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運動”是高中地理知識體系的基礎章節(jié),也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難點之一。在學習這一章節(jié)時,不少學生反映難度大,效率低。對于剛進入高中學習地理的學生和后續(xù)開展地理教學的老師是不小的打擊。地球運動之所以難學,是因為其內容復雜抽象,很多都超出高一學生的感性認知范圍,而學生還不具備足夠的空間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地球運動之所以難教,是因為這部分內容與其他學科知識關聯(lián)性大,且課標和教材對教學過程缺乏具體的指導,可以用來支撐教學的輔助資料也比較有限。在這些年的教學中,筆者不斷學習、探索,發(fā)現(xiàn)身邊可以利用的資源,并用于輔助教學,努力將抽象知識直觀化和生活化,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一支筆演示地球自轉方向
地球自西向東轉,課本中給出了側視角度的“地球自轉示意圖”,要求學生思考從北極和南極上空看地球旋轉方向如何。曾看過一篇文章介紹利用手勢判斷自轉方向的方法“右手半握,大指朝上代表地軸,四指彎曲方向代表地球自轉方向”,該方法把原本簡單的問題稍微復雜化了,且學生要首先記住這個方法,無疑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記憶負擔。其實有更簡單的工具可以借助,課堂上我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筆按照課本中側視圖的方向轉動,然后從筆的上端(代表北極)和下端(代表南極)分別觀察,并將觀測結果用箭頭記錄在極點俯視圖中。學生很快得出“從北極上空看作逆時針方向旋轉,從南極上空看作順時針方向旋轉”的結論。通過自己動手實踐獲得的知識當然印象更為深刻,且該方法簡單易于操作,即使遺忘,隨時可以重新自行演示得出結論。
二、繪制時區(qū)圖應對區(qū)計算時和日期變更
很多學生對于區(qū)時換算和日期變更問題覺得困惑茫然。在教學時,我讓學生課后先在A4紙上繪制世界時區(qū)圖,標出每個時區(qū)的經度范圍和中央經線,確保東十二區(qū)在紙張的最東邊(最早)、西十二區(qū)在紙張的最西邊(最晚)。通過親手繪制,首先學生能夠明確時區(qū)分布情況;其次,在每次遇到區(qū)時換算的問題利用這幅圖東加西減相應的時區(qū)差,久而久之熟能生巧,學生就能利用腦海中抽象的時區(qū)圖進行計算了。關于國際日界線兩側日期加減的問題,課堂上,我們將展開的紙張兩端對接圈起,學生發(fā)現(xiàn)東十二區(qū)位于180°經線的西側,而西十二區(qū)位于180°經線的東側,所謂自西向東跨越日界線就是從東十二區(qū)進入西十二區(qū),日期應該減一天,反之就加一天。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的過程比我單純講解有趣得多,困擾他們的問題也迎刃而解了。
三、學生模擬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沒有偏轉”,學生要能夠利用這個規(guī)律判斷物體的實際運動方向。課堂上,我講完該知識點后請兩位學生到黑板上畫北半球兩個水平運動物體的偏轉方向,第一名學生(甲)很快畫出如圖1①所示的正確偏轉,而第二名學生(乙)則有些猶豫地畫下如圖1②所示的右偏方向。此時如果直接給出正誤的判斷可能會節(jié)省時間,但學生就失去一次參與課堂、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機會了。所以我請甲、乙學生在教室里走動來模擬北半球這兩個朝相反方向作水平運動的物體的右偏。演示的過程中乙學生突然若有所思,走到黑板前對先前所畫的運動方向作了如圖2②所示的修改,而坐在下面的學生也紛紛恍然大悟,明白了看物體的偏轉方向應順著其本身的運動方向來看,而不是機械地判斷左右。這個知識點的準確理解對今后學習大氣、水的運動大有裨益。
四、類比+播放動畫展示地球公轉軌道和速度的變化
地球的公轉軌道是近似正圓的橢圓形軌道,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隨著地球的公轉,日地距離不斷發(fā)生變化,地球公轉速度也隨之發(fā)生變化:每年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點,速度最快;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遠日點,速度最慢。課堂上我播放動畫,學生一目了然,但是課后記憶公轉速度快慢容易出錯。所以課上我又補充介紹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但發(fā)現(xiàn)有不少學生理解困難。于是我變換思路,給學生做類比:先回顧一個物理知識,“擺繩的快慢與擺繩的長短有關,擺繩越長,則擺繩的擺動速度越慢;擺繩越短,則擺繩的擺動速度越快”,學生學過該知識且在跳繩中有過類似的生活體驗所以很好理解,接著假想太陽用隱形的擺繩栓住地球進行擺動,近日點處相當于較短的擺繩,擺動速度較快(即地球公轉的速度快),而遠日點處相當于較長的擺繩,擺動的速度較慢(即地球公轉的速度慢),這樣學生很容易理解。最后我再用動畫演示,幫助學生鞏固和記憶。
五、自制教具再現(xiàn)晝夜長短的變化規(guī)律
晝夜長短的變化規(guī)律是地球運動知識體系的重中之重、難中之難,即使講得口干舌燥,學生也未必全然明白,所以利用教具輔助教學是必不可少的。我在《淺議自制教具在化解“地球運動”難點時的輔助應用》中學到了一個好方法,學生很感興趣,課堂參與度很高。課前我先制作好教具,把圖3打印出來粘貼在硬紙板上,圖4繪制在透明紙上,然后將圖4疊加在圖3之上,圓心固定。課上演示,只
(下轉第63頁)
(上接第62頁)
需要上下轉動繪制圖4的透明紙即可,但要保證圖4直射光線(正中間紅色箭頭表示)的擺動范圍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guī)律,晨昏線與經線關系的變化,晨昏線分割緯線的比例變化。演示中可以將圖4停止在某一狀態(tài),讓學生分析不同地區(qū)的晝夜長短情況,也可以在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中讓學生觀察某一緯度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最后再概括總結,讓學生對同一時刻不同地區(qū)和同一地區(qū)不同時刻晝夜長短的變化規(guī)律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六、設計板圖幫助學生歸納正午太陽高度的極值范圍
正午太陽高度的一般分布規(guī)律是“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緯度)向南、北兩側遞減”,在學生已經掌握這個規(guī)律并了解其內涵“同一條緯線正午太陽高度相同,離直射點緯度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越大,反之則越小”的前提下,進行正午太陽高度極值范圍的學習。這歷來也是個難點,學生理解困難、表述困難。我反復修改課堂教學方式,最后發(fā)現(xiàn)板圖討論法最佳。先在黑板上畫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軌跡圖,并將地球緯度劃分成A、B、C、D四個區(qū)域(如圖5所示),再請學生討論這些區(qū)域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現(xiàn)的時間,學生很快能得出結論填入圖6表格中。最后引導學生概括: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區(qū)域是A(即北回歸線及其以北),達到最小值的區(qū)域是C+D(即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區(qū)域是D(即南回歸線及其以南),達到最小值的區(qū)域是A+B(即北半球)。
一支筆、一張紙、一段動畫、一位同學都可以應用到適當的教學情境中。作為教師,我們應多學習、多思考、多實踐,將更多可以利用的資源精心設計、巧妙呈現(xiàn),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復雜的內容簡單化,幫助學生弄懂記牢后更好地應對抽象復雜的情境,努力讓地理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們通過積極參與來獲得知識和認識規(guī)律的一個平臺,從而增強學生信心,為學好地理打下堅實基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丁煜峰.淺議自制教具在化解“地球運動”難點時的輔助應用.文理導航,2015年第2期: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