力。提高我校教師教學設計的目標意識、教學內(nèi)容呈現(xiàn)的問題意識和實施教學的互動意識,進而提高自主運用“目標·問題·互動”教學策略的能力。
3.管理中增強目標意識互動意識促進學??焖侔l(fā)展。把本課題的研究成果拓展運用到學校管理思路和管理方式中,增強決策層、管理層、執(zhí)行層的目標意識和互動意識,為我校長期健康、持續(xù)、快速發(fā)展提供思維模式和行動模式。
4.進一步提高教師教育科研能力實現(xiàn)教育科研目標。探索在初中教育教學活動“目標·問題·互動”教學基本策略、途徑、方法、措施,提煉理論成果,固化操作方式,為該項研究成果的推廣提供理論依據(jù)和技術支撐。同時,增強我校教師教育科研意識,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全力打造一支科研型教師隊伍。
二、階段研究內(nèi)容
1.深入探究“教學目標和目標教學”、“教學問題和問題教學”、“教學互動和互動教學”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分析“目標”“問題”“互動”及其各要素之間的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用以指導教師課堂互動教學。
2.切實解決教學“為了誰”這一核心問題。引導教師在深入領會課標,鉆研教材,分析學情的基礎上,牢固樹立目標意識,在教學活動中遵循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師生的“動”都必須服從教學目標這個總體原則。
3.探索提煉出能指導教師制定切合教學實際的教學目標的基本方法,優(yōu)化教學目標運用策略。做到教學目標具體化,教學內(nèi)容問題化。
4.探究以教學目標引領教學活動的教學策略,其中包括教學目標優(yōu)化策略,教學問題優(yōu)化策略,教學互動優(yōu)化策略。
三、階段研究活動和舉措
1.預研階段(2014年6月——12月)。開展調(diào)研。積累調(diào)查信息,并撰寫成調(diào)研報告。組建機構。精心挑選與組建研究隊伍,收集資料、整理并編撰成冊,加強教師培訓、強化理論學習,明確研究思路。申報立項。撰寫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計劃,填報相關表冊,在領導、專家指導下完成申報立項工作。組織開題。在省市縣專家精心指導下,2014年12月,成功舉行了較大規(guī)模、有一定影響的開題會議。
2.年度研究階段(2015年1月——2015年12月)。召開課題組會議,進一步明確研究方向、方式和方法。設計分解子課題,成立子課題研究小組。外派課題組成員學習、考察,回校后進行再培訓。進行觀摩課教學活動。聘請省市縣專家到校指導。學校各子課題組撰寫階段總結。課題組撰寫階段性總結。收集整理相關過程資料,建立專檔。進行課題專項考核。
3.深化推進階段(2016年1月——2016年6月)。召開課題領導小組會議,籌劃本年度課題推進工作。召開課題實施小組會議,分教研組、學科組分解研究任務。學校課題組和各子課題組制定本年度課題研究計劃。各子課題組進行課題研討活動。以教研組為單位,安排組織課堂教學觀摩活動。
收集整理過程資料并分類存檔。撰寫本期階段性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