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地深入開展,各種新的教學理論以及教科書大量出現(xiàn),初中歷史教學在教學思想、形式、方法等方面都有所革新,但其中既有精華也有對新課改的誤讀。一些初中歷史老師對新的教學理念缺乏辨別,一味追求課堂形式新穎,教學內容有趣,卻忽視了歷史課堂最重要因素,即教學效率地提高。課堂效率的低下直接導致了學生難以學到知識,課下學業(yè)負擔的加重。針對這種情況,本文從初中歷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入手,對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效率進行研究,希望為初中歷史老師提供更為科學合理的教學經驗借鑒,也希望以高效的課堂教學切實減輕初中生課下負擔。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歷史;教學效率
一、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效率的必要性
自2001年國家啟動新課程改革以來,初中歷史教學也興起了一股改革熱潮,相關理論、教材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出現(xiàn),初中歷史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形式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新課改本意在于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以及知識運用能力的人性化培養(yǎng),然而一些初中歷史教師卻出現(xiàn)了認識上的偏差,一味追求教學的外在形式,卻忽視了對影響教學成敗最為根本的因素,即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許多學生紛紛反映初中歷史課堂難以學到有用知識,學習效率低下。初中歷史教學效率低下帶來的直接影響是學生課堂收獲的有限,初中生必須投入更多的課下精力學習歷史知識,這無疑增添了初中生本的學習壓力,不僅違背了新課改的初衷,更與素質教育的潮流相悖。
正是由于初中歷史教學的問題以及素質教育的要求,使我們必須對初中歷史教學加以全面深入研究,以切實可行措施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效率,使初中生在享受歷史教學的同時收獲更多知識。
二、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效率
(一)教師的科學化、精細化、藝術化課前教學設計
以往教師課前備課,更多的是從自身教學主體出發(fā),進行知識準備,重難點分析。然而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輸,更是對學生進行的精神滋養(yǎng),因此科學化的課前備課,要更加科學化、精細化和藝術化。具體來講,科學化的課前設計首先應突出鮮明的課堂主題,例如專題化學習、歷史人物評說、通史學習等等;其次教學設計不應僅僅站在教師的角度,還應充分考慮到學生,改變傳統(tǒng)課堂枯燥的灌輸模式,增加學生間知識交流討論環(huán)節(jié),師生間交流互動環(huán)節(jié),避免課堂的枯燥化;最后初中歷史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制定應考慮學生的合理化訴求和建議。
例如在講解宋元社會風俗內容時,組織學生以清明上河圖為課堂背景,進行歷史場景再現(xiàn),既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又讓學生對歷史有了直觀性把握。再比如講解新航路開辟時,老師教學設計首先讓學生觀看新航路開辟的影片,之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新航路開辟的積極和消極影響進行討論后在全班匯報,整個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二)教師指導下學生進行良好的課前準備
初中歷課堂教學時間非常有限,這種情況下教師的講解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高效的歷史課堂教學要求初中歷史老師必須準確把握教學重點。以往初中歷史老師把握教學重點往往是根據教學經驗以及參考書籍所給出的教學重點,卻并沒有考慮自己學生的訴求, 學生由于缺乏有效的課前準備,上課時間只是跟著老師的思路在走,難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困惑。因此高效的初中歷史教學離不開學生充足的課前準備,唯有學生在課前準備中掌握必要的知識儲備,課堂上才能有與老師互動的可能,才能提出自己的問題,發(fā)現(xiàn)自己掌握的不足,這也正是初中歷史老師課堂教學的重點。
但初中生由于經驗的缺乏以及課下時間的有限,因此初中歷史老師必須對學生的課下準備給予必要指導。具體來講,首先,老師應為學生精選適合的課前預習材料。預習材料不應僅僅局限于教科書,更應有老師優(yōu)選的輔助材料,老師對輔助材料選擇必須貼合教學內容,貼合學生知識背景和接受能力。其次,初中歷史老師可以針對教學重點對學生的課前準備提出思考問題,讓學生課下先對重點進行思考,學生有了自己的思考過程,課堂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理解的局限,知識領會才會更加深刻,而不是一味地被動接受。
(三)把課堂還給學生及歷史教學材料地合理整合與運用
師生間在課堂上的良性互動是教師掌握學生學習動態(tài),學生理解老師講解的關鍵,很大程度上決定教學成敗。高效的初中歷史教學應改變傳統(tǒng)課堂老師單向度傳授的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以豐富多彩且貼合教學的形式增加學生間的交流討論以及師生間的知識互動。
其次,新課改背景下,歷史學習的素材是非常豐富的,在教科書之外,還有配套的輔助教材,更有課外的史料事實,實物圖像資料……因此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應注意對豐富的歷史教學素材的合理整合運用,例如教學過程中借助歷史地圖冊等輔助讀物綜合解讀知識背景,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習能力;課外篩選高質量的史實史料,利用優(yōu)秀紀錄片,例如《大國崛起》、《復興之路》等以及中外歷史經典原著讀物開拓學生歷史視野。
(四)課后任務應更注重體驗學習
初中歷史教學效率的提高離不開學生課下的良好鞏固。但傳統(tǒng)上,初中歷史老師大都通過布置書面作業(yè)來讓學生鞏固知識,不僅內容枯燥而且效果并不明顯??茖W研究發(fā)現(xiàn),體驗式學習是高效的學習方式。在信息高度豐富的當今社會,學生歷史知識的來源更加豐富,例如某校即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不僅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新穎,能夠吸引學生興趣,更是對課堂知識的有效補充。因此學生課后的知識鞏固應更加注重課堂難以實現(xiàn)的體驗學習。另外在知識和信息快速更新的當今社會,作為基礎教育重要環(huán)節(jié)的初中歷史教學,應注重對學生歷史思維以及歷史學習方法地培養(yǎng),例如學生運用多種史觀的能力,這樣才能從長遠上提高歷史教學效率。
三、結論
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歷史老師必須與時俱進,轉變教學思想,提高辨識能力,深化對初中歷史教學目的的認識,注重對學生歷史素質的綜合培養(yǎng);在教學方法上,從課前設計、課堂教學、課下指導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全面入手,采取更加合理、民主、高效的人性化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提升對歷史興趣的同時,更加牢固的掌握歷史知識,獲得歷史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孫福章.中學歷史教學的有效性[D].首都師范大學,2007
[2]季新華.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備課策略初探[J].考試周刊,2008.10
[3]張小平.試論建構主義與歷史新課程教學[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