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亞麗
【摘 要】電影《永生羊》改編自葉爾克西·胡爾曼別克的散文集《永生羊》,導演以90歲高齡的哈薩克族老人哈力的視角為我們講述了一個關于成長的故事,并用一種富于民族特色的拍攝手法表現(xiàn)了哈薩克族獨特的文化以及對生與死這個命題的理解。
【關鍵詞】哈薩克族;羊;永生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3-0128-01
一、民族化語境下的人物形象塑造——母親
影片中母親這一身份對于哈薩克族來說代表的是循環(huán)不息的永生精神,導演著意刻畫的母親有兩位,嬸嬸烏庫巴拉和奶奶莎拉,對奶奶莎拉的描寫著墨不多,卻讓人印象深刻,正如羅伯特·麥基所說:“盡管配角的分量必須小于主人公,但他們也可以是復雜的,給予每一個小角色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特征,使這個角色值得讓扮演他的演員在出現(xiàn)于銀幕上的那個時刻進行表演,但是有著一個特征就足夠了?!盵1]
片中烏庫芭拉面對愛情選擇了追求和自由,在結婚前夜與阿赫泰深夜私奔,但是在私奔數(shù)年后遭遇了喪夫的重大變故,萬般無奈下選擇了改嫁,看似脫離苦海,實則陷入了骨肉分離的情感煎熬,而同樣身為母親的莎拉,對于兒子凱斯泰爾的婚事一直憂慮在心,在偶遇遭到家族欺凌的烏庫芭拉時,她不計前嫌,盡力解救,知道兒子凱斯泰爾還喜歡著她時就極力撮合,并以誠相待,與凱斯泰爾一家過著平靜生活的烏庫芭拉在轉場中遇到的幸存的小羊和為了尋找小駱駝而凍死在家門口的母駱駝,這使她再也忍受不了思子之心,當執(zhí)意要回到前夫家中尋找自己的兩個孩子時,婆婆莎拉并沒有阻攔,而是給予了烏庫芭拉最大的諒解與寬慰,烏庫芭拉和莎拉的命運有著驚人的相似,莎拉的晚年生活就像是預示著她的后半生,兩個母親的經歷像是代表了哈薩克婦女的一生,延續(xù)著生命、創(chuàng)造著永生。
二、循環(huán)往復的民族主題——永生
影片中的薩爾巴斯作為一只普普通通的綿羊,經歷并見證著哈薩克人有關生與死的思考,特別是通過羊的獻祭,表現(xiàn)了哈薩克族人的生存智慧。影片開頭雪域荒原上的一只羊、巖畫上的羊、紅臉老人送來弱生的羔羊薩爾巴斯,暗示出這不僅僅是一個關于羊的故事,而是通過草原與羊訴說著一段關于哈薩克族的生命傳奇。
哈薩克族認為生與死具有同等的價值,就像在羊的獻祭時說的那句“你死不為罪過,我生不為挨餓,請原諒”,簡單的話語中包含了對生命的感恩和敬仰,他們認為薩爾巴斯的生命雖然短暫、脆弱,但通過獻祭使得人們的生存得以繼續(xù),從而撫養(yǎng)更多的薩爾巴斯,在生命的循環(huán)往復中,他們相信永生。在哈力的成長儀式上,凱爾泰斯實行了獻祭,在這種獻祭禮中,羊按照一種社會禮儀將生命歸還給了人類,實現(xiàn)了生者與死者的結盟。他們認為自然界的萬物和人一樣,都是平等的個體,特別是與他們共存的綿羊,所以在為了生存而宰殺動物時,他們都會進行禱告并祈求寬恕,感謝它們的死成全了自己的生。羊犧牲自己使人“不挨餓”,人宰殺羊,卻又以一種莊重嚴肅的儀式來緬懷羊的犧牲精神,這其中蘊含的生孕育著死,死又重歸于新生的生存哲學,也表達了生命就是在生死的交替中輪回的永生主題。對于哈薩克族而言,“羊的永生”體現(xiàn)在牧民簡單淳樸的有關生與死的倫理認知上,體現(xiàn)在他們這個民族所特有的民俗儀式里,即認為生命是循環(huán)往復、生生不息的。
三、獨具特色的敘事話語——民族符號
民族化語境中的敘事特色還體現(xiàn)在富有民族特色的社會風俗和地域風光上,“民俗標志著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美學,它代代相延承襲,顯示出一種孳生的沉穩(wěn)性,在它身上集中聚顯了一個民族的特征與個性?!盵2]《永生羊》調用了大量的哈薩克民族文化符號:牧民轉場、圖騰崇拜、哈薩克少年的成人禮,這些民族符號不僅贊美宣傳著本民族風景,同時也在展現(xiàn)本民族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
《永生羊》的故事大致是以哈薩克族特有的生活方式——牧民轉場來敘述的,通過哈力一家在春夏秋冬的四次轉場,向觀眾展現(xiàn)了片中人物的情感起伏和際遇變化。如春牧場中哈薩克牧民收獲著初生羊羔的喜悅,夏牧場中哈力的親人見證他接受成人禮的自豪,秋牧場中奶奶莎拉目睹烏庫巴拉凄慘經歷的痛惜,以及冬牧場中見證叔叔孤獨命運的蕭索。這種轉場是哈薩克族的一種生存方式,牧民不辭辛苦地來回轉場,體現(xiàn)了對自然的尊重,對生命的敬仰,而哈薩克人正是在轉場中,使羊群得以繁衍進而綿延不息,哈薩克這種獨有的轉場符號在循環(huán)往復中向我們展示著他們的人生哲學和生存智慧。
影片結尾已經成家立業(yè)的哈力攜妻兒趕著羊群輾轉在轉場的路上,成群的羊構成了一幅永生不息的生命畫卷,這部民族化語境下的電影讓我們知道了該如何面對成長,面對愛情,面對生命,其獨特的民族精神使我們內心歸于平靜,得到凈化,從而回歸對自然的尊重、對生命的敬仰。
參考文獻:
[1]羅伯特·麥基.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M].周鐵東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
[2]鄒贊.羊的邊緣書寫與民族風情敘事[J].藝術評論,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