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桂波 閔永軍
通識教育實踐的“單向度”困境與“整體性”超越*
●薛桂波閔永軍
作為應對現(xiàn)代大學教育危機的一種補救方案,通識教育以培養(yǎng)“完整的人”為理念要旨,展現(xiàn)出不同于專業(yè)教育的獨特意蘊。然而,在通識教育實踐推進中,其自身卻陷入了“單向度”困境,表現(xiàn)為割裂了與專業(yè)教育的內在聯(lián)系、簡化為知識化的系列課程、訴諸于孤立的教育管理等。超越困境的可能出路是:回歸通識精神,重構“整體性”通識教育的實踐路徑,實現(xiàn)其對于完整自由人格的塑造和培養(yǎng)。
通識教育;單向度;整體性;超越
長期以來,受專業(yè)化、市場化等各種經濟、文化思潮的影響,現(xiàn)代大學教育的職業(yè)化傾向導致對人的心靈塑造的偏離,把教育的目的化簡為謀取生存目標的功利活動。作為應對現(xiàn)代高等教育功利化危機的補救方案,通識教育旨在培養(yǎng)“完整的人”,克服了大學教育的專業(yè)化和狹隘化弊端。然而,令人擔憂的是,通識教育在實踐中的推進卻困境重重,越來越以“單向度”的片面發(fā)展遮蔽了通識教育的精神本質,導致其實際效力難以提升。面對當前的實踐困境,通識教育改革的一個可能選擇是:回歸通識精神,探尋通識教育的“整體性”發(fā)展路徑,使其真正承擔起大學教育的人文使命。
雅斯貝爾斯認為,大學是一種“特殊的學?!保紫冗M行的是精神成長的培育,[1]所以大學精神旨在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引領人們尋找價值的根源和標準。但是,長期以來大學教育卻在市場化的洪流中迷失了精神方向,已淪為職業(yè)化的培訓機構,將自身最重要的精神和思想都交付于一種外在目的,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功利化危機。通識教育,英文為general education,來源于古希臘時期的自由教育,被認為是一種應對高等教育專業(yè)化、功利化弊端的教育理念。雖然目前對于通識教育概念內涵仍然存在諸多分歧,但對其主要理念意蘊已經達成基本共識。
(一)通識教育強調教育對象的普遍性
從詞源學分析,stadium generale為“通識教育”的拉丁語詞源,意思是“來自各方的人一起學習”。[2]所以,通識教育中的“通識”(general)除了具有“普遍的、一般的”含義之外,還蘊含著“面向所有人”的深刻內涵。換言之,通識教育并非只面向某個群體的精英教育,而是一種面向所有人的普遍訓練和教育,力圖給予我們維持文明社會所必須的廣泛思想基礎,[3]將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核心知識的獲得和價值觀的塑造相融合。從性質來看,通識教育是所有高校學生都應該接受的不同于專業(yè)性教育的那部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目的來看,通識教育培養(yǎng)的是具有人文精神、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具有良好社會責任感的公民;從內容來看,通識教育開展的是非功利性、非專業(yè)性的關于基本技能和知識的教育。[4]因此,通識教育是針對大學生所進行的一種廣泛的、“共同”的教育,旨在促進他們在品格修養(yǎng)、身心和諧和智力提升等方面全面發(fā)展。
(二)通識教育凸顯教育目標的解放性
從教育過程來看,通識教育對于學生思想情操、道德品質的培育以及知識技能的傳遞等,均是在不同的教育條件和背景下力圖達到一種良性的動態(tài)化平衡,從而提高學生“對人生感受與體驗的敏銳性與深刻性……得以超越自我有限的個別性,獲得普遍性的品質”,[5]積極調動他們的潛能和能動性,促進他們對自身的原有狀態(tài)和層次的超越和改善,從而建立人的主體性以及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fā)展的交互主體性關系。據(jù)此,通識教育思考的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是促進人的品德、知識、能力等免于“狹隘化”、“單向度”困境的教育活動和過程,所指向的教育目標就是促進人的自我發(fā)展、自我解放和完整人格的塑造,使受教育者成為情操高尚、身心和諧的人。
(三)通識教育主張教育內容的均衡性
毋庸置疑,人類文明成果中的人性內容極為豐富,因而在完整統(tǒng)一的客觀精神世界中才可能孕育出完美、完整的主體人格。在通識教育中,受教育者通過學習自然科學以及哲學、藝術等人文科學等知識,實現(xiàn)知識結構的合理建構,從而達到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質的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所以,通識教育是指向人性豐富內涵的教育,相較于專業(yè)訓練而言,它更加直接地指向人的全面發(fā)展,不僅關注科學知識的掌握,而且注重與人的生活、生命融為一體的生活實踐的體驗,進行的“是一種非專業(yè)、非職業(yè)性的教育,是一種跨學科的綜合性教育,其目的是讓學生全面了解知識的整體性,為專業(yè)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保?]由此觀之,通識教育的教育內容必然是廣泛而均衡的,既要考慮所傳遞價值理念的普遍性,也要考慮各國和不同地方的實際情況。如果從課程內容設置來看,通識教育既要設計一些基礎性的核心課程,也要有可以自由選擇的發(fā)展性課程,不僅要通過專門的機構進行教育活動,還應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覆蓋全部生活和學習內容,進行完整的生活體驗式教育。
總之,通識教育的根本目標就是,傳遞整體性的知識體系,培養(yǎng)具有美好靈魂、完整人格的人。當前,通識教育已經成為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的重要內容和主要途徑,也是現(xiàn)代大學教育改革的合理化方向。
通識教育堅持整體性的教育理念,旨在促進人的身心和諧發(fā)展,超越了現(xiàn)代大學教育單一化、片面化的弊端。然而,在具體的實踐推進過程中,通識教育自身卻陷入了“單向度”困境,面臨著嚴峻的發(fā)展挑戰(zhàn)。
(一)出現(xiàn)了與專業(yè)教育相隔離的趨勢
在當前的大學教育中,專業(yè)課程和知識的學習在大學教育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專業(yè)劃分也越來越細化,通識教育就是為了克服大學教育的過分專業(yè)化傾向而提出的補救之策,但在具體的實踐推進過程中,開展通識教育以彌補專業(yè)教育弊端卻未見良效。究其根源,當前普遍存在著將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相割裂的觀念和做法,將通識教育看作專業(yè)教育之外的獨立進行的那部分教育。從具體實踐情況來看,一些高校的通識教育基本上處于“邊緣”和“補充”的地位,要么僅是增設一些文化素質課程,并把這些課程看成僅僅是在主課以外“擴大”一點學生的興趣和知識面,要么開設大量概論類的課程講授專業(yè)課,導致通識教育淪為“稀釋”后的專業(yè)教育和增補學分的“營養(yǎng)課程”。實際上,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是一種相輔相成的互動關系,更是一種統(tǒng)一的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體現(xiàn)的是不同知識之間的原理和本質聯(lián)系,將兩者相隔離必然會帶來兩種教育相互削弱的后果,無法使學生從不同學科的密切聯(lián)系中領悟知識的內在系統(tǒng)性,無法達到多樣化知識的融會貫通。
(二)簡化為知識化的系列課程
當前,通過課程教學的方式傳授知識是通識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徑,國內的許多高校都在進行優(yōu)化通識課程設置的改革,如北京大學推行的課程是“選修與必修相結合”,復旦大學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采取的是六大模塊模式,目前已有核心課程約180門。[7]毫無疑問,這是一種進行通識教育的重要途徑。然而,如果將課程設置當作通識教育的唯一途徑,把通識教育僅僅當作擴充知識面的教育,把實行通識教育當作在原來課程模式上簡單的課程相加,則無疑違背了通識教育的本質要求。應該說,“通識教育”中的“識”并不是指各門“知識”的堆積,而是要形成對于人生、社會和世界的理性認識,是一種“有智之識”。當前那些僅以課程設置為基礎的學習內容缺乏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很容易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致使教學中缺少了對知識的反思以及對知識背后更廣闊的“生活世界”意義的探討,無法打破局限于課程設置所形成的固定思維模式,削弱了學生的反思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對理性和自由的培養(yǎng)缺乏助益。
(三)訴諸于孤立的教育管理
通識教育促進學生在人性成長方面不斷由實然走向應然,進而成長為人格豐滿、全面發(fā)展的社會公民,因而需要借助多樣化的教育手段和形式開展教育活動。然而,當前的通識教育基本是由特定的教師、專家或機構來管理,學校其他教師、機構等極易處于與通識教育活動“無關”和“隔離”的狀態(tài)。許多專業(yè)課教師認為,通識教育就是公共課或選修課,并未意識到應該將通識教育貫穿于所有專業(yè)教育之中。而且,當前大學中的管理機制將通識教育和專業(yè)等的教育進行“條塊分割”管理,人為地制造了通識教育融入大學整體教育活動的壁壘,導致了通識教育僅僅是一種孤立的、單向度的被動接收知識和信息的過程,游離于學校整體教育活動和學生整個生活境遇之外,嚴重阻礙了其現(xiàn)實效力的提升。教育是一種全面的人生經驗的傳遞,“通識教育是在這種全程而全面的教育中擔負職責,扮演功能”。[8]因此,僅僅通過特定部分的課程教師和教育管理機構,必然難以實現(xiàn)對完整人格的培養(yǎng)和精神自由的促進,從而降低通識教育的實踐效力,阻礙其核心目標的達成。
面對通識教育的實踐困境,我們必須追問和堅守通識教育的核心要旨和精神價值,遵循通識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超越“單向度”的實踐誤區(qū),以“整體性”路徑實現(xiàn)其對于人的公共性、思維洞察力和內在德性的塑造和培養(yǎng)。
(一)重塑整體性理念,回歸通識精神
從本質來看,通識教育進行的是培養(yǎng)學生多種思維方式、塑造完整人格和促進身心和諧發(fā)展的教育活動,因而它必然貫穿于學生全部生活實踐和學習過程,對他們進行人格的陶冶和人性的升華?!巴ㄗR教育能喚醒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fā)其生命熱情,觸動內心的道德意識,引起學生的道德需要,讓學生自覺地追求進步和崇高……促使內心境界的升華?!保?]學生的生活世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通識教育在實踐推進過程中,應注重促進不同學科知識內容的協(xié)調和整合,凸顯通識教育活動的實踐性和體驗性,這樣才能使通識教育真正融入整體性的教育活動和過程,引導學生對社會生活實踐及其基本理念規(guī)則的全面把握。當然,通識教育的整體性并不否認多樣性,因為通識教育并沒有一個標準模式,不同地區(qū)、不同高校應該在“整體性”理念前提下,依據(jù)多元化、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不同需要和特點,探索出適合自身發(fā)展實際的教學方法和實踐模式。
(二)開設情境化課程、彰顯學科“一致性”
通識教育力求在寬泛的領域中使學生具備一個相似的“內核”。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們必須在盡可能構建完備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同時,努力將通識教育滲透于專業(yè)教育之中,以專業(yè)學科為依托,不斷強化通識教育,離開各學科的“一致性”整合,通識教育的理想目標必然難以達成。所以,根據(jù)通識教育的核心理念,應開設以情境化設計為基礎的通識課程體系,實現(xiàn)不同學科之間的互補和融通。應設計情境化課程,搭建能夠讓學生充分參與討論、辯論的平臺,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和內容運用于具體問題的思考及解決的過程中,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內容和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平衡學生的興趣和專長,促進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另外,還可以開展包括社會調查、案例體驗和實踐參觀等內容的教學項目活動,構建理性能力訓練與實用能力培養(yǎng)相結合、普遍知識與地方知識兼具的通識教育有機體系。
(三)采用多樣化方法、提升教育實效
通識教育旨在使學生超越專業(yè)化教育帶來的狹隘視野,獲得一種自我解放的能力。這種能力的獲得需要通過改進教育方法加以實現(xiàn),即由傳統(tǒng)的單向傳遞知識信息轉變?yōu)樽⒅赜懻?、體驗以及互動學習等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另外,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技術時代的來臨,必然使網(wǎng)絡交流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例如,當前許多高校進行慕課、微課等課程的建設和推廣,為豐富和獲取通識教育的手段和資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契機。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網(wǎng)絡進行交流溝通、引導學生的思想認知向著合理的方向和目標發(fā)展。這種融課內課外教育活動為一體的教學方法,將通識教育融入豐富的社會生活中,必然能夠增強教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因此,要從理念到實踐上超越通識教育的“單向度”困境,必須更多關注學習活動本身,不局限于單一的課堂教學,而是通過豐富的教育活動和多樣化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批判理念、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育,實現(xiàn)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各學科的生態(tài)呼應。
(四)建立統(tǒng)籌性機構、促進高效管理
在通識教育實施中,原有的“條塊分割”管理體制缺乏活力,亟需建立一種全面統(tǒng)籌的管理機構,在這方面,復旦大學的經驗值得借鑒和推廣。復旦大學的“復旦學院”于2005年成立,專門負責全校本科生的通識教育,后來又于2012年在復旦學院、本科生招生辦、教務處等機構的基礎上組建了新的復旦學院(本科生院),[7]被當作制度創(chuàng)新的典范。在吸收借鑒復旦大學經驗之外,還應注意協(xié)調教務處、學生處、團委等部門的職能,建立與通識教育機構相統(tǒng)一的配套性制度,實現(xiàn)高校各管理部門的整體聯(lián)動機制,使得高校在推進通識教育有效管理中達成共識,即通識教育并不局限于開設一些公共選修課,也并不僅僅是某個單個機構的責任,而應該是高校中所有教師的使命和所有管理部門的職責。
(五)構建“立體”的評價體系、促成通識目標
當前,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體系仍然是許多高校通識教育的主要考核方式,即主要評價學生對課程知識是否達到了完整性、系統(tǒng)性和準確性的掌握,在目標考核上以知識為核心,以量化為手段,忽略了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復雜性和多樣性。顯然,這種傳統(tǒng)的評價體系很難客觀、全面反映地學生學習的程度和效果,極易對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帶來消極影響。“整體性”的通識教育實踐路徑要求構建“立體”的教學評價體系,減少純粹的知識性、理論性內容的考核,發(fā)揮考核評價的反饋、反思功能,盡可能將學生參與的學習實際情況、生活中的行為特征以及社會實踐中的綜合表現(xiàn)納入整體的評價體系,努力實現(xiàn)從單一的知識要素考核向“知行合一”的整體化考核方向轉變,促進通識教育評價超越課堂教學考核的狹隘視野,擴展到具體的生活實際、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等全方位的教育活動過程中。
通識教育以“整體性”思維超越了現(xiàn)代大學教育的功利化、專業(yè)化弊端,從而成為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然而,通識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完整的人”,不能局限于學生某一單一素質的培養(yǎng),其目標也不可能通過單一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所能夠達成,而是必須關注影響通識教育整體因素的平衡和協(xié)調,才能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我國在開展通識教育過程中普遍存在“單向度”的傾向和做法,嚴重阻礙了其實踐效力的發(fā)揮。因此,必須實現(xiàn)通識教育實踐路徑由“單向度”向“整體性”轉變,才能超越現(xiàn)實困境,真正提高通識教育的實效。
[1][德]卡爾·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30.
[2]轉自王洪才、解德渤.中國通識教育20年:進展、困境與出路[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21-28.
[3]哈佛委員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M].李曼麗,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6.
[4]李曼麗,汪永銓.關于“通識教育”內涵的討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1):96-101.
[5]魯潔.道德教育的當代論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19.
[6]紀謙玉.人的全面發(fā)展:通識教育的靈魂[J].教育評論,2016(1):26-29.
[7]吳堅.哈佛大學與復旦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比較研究[J].高教探索,2016(2):28-33.
[8]黃坤錦.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46.
(責任編輯:曾慶偉)
*本文系江蘇省高等教育改革重中之重課題 “新常態(tài)下高水平特色大學教育教學體系的間性改革”(2015JSJG005);南京林業(yè)大學高等教育課題“通識教育視域下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實踐路徑研究”(2015A09)。
薛桂波/南京林業(yè)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副教授,哲學博士,主要從事倫理學、高等教育研究
閔永軍/南京林業(yè)大學教務處教授,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