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費調漲應兼顧學生家庭承受力
楊鑫宇在2016年7月19日《中國青年報》撰文指出:公立大學應當以公眾負擔得起的合理價格,在盡可能大的范圍內保障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權。不同社會階層“負擔得起”的價格各不相同,如果上調學費是讓那些有能力和意愿支付更高學費的人來承擔增加的辦學成本,而不給那些無力承受更高學費的寒門學子增加負擔,自然就不會有那么多來自社會底層的反對聲浪了。人們真正厭惡的不是學費本身多高,而是社會各階層之間的不公。
合理的解決方案應兼顧學費標準的一致性和不同階層學生的區(qū)別性。在上調學費的同時,主政者也應當注意到不同階層學生的承受能力差異,及時為那些對學費上漲承受力較弱的學生提供助學途徑。
當下,助學金在各大高校的發(fā)放條件可以說相當苛刻,只有最貧困的學生才能享受到。而國內各學校的獎學金制度,較多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較少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對那些家庭條件稍好,不宜用獎助學金進行資助;但對不愿給家里增添負擔的學生,我們也還缺少一套成熟的教育貸款體系,讓這些學生可以獨立而有尊嚴地自主完成學業(yè)。如果教育主管部門能夠在助學金、獎學金、教育貸款等方面作出改革,切實保障對高學費負擔能力不足學生的權益,這些學生及其家庭自然不會繼續(xù)反對上調學費。
英國課堂推廣中式教育需冷靜觀察
劉志權在2016年7月19日《新京報》撰文指出:有媒體報道:一貫“驕傲”的英國人,居然誠懇地著手普及“中式數學教育”了——不是小范圍試點,而是計劃8000所小學,幾乎占英格蘭地區(qū)小學總數的一半;不是淺嘗輒止,而是包括了經費、師資培訓、課題研究的一攬子計劃?!疤铠喪健鳖H受詬病的“中式數學教育”,墻內開花墻外香。這個消息,也讓很多國人感到異常驕傲。
事實是,國際經合組織的兩次國際學生能力評估中,中國上海均排名第一,而得到來自英國、法國等排名落后20多位的國家的重視,沒什么值得過于激動的。當然,真正的自信不是妄自尊大。測試排名第一未必能代表學生的全部素質,尤其不能代表未來我們的孩子發(fā)展就能排第一。真正的自信往往伴隨著謙遜,自信者能正視和承認自己的不足,并有海綿一樣不斷學習汲取的能力。因此,英國教育的這次大動作,反而頗有值得我們學習和玩味之處。
英國的這次舉動,是一次深思熟慮的嘗試。首先,他們注意并承認了上海學生能力排名第一的事實,多次派隊到上海學習;其次,在去年,他們進行了廣為人知的一次試驗,并拍成了BBC紀錄片。那次試驗中,中式教育的成效得到了檢驗。而短短的一年之后,他們就將“試驗”變成了現實。我們經常嘲笑西方國家的行政效率低下,但這次,無論是他們的執(zhí)行力,還是他們正視問題嘗試解決問題的決心,都令人刮目相看。值得高興的是,無論是當初在英國示范教學的參與者,還是面對這一事件的專業(yè)受訪者,都保持了冷靜的態(tài)度,認為并不意味著“中式教育法”戰(zhàn)勝了英式教育法,而是各有所長。這種姿態(tài),正是真正的強者——自信者應有的姿態(tài)。
別輕易給學生貼上“熊孩子”標簽
廖德凱在2016年7月7日《中國教育報》撰文指出:如何管理學生,讓學生能夠順利接受教育,從來都是一個嚴肅課題。所謂的“熊孩子”也并非現在才出現,而是在各個時期、各個地域、各個學校都一直存在。但是,把“熊孩子”這個群體貼上專門標簽,并鄭重其事地進行討論,以前還從未出現過。而在面對與“熊孩子”相關的事情處理上,無論是教育機構、教師還是社會,常常多了一些浮躁,少了幾分理性,導致處理結果缺少廣泛認同,社會各界站在各自立場上爭執(zhí)不休。從實際生活來看,所謂的“熊孩子”,或者是在教學管理中發(fā)生出格行為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是一時的出格;另一方面,絕大多數頑皮的學生,也只是天性比較活躍,而不是“壞小子”。將這樣的孩子貼上“熊孩子”標簽,將一些在這個年齡段正常的頑皮孩子標簽化,并不利于真正的教學管理,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在當下,教學關系和以前相比確實有了比較大的變化,孩子的心理、行為在家庭受到的重視程度,以及在整個社會多元化的影響下,和以往區(qū)別甚大。師生關系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管理模式和思維方式必然需要進行相應改變。這一點,無論是對老師、學校,還是對社會,都是一樣的。孩子的行為需要一定的約束,而對孩子的認識不能簡單化、標簽化,應當準確地認識每個孩子“出格行為”的產生原因、一貫表現、心理因素,以此為基礎尋求解決之道。珍惜每名學生,其實是老師及教育機構的根本價值所在。學生無法選擇老師,老師也無法選擇學生,不給學生貼“熊孩子”標簽,就是不放棄學生的最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