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森
在傳統(tǒng)歷史教學中,由于受應試教育影響,教師大多采用講解、概括的教學方式,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新課程改革結合了學生的學習特點,要求教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還給學生學習自主權。
其實,教與學是互動、啟發(fā)、交流、溝通、補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可以分享彼此的收獲、經驗和知識,交流感悟,體驗情感,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相長、共同發(fā)展。因此,教師要根據(jù)教材,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聯(lián)系已有知識,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改變教育觀念,注重發(fā)揮學生潛力
在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只重視對歷史知識的灌輸,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有些教師只注重與考試有關的內容,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
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激發(fā)學生對優(yōu)秀歷史人物的崇敬,使學生感受到歷史人物的優(yōu)良品質,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新課程改革下的師生關系不再是“教師主動地教、學生被動地學”,而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學”。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對此,教師可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思考、討論中得到滿足和樂趣。
教學是一種特殊的人際交往過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由于歷史教學課時少、任務重,教師必須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有限教學時間,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重視師生積極情感的建立、交流和發(fā)展。
二、改變教學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初中生的心理發(fā)展尚未成熟,他們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有著極強的求知欲。作為歷史教師,我們要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根據(jù)教學內容,設計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導入。教學導入有多種形式,教師可以利用謎語、成語導入,也可以利用名言、詩詞導入,還可以利用鄉(xiāng)土歷史導入。
例如,在教學“太平天國運動”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農民平時都干什么?土地是農民的嗎?在古代是不是也是如此?為什么?這樣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
三、改變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參與教學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除了要轉變教學觀念外,還要改變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對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材料,并引導學生從中提取知識。
例如,在教學“辛亥革命”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采用討論的形式,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總結歷史結論。這樣學生就能通過思考,牢固掌握歷史知識。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獲取的過程,使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成功的喜悅。
只有參與教學,學生才能成為課堂的主體,才能與教師進行情感交流。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教學,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四、改變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興趣
歷史是一門內容豐富、趣味性強的學科,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往往對歷史學習缺乏興趣,甚至產生抵觸情緒。這主要是因為歷史教學過于枯燥,缺乏生動的歷史故事情節(jié)。因此,教師要把歷史故事情節(jié)引入教學,把史實故事化。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每一個歷史人物、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是生動感人的真實故事。作為歷史教師,我們要還原歷史故事情節(ji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明確知識、情感、技能等方面的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開放性,采用多種方式授課,引導學生掌握教學內容,實現(xiàn)教學目標。對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擺脫僵化的思維模式,充分利用各種方式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新課程改革下的歷史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學生的認識層面,還要滿足學生生存發(fā)展的需要。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順應時代的發(fā)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獲得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