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
書名:《消遣時代的閱讀樂趣》
作者:[美國]艾倫·雅各布斯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內(nèi)容簡介
這是一個大眾傳媒的時代,伴隨著電子出版物的興起,許多人特別是青少年越來越熱衷于快餐式閱讀,這種以追求快速、簡單甚至愉悅為目的的閱讀方式所帶來的弊病也是顯而易見的:長此以往,他們的文字表達能力必將退化,乃至逐漸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變成沒有思想的“空心人”。
我們怎樣才能培養(yǎng)并保持深度注意力,在這吵鬧的環(huán)境中安心讀書呢?
這本書就是為那些體驗過閱讀樂趣——愉悅、智慧、歡樂——的人而寫的。作者還在書中對不同類書籍進行了評價,并推薦了不同的閱讀方法和技巧。應該說,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既涵蓋閱讀的方方面面,又與時代同行的書。
推薦人語
近年來,有關“讀書”的呼聲越來越高,各種勸人讀書的書籍也大行其道,但我總覺得其中有些用力過猛的感覺,本來源自天性的閱讀被戴上了諸多外在的枷鎖。但是,閱讀這本書則不然,作者雅各布斯說,“做一個自由的閱讀者”,他把讀書還原到了本真的狀態(tài)。
雅各布斯強調(diào)了讀書最重要的是趣味,他反對帶著責任感和使命感去讀書。他著重批評了那本在美國非常流行的指導閱讀的書籍,艾德勒和范多倫合著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其中有一個故事值得我們警醒:“有一次,當我正在書房看書時,我十幾歲的兒子走進來,探頭看了看我手里的書。那是莫提默·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的經(jīng)典之作《如何閱讀一本書》?!蓿业睦咸?!’他說,‘這是去年老師要求我們讀的一本書。也許從中我學到了一些閱讀的技巧,不過在那之后我就再也不想看什么書了?!弊髡咭宰约汉⒆拥墓适聻槔嬖V讀者,艾德勒和范多倫的“讀者責任”把閱讀的重要性強調(diào)得有點過分,卻造成了適得其反的效果。這樣勸人讀書和教人讀書的作品只會讓人覺得閱讀是一種苦役。
這,正是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作者強調(diào)閱讀的“趣味性”,他說:“暫時忘記應該如何閱讀。為什么要閱讀?第一個原因——在順序上是第一個,就重要性也是第一個——就是閱讀書籍能夠帶來極大的樂趣?!?作者把讀書還原為其本真面目——非功利、無目的性的一種活動。這正是當下國內(nèi)鋪天蓋地勸人讀書的文章和書籍所缺少的。
由此出發(fā),作者也極不贊同給別人開列書單?!拔覙O為討厭人們索要那種籠統(tǒng)的、抽象的、脫離語境的書單?!彼⒉皇欠磳ο蛉藗兺扑]書籍,而是因為索要書單的人和開列書單的人經(jīng)常站在功利主義的立場。看看市面上流行的所謂“人生必讀的XX本書”之類,你就可以想見,開列這種書單和索要這種書單的人究竟是為了什么而去讀書。作者喜歡“隨性而讀”,反對為了某種目的索要和開列書單,除非真的出于喜愛。
但是你如果認為作者是在鼓勵無計劃、漫無目的的隨意讀書,那就大錯特錯了。“隨性”不等于“隨意”。就像作者在書中區(qū)分的兩種情況:“一時興起”和“興致”?!耙粫r興起是輕率的、漫無目的的偏好,最終幾乎都會帶來厭倦或沮喪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但是興致是完全不同的:它可以引導我們,因為它是建立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的?!弊髡吖倘徊徽J同范多倫式的帶著功利目的和責任感的讀書方式,卻也提醒我們?nèi)羰亲x書只是出于“輕率的、漫無目的的偏好”,而沒有自我認知的引導的話,恐怕也是不妥當?shù)?。作者并沒有完全放棄責任,只是告訴我們,在讀書這件事情上,責任不是從外部強加的,沒有人能替我們準備這些。而這,正是本書作者想要和讀者分享的,即如何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帶著“興致”,以自我引導的方式享受讀書的樂趣。作者也沒有完全否認艾德勒和范多倫的意義。書中有一個章節(jié)的名字就是“艾德勒和范多倫的勝利回歸”。
在這本書中,作者不僅和我們分享了讀書之趣,而且分享了讀書之法。由于寫作年代較近,作者還分析了網(wǎng)絡時代電子閱讀的優(yōu)劣,以及在這樣的網(wǎng)絡時代如何保持閱讀的專注度,體驗真正的閱讀樂趣,回到讀書的本真狀態(tài)。
讀完全書,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在整本書中只看到一個對書懷有滿腔熱愛的人在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讀書之趣、讀書之得,而沒有板起臉來教訓人。在物質(zhì)主義、消費主義盛行的當下,這樣不帶功利的純粹熱愛和倡導,正是浮躁社會的一劑不可多得的解毒劑。
(作者為江蘇省南京市燕子磯中學教師)
在線試讀
正因為如此,190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作家魯?shù)聛喌隆ぜ妨衷f過:“除非一個人非常了解另外一個人,否則他不能向這個人推薦書,即使是推薦最好的書。如果一個人很想看書的話,他應該虛心求教于那些了解他的人生經(jīng)歷的年長者,并且聽取他的建議,尤其重要的是,跟他多聊聊當初最吸引他的那些書?!?/p>
在這樣的友情和共同愛好的前提下,推薦書是一件樂事。除了這種情況之外,推薦書立刻就成了一項沉重的(而且很有可能是毫無意義的)責任,而我并不喜歡把閱讀跟沉重的責任攪和到一起。而且,在很多情況下,這些請求與實際閱讀的內(nèi)容其實并沒有什么關系,他們要的只是曾經(jīng)讀過這個結果——他們渴望能夠說這句話:好了,現(xiàn)在我可以把這本書從清單上劃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