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明
摘要:本文結合自己多年從事教育教學經驗,以學困生為主體進行研究,從分析了解學困生的成因入手,積極尋求對策,闡述了學困生的心理與教育研究。
關鍵詞:學困生;成因;對策;心理;教育研究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與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對從事教育工作的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也深感到肩上的責任之重。特別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來,怎樣讓每一個學生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展,已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奮斗和追求的目標。但是在我們身邊,每每都能看到因為課上內容不懂而哀聲嘆氣的學生,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而心灰意冷的學生……此種現象,若任由其發(fā)展,不僅嚴重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而且制約著學生的發(fā)展,對于學生將來適應社會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鑒于此,我們立足教育實際,分析學困生的成因,探討解決學生學習困難問題的對策,做足、做好學困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一、概念界定
有資料顯示,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所課題組曾對“學習困難學生”做了如下解釋:
1.學習成績長期穩(wěn)定的達不到教學大綱要求的水平是學習困難學生顯著而主要的標志。
2.學習困難學生身心發(fā)育處于正常范圍之中。
學習困難學生的智力是正常的,即使有一部分學習困難學生的智力水平可能偏低,但仍屬于正常范圍內。學習困難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基本過程也是正常的,學習困難學生心理機能不足、發(fā)展不平衡,并未達到病態(tài)程度。
二、學困生的成因分析
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身因素的制約,學校、家庭、社會的影響等等。綜合起來就是內因和外因。哲學上講任何事物的變化發(fā)展都是外因和內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一)內部因素
形成學困生的內因有很多,諸如遺傳、自身條件、學習方法不得當等等。
1.由遺傳、自身條件等引發(fā)心理障礙。(1)智力欠缺:有一部分學生智力發(fā)展低于同齡其他學生平均水平,他們記憶困難,理解緩慢,對于知識不能變通;即使他們愿意努力學,但結果往往是在學習上花的時間比其他的學生多,而成績卻遠遠不如他們,在學習上處于持續(xù)困難的狀態(tài)。久而久之變?yōu)閷W困生。(2)不自信:性格內向,缺乏自信,怕出錯誤受人恥笑,不敢問問題,缺少與老師的情感交流;或者思想包袱重,很想學習好,成績就是上不去,有壓抑感,所以很自卑。我們要重視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幫助他們克服這一心理障礙,這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是很重要的。
2.學習習慣與方法不得當。相信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困惑,縱使我們講臺上如何充滿激情的演講,都不及窗外飛過一只麻雀的誘惑力大。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愛做小動作,更不愿意動腦筋思考問題,只是一味的依賴老師獲取知識。課前沒有預習的習慣,縱使預習也不知道應該做些什么,課上對所學內容一知半解,慣用的方法就是生搬硬套,死記硬背,不會靈活運用,課后作業(yè)既沒有質也沒有量,課下更不會主動復習,此種學習習慣與方法著實令人堪憂,學困生也就由此而生。
(二)外部因素
形成學困生的外部因素也很多,諸如學校、家庭、社會因素等等。
1.學校因素。現在很多學校教師都是參加工作不久的大學畢業(yè)生。雖然在工作中兢兢業(yè)業(yè),但是在對待學困生的教育時,由于缺乏經驗以及科學的方法,往往就會事倍功半?,F在倡導分層教學,但是面對班內參差不齊的學生,如果教師還是一套教學目標,一套教學模式,一套評價標準,這顯然是不可取的,試卷上滿滿的差號只會助長學生的厭學情緒,只會使學困生的隊伍更加壯大。
2.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通過對學困生家庭情況調查發(fā)現,大多數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父母沒有較為穩(wěn)定的收入,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還有部分是單親家庭或再組合家庭,養(yǎng)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持觀望態(tài)度;還有的家長忙于賺錢,孩子回到家,家長不管不問,置之不理,有些家長甚至會代替孩子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助長了學習困難學生的形成和發(fā)展。
三、做好學困生的心理教育疏通工作
1.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學校開設的課程很多很全面,所有課程的老師在設置課時均要滲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根據學困生的心理特點及現有知識水平,兼顧到教材中內含的心理因素的同時,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中心理健康教學的教育作用,培養(yǎng)學困生的自強意識,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很多學困生對學習沒有興趣,我們可以采用現代信息技術與多學科整合,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興趣。中學歷史有關于從抗日戰(zhàn)爭勝利到國共兩黨的內戰(zhàn)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一系列教學內容,學生學習起來較吃力,很多學生都不愿意學習。這時候我們不妨換種學習方式,采用影片欣賞的方法,推薦的影片是《建國大業(yè)》,我們可以利用課外活動時間放給學生看,相信第二天的歷史課一定上的游刃有余。教師因生而異,對癥下藥,讓所有的學生都“吃得了”、“吃得飽”、“吃得好”。這樣學生在學習中找到了樂趣,有了成就感,也就不再會有厭學的情緒。
2.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營造有益學困生心理健康的環(huán)境。一定要運用好家長委員會,搭建好家庭、學校的橋梁。學校定期召集家長委員會成員召開會議,了解情況。家長代表將眾家長反映的情況報給學校,學校根據學困生的家庭表現制定相應的措施,并定期回訪,查看效果。比如有位學困生是單親家庭,母親為了供其上學早出晚歸,很是辛苦,學生自認為幫不上忙很苦惱,無心學習,當家長委員會反映了此情況后,學校立即給這位同學設立了勤工助學崗,讓其自食其力,既減輕了母親的負擔,又得到了鍛煉,一個學期下來,學生的成績也有了顯著提高。
此外,我們知道寫作是學生的弱項,通過校園論壇這一板塊,學生可以留言咨詢,可以向老師講述一些發(fā)生在他們身邊的故事,可以要求老師幫忙輔導,這樣,我們既了解了學生,又可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寫得多了,老師幫忙改的多了,暴漏出來的問題自然就會越來越少。再者,我們可以在網上提供一些適合他們的精品課程,比如說老師講的優(yōu)質課,老師對教材中重、難點的解讀,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的學生更好的學習。種種舉措都可以讓學生充分的感受到我們“以學生為中心”的目標,學習起來會更加的有動力。
參考文獻:
[1]關愛梅.學生學習困難的主要因素及對策探討.科技致富向導,2009.12
[2]吳高志.學生學習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對策.基礎教育研究,2011年9月.B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