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鵬
我欣賞這樣的家長
李飛鵬
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學校教育,也離不開家庭教育。家庭作為學生的第一社會場所,對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而家長的教育觀念、教養(yǎng)方式等更與學生的健康成長息息相關。作為家長,應該學會尊重孩子、陪伴孩子,應努力做一個有耐心的家長,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陪伴者。
尊重;陪伴;欣賞;成長
我是一名教師,同時也是一位父親。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我遇到過形形色色的家長,這些家長既是我在開展教育工作時的合作對象,也是我作為父親這個角色可以參照的一面鏡子。在這里,我姑且談談自己欣賞的家長類型,而這也可看作是對我前行道路的指引。
我所接觸到的家長中,能做到尊重孩子的不多見,這也許跟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或所處環(huán)境有關。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一直把孩子當成父母的私有產品,而不是把他們當成獨立的個體,所以我們有“父母之命不可違”這樣的古訓,也有“郭巨埋兒”這樣匪夷所思的故事。而環(huán)境方面,因為我所任教的學校是農村中學,不少家長們的教育理念還停留在“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層面。
在我任教的幾年時間里,我見過太多家長羞辱和痛打孩子的事例。有一次,我班一個學生晚上外出上網,剛好被德育處教師抓獲,德育處讓我通知這名學生的家長到校。第二天,學生的家長來了,當他在辦公室見到孩子時,第一件事不是聽孩子陳述事情經過,而是讓孩子跪在我的面前,然后猛地扇了孩子幾個耳光,如果不是我及時攔住,他還打算用腳踹自己的孩子,絲毫不顧及在場師生的感受和孩子的面子。因為遇到不少這樣的家長,所以每次學生犯錯要通知其家長到校時,我一般都會事先向學生了解一下他們家長的行事風格,然后再決定用什么樣的方式與其家長進行溝通,避免給學生帶來身體和心理上的傷害。
當然,也有少數(shù)家長是懂得保護孩子自尊心的。同樣是我們班上的一個例子,一名學生參與了一起校內偷竊事件,德育處要我通知其家長來學校處理。這位家長來學校時,沒有直接去找他的兒子,而是先找到我了解了一下情況,然后再與我協(xié)商如何處理此事。后來,我們將這名學生單獨叫到一間小辦公室,里面就我們三人,他父親說了自己對這次事件的感受,大意是自己獲知此事后很痛心,但他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誠實、有錯就改的男子漢,最后要他兒子寫一份保證書,保證今后再也不出現(xiàn)類似情況。這個學生本來就沒打算去偷東西,他只是覺得好奇才去參與,所以當他認識到事件的嚴重性后,很快便承認了錯誤,同時向他父親保證以后不隨便結交朋友并且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事實證明,這個學生從此以后再也沒有參與偷竊之類的事件,而且得到了家長和教師的信任和寬容,學習上也比以前更用功了。而那些喜歡用羞辱和暴力手段教育孩子的家長,雖然可能一時讓孩子不犯錯誤,但極有可能給孩子帶來其它一些負面影響。
其實,孩子從一生下來,就擁有了自己的獨立身份和地位,他們的存在不是為了完成父母未完成的心愿,而是去做他們自己,去實現(xiàn)他們自己的人生價值。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那么我們很難尊重他們,很難用平等的心態(tài)去面對他們,而這無疑會是他們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有一次和一位家長聊天,他的兒子特別優(yōu)秀,我就向他請教家庭教育方面的“秘笈”。這位父親淡淡地說了一句:“多花時間陪孩子,和孩子一起玩,一起學,一起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蔽抑肋@位父親是一家單位的領導,應酬很多,于是免不了問一句:“你是如何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陪孩子的?”這位父親笑了笑,說道:“我應酬是不少,但能不去的我都會盡量推辭,如果實在要去參加,我也會給自己限定好時間,盡早趕回家?!币驗榻洺E惆閮鹤?,這位父親坦言兒子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時都會跟自己商量,父子關系非常好。也許有的家長會說,這是一位受過高等教育且見過世面的家長,人家文化水平高,像我們這些普通百姓,每天為了生活東奔西走,哪里還有閑工夫陪孩子呢?那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位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長的育兒故事吧。
2015年6月,一位名叫何江的小伙子紅遍網絡,因為他是第一個站在哈佛畢業(yè)典禮講臺上的中國大陸學生。當他以“蜘蛛咬傷軼事”為題完成了他的畢業(yè)演講后,人們對他的家庭和成長歷程格外關注。何江出生于湖南長沙寧鄉(xiāng)縣的一個農民家庭,他的父母是普普通通的農民,然而他們卻有這樣一種教育理念,那就是 “再苦再窮不讓兒子成為留守兒童”。在父母的陪伴和教育下,何江一步步成長,并最終跨出國門,登上了哈佛畢業(yè)典禮的講臺,成了一位光芒四射的學生。
不過,在我的周圍,像上面那樣的家長實在不多見,相反,不少家長并不認為陪伴孩子成長是件必要的事情,他們更喜歡享受各種娛樂方式帶來的樂趣。他們寧可把時間花在打牌、喝酒、唱歌、聊天上,也不愿意陪孩子聊聊天、玩玩游戲或看看外面的世界。每年寒假,當學生來拿成績報告單時,我都會讓學生給家長捎回去一封信。在信中,我給家長提出了幾點建議,其中有一點就是希望那些常年在外務工的家長,在春節(jié)期間少點娛樂,多點陪伴,了解一下孩子在學校的表現(xiàn)和內心的想法,并且歡迎家長們跟我咨詢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然而,令人沮喪的是,極少有家長會打電話給我。每到過年,村中所見到處是圍繞牌桌或坐或站的人群,極難見到那種留守兒童和家長坐在一起聊天的景象。
提到耐心,我想到了這樣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發(fā)生在我身邊。我表弟是一個典型的慢性子,而我姑媽卻是個急性子。從小到大,姑媽一旦見到表弟做事磨磨蹭蹭,總會劈頭蓋臉一頓罵,這就導致兩人經常發(fā)生沖突,母子關系十分緊張。那么,在罵聲中長大的表弟有沒有改掉他磨蹭的習慣呢?表弟至今做事依舊有點磨蹭,仍然是一個慢性子,罵聲給他帶來的唯一改變是,他變成了一個做事猶豫、缺乏自信的青年。然而,令人沮喪的是,姑媽并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責罵給表弟成長帶來的影響,她還是喜歡把批評當成鼓勵,還在用“激將法”去刺激即將成家的表弟。
第二個故事是我在蔡朝陽老師的讀書微信群里聽到的。蔡老師有個師姐定居美國,我們姑且也稱她為師姐。師姐在美國養(yǎng)育了三個孩子,這三個孩子都很聰明、上進。按理來說,有這樣的三個孩子,師姐應該是很幸福的了,但師姐也有她的苦衷:她非常擔心自己的第二個兒子以后難以適應社會,因為這個孩子從小就行動遲緩。二兒子一天天長大,該到上學的年齡了,師姐的擔心與日俱增,生怕他在學校不能和同學以及老師和諧相處。為此,她準備到學校去跟老師反映一下兒子行動遲緩的情況,要老師給予照顧。令師姐沒想到的是,不等她去學校,學校的老師主動找上門來了。老師告訴她,經過他們的觀察,發(fā)現(xiàn)她兒子做事有點慢,有時作業(yè)不能準時完成,不過沒關系,只要孩子高興就好,再說這是孩子的天性,等他長大一些就會變好了。師姐聽后吃了一驚,這位老師竟然沒有提出讓自己的孩子改掉壞毛病,而是說要順應他的天性。不過,師姐慢慢地也接受了孩子行動遲緩這一事實,并且?guī)椭⒆雍侠戆才艜r間。等到兒子上六年級的時候,師姐發(fā)現(xiàn)他行動的效率慢慢地高了起來,而且學習成績進步非常之快。在這個過程中,用師姐自己的話來說,她除了等待,其它什么也沒做。
與自然界很多動物出生不久后就能開始小跑步相比,我們人類的發(fā)育確實遲緩得多,這點從嬰兒學會走路至少需要十個月時間便可以看出。然而,我們很多家長似乎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當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慢了下來,家長們想到的并不是去適應孩子的節(jié)奏,而是輕則催促,重則怒吼,他們似乎完全忘記了自己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除了欣賞尊重孩子的家長,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的家長,有耐心的家長外,我還欣賞那些能站在孩子角度去思考問題、有智慧的家長。最后,我想用霧滿攔江在《中國的父母最自私?》一文中的一句話結束全文并與廣大家長朋友們共勉:你無法強迫孩子優(yōu)秀,但善待自己,讓自己活出價值來,這應該不難。
G459
A
1005-6009(2016)50-0054-02
李飛鵬,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qū)水江中學(江西宜春,336016)教務處副主任,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