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責任心是學生成才的關鍵因素,目前小學低年級學生存在責任心弱化問題,針對他們隨意注意差、自制力差、依賴性的心理特征,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以任務為明線,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有更多成功體驗,培養(yǎng)學生對所做事情的愛,進而提升責任感。
【關鍵詞】責任心;小學低年級;任務驅動教學法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責任心的定義是:自覺地把分內的事做好的心情,是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所負責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guī)范、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tài)度。通俗地說,責任感就是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目前,小學低年級學生責任心弱化問題已經(jīng)引起越來越多的教育界人士關注,現(xiàn)狀是這樣的: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讓父母家長代勞,犯錯了將原因歸咎于他人,校外亂扔垃圾,作業(yè)馬虎應付等等。
如果長此以往,不在成長的關鍵階段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勢必影響他的人生發(fā)展。那么應該如何培養(yǎng)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責任心?以下將從兩個方面展開:第一,了解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是對癥下藥的基礎;第二,根據(jù)心理特征制定有效策略,有效策略有很多,本文將重點論述任務驅動教學法。
首先,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1.隨意注意較差。隨意注意指有預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低年級學生隨意注意較差,表現(xiàn)為排除干擾能力較差,集中注意于某項任務的時間較短,觀察事情零亂,缺乏系統(tǒng)。2.自制力較差。低年級學生不善于掩飾自己的行為,動機簡單,也不善于控制情緒,情緒多變,自我調節(jié)技能較低,需要老師的多多關注。3.依賴性強,剛進校門的學生面臨著學校生活的適應問題,由于年幼,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對于學習用品的整理、學習時間的安排,都需要在老師家長的監(jiān)督、指導下完成,簡單地說,小學低年級學生的道德認識、言行往往是老師和家長要求的直接反映。
責任心培養(yǎng)的有效策略有很多,如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滲透相關責任教育,在語文或有關思想品德課上,可以引導學生感受偉大人物的品行,將其作為學習的榜樣,低年級的學生喜歡聽故事,教師可以結合教材拓展一些人物故事,既生動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如在課堂內培養(yǎng)學習的認真態(tài)度,有些低年級學生上課不注意聽講、作業(yè)馬虎,也是責任心缺失的一種表現(xiàn),針對他們自制力差、注意力不穩(wěn)定的特點,教師應該有意識地鍛煉他們的意志品質,灌輸他們對自己做的事情負責的態(tài)度。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指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學生好奇心與學習動機的任務情境,將教學內容融入在任務之中,讓學生在完成特定任務中獲得知識和技能,教師在此過程中起到引導、監(jiān)督、激勵、幫助的作用。該教學法的主要特征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相比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灌輸相關知識內容,任務驅動教學法使學習目標更明確,更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在過程中學生需要明確任務,執(zhí)行任務,完成任務,同時考核、評價指標更醒目,能更有效培養(yǎng)學生勇于承擔的態(tài)度和履行職責的責任感。
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設計任務時需注意:第一,任務要貼合學生學習、生活實際,由于低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所以設計任務時要以學生目前學習生活場景或能接觸到的社會場景為基礎,要使他們感知到做這些事情是自己該做的,而不是在被動地完成任務,完成這些事是有意義的,可以獲得成就感。第二,任務要求要明確,具有可操作性,教師在布置任務時一定要確認學生是否理解任務,在設計任務時要將可能引起學生不理解的地方進行提問和解釋。第三,任務難度適中,要有層次性。在設計時,可以將大任務分解為小任務,由易到難,數(shù)量不宜多,同時又不能太簡單,最好設計學生“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任務,培養(yǎng)學生面對困難不放棄的態(tài)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四,任務要便于評價考核,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指導。第五,教師要重視評價,及時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好的進行表揚,沒有達到要求的指出問題所在,并進行鼓勵,確保任務的進度。
下面將舉例說明任務驅動教學法培養(yǎng)責任感的實際應用。第一個例子是整理書包,小學低年級學生處于適應學校生活的過渡期,自理能力差,對父母家長依賴性重,整理學習用品常常需要老師的督促和幫助,才能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開學第一天,同學們都收到了老師發(fā)的新教課書,大任務就是將書本整理好放進書包。由于學生自理能力較差,所以將大任務分解為幾個小任務,首先是自己數(shù)書,確認是12本后舉手示意,然后是交換位置,同桌互相數(shù),再次確認是12本;第二個小任務是學生整理書本,整齊地放進書包,需要指導學生如何進行整理:大書本放在下面如美術、體育、作業(yè)本,中等大小的放中間,最上面放語文、生字卡片等,完成之后,同桌互相檢查,老師巡視一圈,檢查同學們的成果,整理好給予獎勵,沒有達到要求的給予指導和鼓勵,也可以向同桌尋求幫助,讓學生明白整理書包是自己該做的事,通過練習可以把事情做好,做不好可以尋求幫助和指導。第二天,會繼續(xù)進行練習。課后也會提醒家長不要代勞,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完成,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這是自己的事情,并多多鼓勵和表揚學生,讓學生體會到成長和進步。
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是一個漫長而反復的過程,在任務中讓學生體驗到成功和愛,是培養(yǎng)責任感的重要體驗。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