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勝
創(chuàng)新教研模式 引領教師發(fā)展
李明勝
教學實踐;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教研模式
傳統(tǒng)的校內教學研究課,一般是在每學期開學初,首先由教導處定好學科、時間、上課內容與執(zhí)教者,然后同一學科全體教師聽課、評課,在客套的贊美聲中結束教研活動。這套既定模式的弊端是:固定的聽課安排,讓同年級同學科的聽課教師 “高枕無憂”,而上課教師應付了事,既不鉆研教材,也不研究教法學法,抱著“糊任務”的心態(tài)“走過場”。這種“偽教研”是形式上的教研,對改進教師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并無多大幫助。
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應在實踐中改進“偽教研”的現(xiàn)狀。我校嘗試新教研模式,如教學內容早計劃——每學期初,教導處對各門學科統(tǒng)籌規(guī)劃,確定各門學科的教研時間,各級各科備課組長確定教學內容,提前告知各位教師做好教學準備。教學設計個性化——各位教師知曉教研課內容后,自行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促使教師認真研讀教學資料,展現(xiàn)個性化的教學思路,彰顯獨特的教學風格。抽簽定教制度化——聽課當天,教研組長召集該年級同學科教師到教學校長辦公室進行抽簽,由教學校長親自監(jiān)督,同學科教師全部參加,鼓勵異學科教師自愿參加。聽課任務明確化——相關教師接到短信后,必須準時進入課堂聽課,聽課時教師分工明確,重點關注教學目標是否完整執(zhí)行、重難點的講解是否到位、各環(huán)節(jié)時間安排與學生活動表現(xiàn),備課組長關注教學重難點的處理,教研組長關注教學全過程。研討方式獨特化——我校通常利用隔周一次的課余時間進行校本培訓,對教學活動展開深入研討。研討時先由執(zhí)教者說課,將自己課前設計的教學預案與課堂教學結合,重點介紹教學設計內涵以及教學目的;然后由其他教師進行評課,同一年級同一學科教師結合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加上教學設計進行對比評價;最后由教研組長點評,學科分管主任總結評價,一方面肯定教師教學的成功之處,另一方面實事求是地指出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推行新教研模式的目的在于促進教師深入鉆研教材,認真?zhèn)湔n,充分展示個性,全力打造高效課堂。
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應引導教師在收獲中總結經驗。我校的新教研模式,引導教師思考教學目的,在總結經驗的同時,從根本上提高備課質量;由于聽課教師帶著明確的任務去聽課,增強了研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通過研討,進一步明確重點難點,厘清教學思路,聽課教師更加明白了教什么、如何教、為何而教,再遇到同類問題時,“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這樣教研的主題更明確,教研實效性更強。通過教研,迫使教師反思自己的理論素養(yǎng),促使教師不斷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尤其是前沿的教育教學理論,從而提高自身素質,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
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應帶領教師在反思中完善自我。我校推行的“計劃安排早,人人用心研,啟發(fā)感悟深”教研模式,克服了傳統(tǒng)教研的弊端。但是實際情況中,仍存在少數(shù)教師抱著“僥幸”心理,認為抽簽時能夠“逃過一劫”,因而備課時不夠認真。針對這種情況,學校一方面對教師曉之以理,另一方面將教研情況納入績效考核,雙管齊下保證教研工作扎實有效地開展,實現(xiàn)教師專業(yè)成長,提高教學質量。
近年來,新教研模式已經引領我校教師扎扎實實地取得了一定成績,“功”在課前,“效”在課堂,教學質量逐年提高。
(作者單位:南京市六合區(qū)橫梁中心小學)
G451
B
1005-6009(2016)57-00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