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薄爸袑W生要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認字,會用多種檢字方法。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左右”。筆者就“詞典”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做了幾點嘗試。
【關鍵詞】詞典 詞匯 詞義 用詞促寫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054-02
中學語文教科書,每冊都含有現(xiàn)代文和文言文。因此作為現(xiàn)代漢語與古代漢語的權威工具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和《古代漢語詞典》理所應當?shù)爻蔀榱藢W習語文的必備。筆者就“詞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做了如下嘗試:
一、積累詞匯,賞前熱身
一篇篇文采飛揚,風格迥異,形式不同的課文,定會有很多的“美詞”“佳句”值得積累。我要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把課后的生詞和從課文中提取出的,生動的描寫詞、樸素的敘述詞、濃烈的抒情詞、深刻的哲理詞,通過查閱“詞典”明確注音與意思,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欣賞文章的語言,為“字-詞-句-文”的探究過程做好了前期準備。
二、品讀“詞義”,賞析課文
美國學者卡茨提出“語文成分分析論”,黃伯榮在《現(xiàn)代漢語》一書中指出“義素是構成詞義的最小意義單位,也就是詞義的區(qū)別特征”。
因此,筆者認為:借助詞典,巧取詞義,進行義素的分析,可以幫助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分析文中的各種修辭手法,理解較難的句子,辨析同義詞,規(guī)范用語。
下面以《紫藤蘿瀑布》為例,做簡要闡述。
如:“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fā)端,也不見其終極?!?/p>
這是一個典型的比喻句,本體是“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喻體是“一條瀑布”。這時,我要求學生抓住關鍵詞“藤蘿”和“瀑布”,翻閱“詞典”,品讀“詞義”進行分析:
藤蘿:(理性義素)【落葉木本植物,纏繞莖,羽狀復葉,小葉長橢圓形,總狀花序,花紫色,莢果長大而硬,表面有絨毛。供觀賞。通稱紫藤】(《現(xiàn)代漢語詞典》2002增補本)
(附加義素)【+下垂】【+長條狀】【+自然】【+光彩】【+壯觀】
瀑布:(理性義素)【從山壁上或河身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的水,遠看好像掛著白布】(《現(xiàn)代漢語詞典》2002增補本)
(附加義素)【+下垂】【+長條狀】【+自然】【+光彩】【+壯觀】
根據(jù)對詞義的分析,明確“藤蘿”與“瀑布”的理性義素不同,可見它們不屬于同類事物,然而它們的附加義素卻相同,所以“藤蘿”與“瀑布”有相似點。本體與喻體不同類,而有相似點,構成了一個很好的比喻。文本用“瀑布”來比喻“藤蘿”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出了“藤蘿”開的旺盛和壯觀。
在文言文教學中,《古代漢語詞典》也是一名好“向?qū)А薄?/p>
下面以李白《渡荊門送別》為例,做簡要闡述。
如:“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我要求學生尋找關鍵詞“憐”和“送”并翻看詞典,品讀“詞義”,進行文言積累,歸納文言現(xiàn)象。
憐:【憐愛,喜愛?!浚ā豆糯鷿h語詞典》第二版)
送:【送行】(《古代漢語詞典》第二版)
由詞義可見,李白很喜愛故鄉(xiāng)的水,家鄉(xiāng)之水不遠萬里送詩人,此處采用了擬人的手法,側(cè)面體現(xiàn)了詩人對家鄉(xiāng)的依戀與不舍,正是這大膽的想象力絕妙地體現(xiàn)出李白浪漫主義的風格。也讓學生識記了,文言中的“憐”有喜愛的意思,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大多做“憐憫”義。
文言教學中,常借助“詞典”,不但能夠進行了文言積累,歸納文言現(xiàn)象,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迅速入門,還能擴大閱讀面,增加知識量,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漸漸喜歡上文言文,為學生更好的領略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用詞促寫,激發(fā)靈感
“詞典”的功能很強大,絕不能僅停留在查閱“詞義”上,我們應通過翻閱“詞典”了解“詞義”,積累詞語,用詞成句,化句為文。
現(xiàn)以《紫藤蘿瀑布》為例,進行簡要闡述。
課前,已要求學生對文中生動的描寫詞、樸素的敘述詞、濃烈的抒情詞、深刻的哲理詞,用“詞典”查閱后摘抄下來,并按自己的喜好分類集合,為之命名。展示幾個學生多角度“收納”后自擬的標題如:《紫色的夢》《生命的瓊漿》《致那遠去的歲月》……
上課時,學《紫藤蘿瀑布》——體會作者的情感
步驟:借助課前積累的詞匯,連詞成句,連句成段,來描繪環(huán)境,烘托作者情感。
給學生方法:(1)還原情境。(2)構建畫面。(3)傾述情感
老師引導:十多年前作者見家門外稀落的藤蘿,作者內(nèi)心有怎樣的悲情?
十多年后作者見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心情又有怎樣的變化?
通過這類練筆,學生不但能更好地探究文本,還能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作靈感。在筆者任教的班級中,大部分學生養(yǎng)成了自主查閱詞典的習慣,喜愛閱讀,樂于寫作并涌現(xiàn)出了許多優(yōu)秀的習作。
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張志公先生說:“教學生掌握語文工具,也就是掌握足夠的字和詞,掌握句子的構造和用法”。在中學語文教育中巧用“詞典”,加強學生在“字,詞,句,篇”上的訓練,打好語言文字的基本功,提升語文素養(yǎng)。在此方面筆者還探究的很不夠,但希望通過這種關注語言文字本身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自主地體會文字生命的涌動。
參考文獻:
[1]王希杰《義素組合論》
[2]人民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紀,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zhì)》
作者簡介:
楊曉英,女,漢,中教一級,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