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俊 蔣右升 馮錫光
?
分型治療在創(chuàng)傷性髖關節(jié)骨折脫位患者中的應用價值
唐 俊 蔣右升 馮錫光
【摘要】目的 探討分型治療在創(chuàng)傷性髖關節(jié)骨折脫位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廣東省英德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0例創(chuàng)傷性髖關節(jié)骨折脫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保守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分型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治療滿意度及骨折愈合時間。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為(66±6)d,明顯短于對照組的(76±6)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分型治療創(chuàng)傷性髖關節(jié)骨折患者臨床療效明顯,能夠有效提升骨折脫位復位滿意度,縮短骨折愈合時間。
【關鍵詞】創(chuàng)傷性髖關節(jié)骨折脫位;分型治療;應用價值
廣東省英德市人民醫(yī)院,廣東清遠 513000
髖關節(jié)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骨科疾病,多由創(chuàng)傷所致。若處理不當,則會對髖關節(jié)功能造成嚴重影響,甚至引起股骨頭壞死,導致終身殘疾[1]。本研究就分型治療在創(chuàng)傷性髖關節(jié)骨折脫位患者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創(chuàng)傷性髖關節(jié)骨折脫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經骨盆前后位X線片及CT確診,致傷原因:高處墜傷20例,交通事故25例,砸壓傷15例;Stward分型:Ⅰ型10例,Ⅱ型25例,Ⅲ型15例,Ⅳ型10例[2]。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27~69歲,平均(46±3)歲;對照組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26~70歲,平均(47±4)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采用保守治療,均進行手法復位治療,為患者實施腰麻,待麻醉操作結束后,順股骨軸線實施牽拉復位,待復位成功后,連續(xù)4~6周進行皮牽引、骨牽引。
1.2.2 觀察組 患者采用分型治療。對于Stward分型Ⅰ型、Ⅲ型患者,治療方法同對照組。對于Ⅱ型、Ⅳ型以及手法、牽引復位失敗患者,主要采用內固定或復位切開治療;復位前將骨折移位間隙中存在的骨折碎塊、血塊等清除干凈,髖關節(jié)后行外側入路,術中使用髕骨、松質骨復位鉗等對脫位髖關節(jié)進行復位。對于存在神經、血管壓迫或損傷的患者,應及時解除壓迫,減少損傷;對于部分復位困難的患者可在骨折緣部位鉆孔,使用拉力螺釘固定骨折處,可將不影響恢復及穩(wěn)定性的小骨片摘除。分型治療結束后進行功能鍛煉,引導患者通過利用牽引,在床上適當做抬臀、抬臂、收縮股四頭肌等功能鍛煉;術后4周可適當活動關節(jié),并逐漸增加活動量和活動范圍。術后8~12周,待患者骨折基本愈合后可行去拐負重鍛煉。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治療滿意度及骨折愈合時間。治療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調查,非常滿意:90~100分;滿意:70~89分;不滿意<70分??倽M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無疼痛感,步態(tài)正常,X線片檢查未見關節(jié)間隙狹窄、硬化或關節(jié)改變;好轉:疼痛感較輕,步態(tài)正常,X線片檢查顯示輕度關節(jié)間隙狹窄、硬化或關節(jié)改變;無效:疼痛感較嚴重,X線片檢查顯示關節(jié)間隙狹窄、硬化或關節(jié)改變[3]??傆行剩?)=(治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2.2 治療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滿意度比較
2.3 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為(66±6)d,明顯短于對照組的(76±6)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髖關節(jié)骨折脫位是指髖臼合并股骨頭后脫位或股骨頭骨折,研究表明,早期診斷和治療能夠有效降低股骨頭壞死以及髖關節(jié)退行性變化的發(fā)生率,具有重要意義。
臨床上,常用的創(chuàng)傷性髖關節(jié)脫位診斷方法為X線平片、CT等,X線片診斷投照時極易受多種因素干擾,使影像出現重疊,對其診斷準確性產生一定影響。隨著影像學研究的不斷深入,CT檢查在創(chuàng)傷性髖關節(jié)骨折脫位診斷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軸位CT能清楚顯示骨折片位置、數目、旋轉情況以及骨折線數目、方向和股骨頭脫位方向、脫位程度等。三維重建技術能顯示髖臼立體圖,可直接觀察髖臼內面結構,能夠清晰顯示骨折來源、脫位程度、旋轉情況以及負重區(qū)、臼頂破壞情況等。
以往臨床對于髖關節(jié)骨折脫位多采用保守(非手術)治療方式,但對于手法復位、牽引復位效果不佳的患者,極易并發(fā)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對于部分骨折移位超過3 mm,且合并關節(jié)內游離骨塊、股骨頭半脫位或脫位及CT顯示后壁骨折超過40%的患者應及時采取手術治療措施。手術治療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恢復髖臼解剖結構,且可及時清除關節(jié)腔內異物,維持頭臼關系,加快患者康復。臨床實踐表明,需根據創(chuàng)傷性髖關節(jié)骨折脫位患者的分型采取相應治療措施。針對創(chuàng)傷性髖關節(jié)骨折脫位患者,可根據其股骨頭與相關結構位置關系進行分型,還需結合臨床診斷結果,通過分型可以更好的掌握患者骨折脫位發(fā)病機制,其能全面反映患者骨折脫位情況,利于其病情評估和后續(xù)治療。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治療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骨折愈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提示分型治療創(chuàng)傷性髖關節(jié)骨折患者臨床療效明顯,能夠有效提升骨折脫位復位滿意度,縮短骨折愈合時間。
參考文獻
[1] 陳展鵬,白波,陳明.髖關節(jié)骨折脫位并坐骨神經損傷患者的手術治療研究[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1,18(8):1254-1255.
[2] 張國祥.創(chuàng)傷性髖關節(jié)骨折脫位38例臨床分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0,14(5):143-144.
[3] 謝寶強,張應鵬,頗五星,等.創(chuàng)傷性髖關節(jié)骨折脫位臨床治療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1,30(25):6-8.
【中圖分類號】R683
【文獻標志碼】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3.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