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薩規(guī)劃建設展覽館
【摘 要】民族博物館是傳播民族文化、了解少數(shù)民族歷史、體現(xiàn)民族大團結的重要標志。我區(qū)博物館具有鮮明的藏族傳統(tǒng)建筑藝術特點,同時又深刻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建筑的實用特點和藝術神韻,熔載出自己獨具的建筑風格,令人嘆為觀止。本文針對文博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探討適合民族地區(qū)博物館發(fā)展的方式以及如何更好地保護少數(shù)民族文化,促進社區(qū)融合,消除文化裂縫,促進文化的多樣性發(fā)展。
【關鍵詞】民族博物館 文化多樣性 內容設計 形式設計
一、民族博物館的現(xiàn)狀
1.運行理念陳舊。當西方國家的博物館已經開始走入社區(qū),注重博物館的社會服務職能的時候,中國大部分博物館還處在以專家、領導為主導的單一管理模式。因此展覽的陳列內容,往往只以專家的思路為指導,忽略了觀眾的切實需要。由于民族博物館的定位往往是集中展示本地民族文化特色,使之成為宣傳地方的一張名片,因此深受政治性的意識形態(tài)影響,有些領導并不具備博物館學知識也參與管理。民族博物館的不少工作人員缺乏對民族文物及歷史文化研究的熱情,常常為了做某個展覽,臨時開展征集工作,談不上對展品地深入研究,少有推出或無法推出精品展覽,無法滿足民族文化研究學者的需求,很難吸引到長期、固定的觀眾群體。
2.展示手段落后。一個展覽是否能吸引觀眾,除了展品本身的質量而外,展覽的內容和形式設計往往是關鍵。許多民族博物館的展品通常僅僅以展柜陳列或懸掛上墻的形式來展出,談不上科技含量或設計理念的博物館陳列方式,顯然已經不適應新時代觀眾的審美追求。
與單一介紹某一族群或者某一類文明現(xiàn)象的人類學博物館相比,綜合類的民族博物館要找到一個既新穎又獨特的選題,以清晰的脈絡串起豐富的民族文化,對于博物館的內容和陳列設計人員是相當大的挑戰(zhàn)。
3.缺失公眾性。公眾的參與意識固然與國民整體素質相關,但缺乏有目的的宣傳方式卻是民族博物館自身發(fā)展的瓶頸?!耙匀藶楸尽钡淖谥?,是當前博物館發(fā)展的趨勢,以“有助于人的發(fā)展和愉悅”為主要任務,參與社會、服務社會,是民族博物館在新時期應當建立的生存理念。很多民族博物館出現(xiàn)觀眾稀少、門可羅雀的現(xiàn)象,其原因不僅在于經費短缺、展示手法陳舊,引不起觀眾的興趣,更在于沒有“走出去、請進來”的主動意識。一般民族博物館在開館初期,會采取一些宣傳手段造勢,但是沒有延續(xù)性和持久性。有的民族博物館雖然開通了網頁,但由于缺乏專人管理與維護,內容更新緩慢,對于觀眾的留言建議也無法及時反饋處理,漸漸失去吸引力。還有的民族博物館只在有團隊參觀時才開放,散客往往被拒之門外。
二、對民族博物館存在問題的對策分析
1.重視展覽設計。在內容設計中,更多地考慮將“講道理”變?yōu)椤爸v故事”。這要求博物館的內容設計人員,在研究展品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能理清歷史與文化脈絡,對展品傾注感情,在文案寫作過程中同時注重學術嚴謹性與文學可讀性。內容設計人員將不再僅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的研究者、旁觀者,也將成為參與者、創(chuàng)造者。
在形式設計中,充分考慮形式設計原理,將“體驗感”作為核心設計方向,為觀眾再現(xiàn)一個文化、歷史的世界。充分運用現(xiàn)代多媒體的手段,將光影、色彩、平面、立體各方面因素使用在景觀復原、動態(tài)陳列以及互動展示中。在輔展用品的選材上,應充分考慮如何更好的闡述文物內涵。例如,拉薩的布達拉宮,整座宮殿具有鮮明的藏式風格,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宮中還收藏了無數(shù)的珍寶,堪稱是一座藝術的殿堂。它是拉薩城的標志,也是西藏人民巨大創(chuàng)造力的象征,是西藏建筑藝術的珍貴財富,也是獨一無二的雪域高原上的人類文化遺產。藏語稱為“贊姆林堅吉”,意思是價值抵得上半個世界。
2.注重博物館的社區(qū)服務功能。到歐美國家旅游過的人深有體會,許多城市的街道與建筑充滿歷史感,行走其間,仿佛城市本身就是一個大的博物館,人們覺得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能代表歷史,這是歐美國家博物館的“社區(qū)化”的特征。民族博物館身處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更應利用自身豐富的文化資源,在發(fā)揮教育職能的同時,發(fā)揮社區(qū)服務職能,消弭文化裂縫,促進文化共同繁榮與發(fā)展。比如不定期舉辦各類民族文化專題展、文化沙龍、講座論壇,有條件的民族博物館可利用多媒體技術,每周或每月固定日期放映反映民族歷史文化的風情片、紀錄片等。根據研究與收集成果,出版各類介紹民族民俗文化的印刷品、光碟制品,因為博物館本身的學術性與權威性,參觀者將非常樂于從博物館獲得了解展品背后故事和增長知識的機會。
3.設計有特色的文化產品。民族博物館可以與地方旅行社合作,根據旅游人群的分類和市場需求,共同開發(fā)與推廣以欣賞民族風情、了解民族文化、尊重民族傳統(tǒng)為主題的旅游線路。目前很多旅游項目打著體驗民族風情的口號,但僅僅是單純的農家樂形式,并不能使游客對于保護民族文化有著認知感與責任心。民族博物館在與旅游市場結合的過程中,可以讓觀眾(游客)擁有更多的體驗,例如,學會一種民族舞蹈動作、參加一場原汁原味非表演性質的年節(jié)活動等。這不僅可以有效地彌補經費不足的情況,還能提升當?shù)芈糜萎a品的文化含量。
同時,民族博物館可自主開發(fā)、制作一批帶有博物館藏品的特點并被賦予民族文化含義的紀念品。可與地方民族企業(yè)合作,定制帶有博物館LOGO或某種文化符號的旅游小商品,既扶持了地方民族企業(yè),又符合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對于“把博物館帶回家”的號召。
4.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集與整理工作。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它們所承載的歷史,關系到一個民族的民族自尊與自信心的建立,對一個族群有著無可替代的向心力與凝聚力。
博物館應該在當今國際事務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包括作為跨文化意識及國家間合理關系的大使。當今博物館的道德責任包括:保存、詮釋并促進人類自然和文化傳承;提供欣賞、理解及管理自然及文化遺產的機會……我們應該考慮進行民族傳統(tǒng)文化再生與發(fā)展的工作開展的可能性,讓一些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得以存活于我們的生活空間,并給當?shù)匚幕徒洕陌l(fā)展帶來新的推動力,這也許比單純地保護更難,但也更值得做。民族博物館應當充分發(fā)揮自己作為民族文化交流平臺的特點與優(yōu)勢,不斷促進民族文化多樣性發(fā)展,使其更好地與地方經濟融合,為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