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華
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一個學生語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學生閱讀水平的高低。但筆者在現(xiàn)實閱讀教學中發(fā)現(xiàn),初中學生的閱讀水平參差不齊,有的甚至令人擔憂。很多學生在做現(xiàn)代文閱讀題時不知如何下筆,只能胡寫一番,亂寫一通,和所提供的參考答案相差甚遠。究其原因,有的確實是學生語文知識太貧乏,閱讀理解水平太低,但也還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是因為文體知識缺乏,在答題時張冠李戴,答非所問。
一、目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體意識的弱化與缺失
記得2000年以前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非常重視文體的教學,在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要花很多的時間很系統(tǒng)、很有序地講解文體知識。那時的學生對文體知識的掌握一般都很好,文體意識很強。他們在做閱讀題或寫作時思路顯得很清晰,知道運用什么樣的文體知識答題,寫成什么樣體裁的文章,答題規(guī)范標準,寫出的文章像模像樣,一看就是什么文體的文章。
但大約在2000年以后,這種良好的傳統(tǒng)卻漸漸遠離了我們。由于考試時一般也不會專門考文體方面的試題,連作文也不限文體,絕大部分語文教師就盲目地認為語文教學應淡化文體,不用“浪費”時間在課堂上去專門講解文體方面的知識。再加上有些教師,特別是年輕的教師也許對文體知識掌握得也不是太牢固,這樣,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勢必會輕視文體教學,甚至很少講文體知識,這樣直接導致了學生對文體知識的輕視,其文體知識的缺失也就成了必然。有的學生根本不了解什么叫說明文和議論文,什么叫散文和小說,因此常常出現(xiàn)說明方法和論證方法混淆,修辭方法和表達方法不分的現(xiàn)象。學生對文體常識的淡薄與缺失已成了目前語文學習中一種共性的問題,它已嚴重阻礙了閱讀教學的順利開展,影響著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
二、強化文體意識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必要性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占有重要的位置,難度較大,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且戰(zhàn)線較長,不是一時半時靠突擊就能學得好的,它需要長時間地、連續(xù)地、系統(tǒng)地學習。 初中常見的閱讀文體主要有說明文、議論文、文學作品(包括散文、小說等)。因此,語文教師在平時教學中一定要圍繞這幾種常見的文體加以指導,有的放矢,有意識地滲透相關的文體知識,讓學生在學習基本語文知識,進行基本閱讀的時候潛移默化地接受、掌握一定的文體常識,具備一定的文體意識。沒有文體講解的閱讀教學只能導致學生“盲人摸象”。
(一)強化文體意識使閱讀教學更具目標性
做任何事情都應具備一定的目標性,語文閱讀教學也同樣如此。沒有目標的閱讀無疑是盲目的閱讀,低效的閱讀,甚至是無效的閱讀。在閱讀中強化學生的文體意識無形中就給學生指明了方向,確定了目標。當然,文體意識必須通過大量的閱讀和寫作實踐,才能在頭腦中形成不同類型的知識結構或文章圖式。它讓學生明白在閱讀文本時應從什么角度出發(fā),圍繞哪種文體思考,運用哪些文體知識解決哪些實際問題。讀了文本以后至少要清楚這是一篇什么文體的文章,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或論證方法,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修辭方法和表達方式等。這些東西搞清以后才能去精讀、細讀,切實解決一些細節(jié)性的問題,如句子的賞析,說明方法、論證方法、修辭手法、寫作方法等的作用,論證思路的歸納總結等。
(二)強化文體意識使閱讀教學更具系統(tǒng)性
閱讀教學是一項龐大、復雜而系統(tǒng)的工程,需要循序漸進、按部就班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開展。閱讀教學如果不強化文體意識,就會成為無文體閱讀,不論學習什么樣的文章作品,若凈是一味的“整體感知”“問題探究”“情感體驗”“拓展延伸”也是不完整。課堂教學看似熱鬧生動,可文體意識一旦從閱讀教學中淡化甚至消失,給語文教學帶來的傷害可能是致命的,給學生語文素養(yǎng)帶來的將是結構性的缺損。缺乏文體意識的閱讀教學只能使閱讀變得支離破碎、零亂不堪。學生腦中無文體,閱讀時也就無系統(tǒng),答題時也就無標準、無規(guī)范,只好七拼八湊,拼散結合,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答題質(zhì)量自然不高。如果每個語文老師從初一時就扎扎實實地把文體知識灌輸于每節(jié)語文課中,滲透于每篇閱讀中,點點滴滴,日積月累,三個學年下來,文體常識自然銘刻于學生之心,系統(tǒng)而完整。這樣學生再去閱讀各種文本,自然得心應手,運用自如,碰到有關文體方面的問題,解決起來自然輕車熟路,輕而易舉。
(三)強化文體意識使閱讀教學更具高效性
建構式生態(tài)課堂提倡高效教學、高效課堂,閱讀教學自然也不例外,追求閱讀的高效性是每位語文教師和學生共同追求的目標。怎樣才能做到高效閱讀?在閱讀中加強學生的文體意識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手段。具備了一定的文體知識,學生在閱讀時才能“對癥下藥”,運用相應的文體知識解決相應的文體問題,不至于出現(xiàn)胡子眉毛一把抓或張冠李戴的情況。有了一定的文體素養(yǎng),學生在閱讀時思路自然更清晰,方法更恰當,語言更精準,答題的質(zhì)量自然提高,準確率也就不言而喻。無文體意識的閱讀只能導致學生思維混亂,語言模棱兩可,擬出的答案自然會和參考答案相差甚遠,閱讀的高效性也就無從談起。
三、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強化文體意識的對策
有效地、針對性地開展文體教學是閱讀教學的必經(jīng)之路,也是提高閱讀質(zhì)量與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語文教師尤其是初中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時一定要從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出發(fā),不能只顧眼前利益,急于求成。一定要靜下心來,從七年級開始,從每節(jié)課開始,從每篇文章開始,有意識、有目的地滲透文體意識。
(一)根據(jù)學段,循序漸進
我們使用的教材對各種文體的安排是非常科學、有序的。七年級主要以記敘文為主,八年級主要以說明文為主,九年級則側重議論文、散文和小說等。因此,我們在教學時也應循序漸進,扎扎實實地把應該傳授給學生的文體常識、文體知識全面而系統(tǒng)地教給學生,不光是閱讀教學,作文教學同樣如此,也應按對應的文體進行專門化訓練。同時,在對學生進行質(zhì)量檢測時也應配以相應文體的閱讀訓練。由于受中考指揮棒的影響,現(xiàn)在的語文考試,從七年級開始就是中考題型,說明文、議論文、文學作品三大文體一樣不少。學生還不知道這些文體,頭腦中還沒有系統(tǒng)、完整的文體概念,你叫他如何下筆答題。即使是老師在考前倉促地指導幾分鐘,繁雜的文體知識學生又怎么能一下子完全接受?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先從考試改革開始,根據(jù)學情,針對不同的學段,檢測的重點尤其是閱讀內(nèi)容也應有所不同。考試有針對性了,平時的課堂教學才會有針對性,才能作出相應的調(diào)整,也便于教師按部就班地圍繞本學年的文體展開訓練與指導,不至于只是考試時的倉促應戰(zhàn)。這樣,通過三年循序漸進的學習、訓練,學生對文體知識的掌握定會牢固而系統(tǒng),扎實而完整,應對一般的文本閱讀也就容易多了。
(二)理論實踐,有機結合
文體教學除了貫穿于課堂的專題講解,還應滲透于具體的課文教學,更要體現(xiàn)于課外的閱讀訓練。專題講解讓學生初步了解文體的常識,形成了系統(tǒng)完整的文體理論體系;課文的滲透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文體的認識,體會文體的特點、作用;課外的閱讀訓練使學生學會運用文體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從更深層次把握文體,理解文體,達到學以致用,融會貫通。通過這三步的學習、體會與運用,學生既掌握了文體理論,又學會了靈活運用,有序學習,反復訓練,舉一反三,真正達到了學習文體知識的初衷與目的。相反,光有理論的學習,缺少實踐的訓練,文體知識就像空中樓閣,海市蜃樓,顯得很空洞抽象,難于理解。同時,缺少理論支撐的實際訓練往往顯得很盲目,缺乏規(guī)范性、科學性,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往往會事與愿違,事倍功半。若將文體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強化學生閱讀時的文體意識,提出正確的閱讀對策,定能不斷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凸顯規(guī)范,力求準確
每種文體都有自身的特點、作用,教師在文體教學時一定要緊扣每種文體的特點展開,特別是文體的名稱、作用一定要重點突出。在平時教學中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學生對各種文體表述不清、概念混淆的現(xiàn)象,結果是答非所問。因此,在教學時,一定要凸顯規(guī)范,力求準確,特別是語言的表述,只有在規(guī)范的基礎上才能達到準確。如“比喻”在修辭中是“比喻”,在說明方法中是“打比方”,而在論證方法中則說成“比喻論證”;又如“對比”在修辭中表述為“對比”,在說明方法中則表述為“作比較”,而在論證方法上則表述為“對比論證”。說明文中幾種主要說明方法的作用,舉例子應是“具體生動地說明了……”,打比方應是“生動形象地說明……”,列數(shù)字是“準確具體地說明了……”,作比較是“突出說明了……”。表述準確了,每種文體的特點才能一目了然,作用才能得到充分體現(xiàn)。
掌握了一定的文體常識,不僅有利于閱讀教學的順利開展,也有利于交際,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了一定的文體常識,學生就會按照規(guī)范去閱讀與寫作。為了提高閱讀教學的成效,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時不妨先從文體教學入手,不斷強化學生的文體意識,利用閱讀教學這個平臺,有序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文體教學,讓它成為推動閱讀教學的重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