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潤慧
摘要:在圖像時代,圖像成為重要的表達話語,用圖像建構、描摹一個接近真實的景觀社會,比文字更有說服力。然而圖像經(jīng)過人們主觀選擇之后,描繪的并非就是原本的“世界”?!冻壷袊氛Q生在這樣的背景下,是韓國媒體通過篩選素材之后編輯生成的聲像紀錄片。國家真實的自我形象與媒體“鏡像”中的他者這形象的關系分為基本符合、異樣表達、善意言說,而《超級中國》既有基本符合的部分,也有異樣表達的部分。
關鍵詞:《超級中國》;中國形象;他塑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6)03-2-0025-03
一、背景介紹
(一)關于中國的紀錄片介紹
近年來,隨著我國在世界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格局中占據(jù)日益重要的國際地位,中國也成為外國媒體關注的焦點。以紀錄片為例,近年來國外媒體紛紛制作以“中國”為主題的紀錄片,其中產(chǎn)生比較大的社會影響的主要有:《列國圖志:中國》(美國)、《激流中國》(日本)、《中國邊疆》(德國)、《中國的動蕩與崛起》(英國)。
相較于其它涉華題材紀錄片對中國形象的誤讀,2015年韓國廣播公司(KBS)攝制播出的紀錄片《超級中國》則相對客觀?!冻壷袊饭?集,前6集分別以人口、經(jīng)濟、軍事、資源、文化、政治等為切入點,對現(xiàn)代中國社會作了較為全面的介紹,第7集綜合介紹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該紀錄片攝制組遍訪中國、韓國、美國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采訪政府高官、研究學者、企業(yè)精英和尋常百姓,力圖以多樣化的視角講述中國的變化,以及中國將為世界帶來怎樣的變化。
(二)何謂圖像時代
海德格爾認為現(xiàn)在的時代本質是“世界圖像時代”——“從本質上來看,世界圖像并非意指一幅關于世界的圖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為圖像了……根本上世界成為圖像”。①威廉·J.T.米歇爾認為“視覺政體”現(xiàn)象的蔓延標志著視覺文化時代的到來,并將這一轉變的“文化邏輯”稱為“圖像轉向”,“圖像化轉向是圍繞視覺性、國家機器、制度、話語、身體和形象性之間的復雜關系而發(fā)掘出的一種有關圖像表征和闡釋的后語言學和后符號學再發(fā)現(xiàn)。這便使得觀看行為可以在多種閱讀樣式(釋義、解碼、闡釋等等)中獲得某種不一樣的深層體驗,一種我們無法在文本模擬個性中完全感受到的視覺經(jīng)驗或者‘視覺素養(yǎng)”。②因此,對于國家形象的建構與塑造除了傳統(tǒng)的文字以外,圖像塑造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選擇圖像這種表現(xiàn)方式可以補充其他表現(xiàn)方式的不足,豐富國家形象建構的手段。
李普曼也認為“我們腦海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實的世界,在大眾媒介環(huán)境下,人們腦海里依據(jù)媒介傳播形成的現(xiàn)實世界,因此人們接觸的是間接的、看不見的和費解的事實。KBS 作為國外媒體,是站在他們的立場拍攝《超級中國》這部紀錄片的,是以“他者”的視角看中國,是用他們的文化認知解讀中國,建構中國圖景,表現(xiàn)的是他們對于中國形象的認識與理解。
韓國媒體制作這部紀錄片的目的是為了讓本國人對中國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而同屬于東亞文化圈的韓國,對中國文化有著更深理解,也更容易解讀中國文化所傳達的意義,擁有天然的優(yōu)勢。因此,《超級中國》能夠較為客觀地理解建構一個現(xiàn)代、發(fā)展的中國形象。但在這種建構的過程中又存在著過度解讀的現(xiàn)象,從而可能引導觀眾進入另一個誤區(qū)——中國被“霸權中國”了。這就是圖像話語時代所帶來的多重意義解讀的可能性,或許KBS本意是建構一個積極、正面的中國形象,然而由于意義解讀的多種可能性,導致了一個“強權中國”形象的附生。
二、《超級中國》所建構的中國形象
《超級中國》以沖擊性的文字展開它的敘事:“華麗的中國時代正在展開——經(jīng)濟,外匯儲備世界絕對第一;土地,蘊含的潛力和力量;軟實力,向著文化大國飛奔;共產(chǎn)黨,中國式領導力的強力指導”,其中突出的關鍵詞是“經(jīng)濟、土地、軟實力、共產(chǎn)黨”,紀錄片從這幾個角度介紹中國,也就說明紀錄片試圖從這幾個方面來建構中國的形象。
(一)國民形象
《超級中國》第一集《十三億人的力量》,首先講述了作為整體的中國人具有巨大的潛力,不論是作為勞動主體所擁有的創(chuàng)造力還是作為消費主體的擁有的購買力,十三億人口成為“世界商場”。作為個體的中國人是有個性、有個人表現(xiàn)力、有創(chuàng)造性的,紀錄片通過對小米創(chuàng)始人雷軍、阿里巴巴創(chuàng)始人馬云的采訪,表現(xiàn)了中國人具有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勇氣的形象。通過對義烏商人群體的聚焦,建構了勤勉、踏實、苦干的中國人形象。
對于中國國民形象的塑造,《超級中國》它還通過中國商人在海外并購與開采礦山,特別是對秘魯某一礦山附近居民的采訪“比起當?shù)鼐用竦臋嗬?,中國企業(yè)更看重利益”表達了紀錄片建構的中國人的另一面——自私、重利。
(二)經(jīng)濟形象
紀錄片《超級中國》第二集《錢的力量》強調(diào)中國外匯儲備世界第一,積攢了龐大的資本,具有強大的投資能力,在世界各地有大量投資,購買礦山、港口、土地賺取外匯。贊比亞相關項目負責人表示“我們需要這樣的投資”,中國的資本投入促進了當?shù)氐陌l(fā)展。中國企業(yè)在積累資本的基礎上積極的接受先進的技術,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和個性,創(chuàng)建自己的品牌,中國產(chǎn)品在品質上的競爭力受到世界矚目。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在世界范圍內(nèi)有大量的投資。這部紀錄片在表現(xiàn)中國具有強大投資能力的時候,也通過秘魯?shù)V山地區(qū)的當?shù)厝丝谥姓f出“侵占了我們的生存權利,奪走了工作位”這樣的話語,認為中國搶奪他國市場,減少了他國人民的就業(yè)就會,表達出韓國媒體將中國看做一個“資源的掠奪者”形象。
(三)文化形象
《超級中國》通過豐富的素材介紹了一個具有深遠歷史、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同時現(xiàn)代文化也蓬勃發(fā)展,并逐步得到世界認同的文化中國,但又說擁有這樣的文化的中國在對外傳播文化的過程中卻試圖“文化入侵”。
《超級中國》在《軟實力》一集中講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藝術都具有很大的藝術魅力。北京798藝術區(qū)有濃厚的藝術氛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在海外也具有廣闊的市場,2014年畫家交易額前50名,中國占21名,前500名中國占263個。普利茲克建筑獎也有中國獲得者,組委會認為“王澍的作品讓他們感受到了美,感受到了真正的中國文化”。奧運會開幕式展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感染力,歐洲市場上中國的古董都是以高價競拍,這些都是中國文化蘊藏的魅力。在傳播中國文化方面,中國通過孔子學院、影視作品的輸出、CCTV海外建設的途徑傳遞屬于中國的聲音。中國政府積極采取措施獎勵扶持少數(shù)民族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建設中國軟實力。
《超級中國》在表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敬仰和對中國現(xiàn)代藝術的認同的同時,也對中國積極向海外傳播中國文化表示質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被看作中國進行的精神擴張;鄭和下西洋被解讀為中國歷史上的“文化遠征”;孔子學院對外傳播中國文化被質疑為傳播中國式的思維;而央視在美國、非洲等國家和地區(qū)的媒體建設,也被視為中國對外進行“文化擴張”。
(四)軍事形象
《超級中國》通過建國六十年國慶典禮閱兵式的內(nèi)容,講述中國具有僅次于美國的軍事實力,自主研發(fā)多種武器裝備,具有較強的軍事力量,不再是“貧窮落后、被動挨打”的國家?!皷|風-21”導彈、航空母艦等新型自主研究的武器,說明現(xiàn)代中國具有很強軍事實力,是不能被任意欺凌的國家,建構了一個自強、 誠信能力強的中國形象。
然而,這并不是紀錄片表現(xiàn)出來的唯一的形象,該紀錄片不斷用語言暗示中國是具有野心的國家,甚至在標題打出“中國的霸權時代”的字樣。紀錄片用多位專家學者包括馬丁·扎克(《如果中國統(tǒng)治世界》的作者)、約翰·米爾斯海默(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理查德·布什三世(布魯金斯研究所東亞研究中心所長)的訪問強調(diào)中國的軍事力量增強正威脅這著世界的和平。“中國富起來的同時,對于霸權的的欲望也會漸漸地大起來”“中國的目的是控制周邊,行使控制力;控制周邊,控制世界”,這樣的話語塑造的是強權無理、霸權中國的形象。
三、“他塑”形象的反思
(一)異樣表達及方式
《超級中國》是在跨文化交流中,韓國媒體以“他者”的角度對中國形象進行的挖掘和闡釋,按照自身文化去了解中國現(xiàn)狀的一種探索。但對于形塑者而言,“他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維模式去認識這個世界。他原有的‘視閾決定了他的‘不見和‘洞見,決定了他另一種文化如何選擇、如何切割,然后又決定了他如何解釋?!盵1]32《超級中國》是經(jīng)過韓國媒體人認識與理解之后,重新思考和修正的成果,因而不可避免帶有他們自身的色彩。
《超級中國》出現(xiàn)了很多帶有異樣色彩的描述詞匯,在《中國治世:中國的霸權時代》一集中建構了“中國威脅論”“霸權中國”的形象。紀錄片旁白“中國向世界展示她走向霸權的戰(zhàn)略”“超越亞洲,開始向世界霸權進發(fā)”這樣的解說詞誤讀中國形象。另外,紀錄片中對我國南海軍事基地的偷拍,以及誤讀鄧小平提出的“韜光養(yǎng)晦”為“采取儲備力量,等待時機的策略”,都是在建構一個異樣的中國形象。
《超級中國》用第三人稱的敘說貫穿整個表述過程,第三人稱是紀錄片運用較多的敘事人稱形式,“第三人稱敘事是一種‘全知型的敘事,降低了觀眾解讀片子的難度,但大量依靠解說詞,而解說詞的創(chuàng)作掌握在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團隊中,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紀錄片的紀實性和真實性,讓觀眾完全跟隨創(chuàng)作團隊的思路和意圖走,降低了紀錄片的客觀性”,[2]21左右了受眾的解讀思路。另外,這部紀錄片出現(xiàn)了大量的第一人稱的表述,多國相關領域的頂尖專家對“超級中國”進行解讀,包括歐美學者——哈佛大學約瑟夫·奈教授、芝加哥大學約翰·米爾斯海默教授,韓方學者——濟州大學建筑系金泰日教授,中方學者——清華大學胡鞍鋼教授、北京大學陳彭君教授、香港軍事專家馬鼎盛等。他們用自己的觀點表達了對中國發(fā)展現(xiàn)狀的看法,聚焦中國發(fā)展的問題。這樣的記述體現(xiàn)了一定的客觀性,但西方學者更多的以“西方中心主義”的視角解讀中國,并不能建構一個真實的中國形象。
《超級中國》夸大了中國的發(fā)展現(xiàn)狀。紀錄片描述中國拯救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美國經(jīng)濟,后來又拯救了歐元區(qū),這些語句實有夸大之嫌疑,并且對于中國來講,還是有很多的欠發(fā)達地區(qū),然而紀錄片忽視掉了。
(二)異樣表達的原因
制片人樸晉范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說明了自己拍攝《超級中國》的目的:“隨著中國的崛起成為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世界人民對于中國的關注越來越強。我們覺得在這個時刻,包括韓國觀眾在內(nèi)的世界人民需要全面了解中國,所以,我們策劃了這部大型紀錄片幫助觀眾們了解中國和中國的崛起?!盵3]但是由于歷史原因,這并不能夠做到真正的公正客觀。韓國在二戰(zhàn)以后,接受美國的援助,接受了以美國為中心的西方話語方式,因此會從西方的視角來解讀中國形象。另外,作為中國的鄰國,韓國對中國有一種天然的防備與警戒意識,因此對于中國形象的建構偏向于對他們本身有利的態(tài)度。
四、結語
《超級中國》通過多視角建構了中國在國民、經(jīng)濟、文化形象、軍事的正面、積極的形象,表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進程中中國的自信,但同時夸大了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以及做了軍事力量是“中國威脅論”的隱形宣傳。因此,我們在觀看這部紀錄片的時候要理性對待這種夸獎,看到其對中國形象建構的雙重影響。
注釋:
① 海德格爾,《海德格爾選集》1996版第899頁.
② W·J.T. Mitchell,《 Picture Theor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第16頁.
參考文獻:
[1]樂黛云.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2]王敏.NHK涉華題材紀錄片的敘事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4.
[3]專訪韓紀錄片《超級中國》制片人:我們力求客觀公正看待中國[EB/OL].澎湃新聞網(wǎng),2015-02-23.
http://news.163.com/15/0223/12/AJ4UAGEB00014SEH.html.
(作者系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