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銘陽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法呆板、單一,缺少師生互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必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教師要有新的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主體
我曾經聽過我校一位年輕教師的歷史課,他的提問方式很新穎,對我的啟發(fā)很大。平時在課堂上,我習慣這樣提問:誰能回答這個問題?但這位教師在上課時,始終這樣提問學生:誰來嘗試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差異反映出了這位教師新穎的教學理念?!澳堋焙汀皣L試”的評價標準不同,“能”的標準是學生具備了回答能力后才來回答,以“能”為標準,教師眼中看到的只會是好學生,期望的只是正確答案、標準答案;而“嘗試”的標準則是學生有沒有回答問題的欲望,是否愿意主動參與。對此,我在課堂上做了嘗試,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提問方式的變化,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平時較為沉默的學生主動參與到了課堂教學中,課堂真正成為了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
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
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做他感興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會發(fā)揮出80%以上,如果做他不感興趣的工作,只能發(fā)揮出20%的才能。學生的學習也是如此,如果學生對某一門課不感興趣,就會抑制學習的主動性,直接影響教學實效。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
1.采用科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
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有很多,我在課堂教學中是從學生的興趣點著手的。我常常將鮮活的社會問題與歷史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引發(fā)學生對歷史的思考,提高歷史課堂的現實感,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此外,我還把歷史上膾炙人口的對聯、詩詞、名言警句、典故等引入課堂。
2. 以學科新動態(tài)、新知識吸引學生。
眾所周知,歷史是對過去事件的記錄,這往往會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產生陌生感。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不斷學習,努力提升業(yè)務素養(yǎng),及時了解歷史學科前沿動態(tài),將一些歷史新結論、新觀點引入課堂,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增強學生對歷史的親近感,從而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三、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注意力是我們心靈的唯一門戶。學生如果在課堂上注意力分散,就不能認真聽課,也就無法較好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因此,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保證。中學生的注意力一般只能保持15分鐘到20分鐘,而一堂課卻有45分鐘,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重點內容時,教師可以有意地放慢語速,提高聲調,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教師可以通過突然間的停頓或變換語調來提醒學生注意。
四、營造輕松的課堂氣氛,增強教學趣味性
歷史學科理論性較強,為了避免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枯燥感,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授課的藝術性。
1.教學方法多樣化。
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可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另外,教師還可以采用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等多種教學模式,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有效實施教學。
2.理論分析簡明化。
教師在講授理論概念時,應多使用有趣的例證,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加深學生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美國政黨制度”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漫畫“驢象之爭”提高學生的興趣。
3. 教學評價多元化。
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確指出,教師要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采用多樣的、開放式的評價方法,了解每個學生的優(yōu)點、潛能、不足以及發(fā)展的需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多元評價方法,重視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不斷鼓勵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歷史教師必須優(yōu)化教學方法,緊緊跟隨新課程改革的步伐,最大限度地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