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武
打造趣味性的高中歷史課堂
◎陳建武
高中歷史教材內容嚴謹,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又太過刻板,使得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低落。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強調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記憶,卻忽略了對學生歷史情感的培養(yǎng)和學生能力的提升。而新課改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師應將新課程理念落實到教學活動中,通過對教學方法的改善,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成效。
高中歷史;趣味性;歷史教學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大膽質疑、勇于探索的動力。因此,激發(fā)學生產生強烈、持久的學習興趣是教師獲得良好教學效果的法寶之一。新一輪教學改革如火如荼,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學生要改變學習方式已成為共識。在這一轉變中,課堂設問的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尤其顯得重要。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必須以問題的存在為前提,而問題提出的方式和時機、問題的角度與深度等都會影響學習的質量和效果。為了增強歷史課堂的有效性,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進行一些趣味性設問的嘗試,取得了初步成果。
有足夠的空間與材料,立足于一個“新”字,把選材于其中的情景劇分為人物篇、政治社會篇、經濟生活篇、論學講思篇和戰(zhàn)爭篇五大類。如必修史一專題一與選修四內容涉及很多古今中外歷史人物,其中有像中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奠基人——秦始皇、近代中國資產階級革命先驅偉大國父——孫中山、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文化創(chuàng)始人——孔子、科學社會主義的發(fā)明者——馬克思等等。教材中個個歷史人物個人色彩鮮明,人物與時代相互輝映,都是人物篇中選材的不二之選。而必修史二中為我們展現了如:古代中國來百姓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近代西方航海家遠涉重洋,探索新大陸,開辟東西文明交往新航線。這些則是經濟生活篇中精華所在。再來看看論學講思篇: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思想界百家爭鳴,諸子百家為實現施政理想,著書講學開館論戰(zhàn)。近代西方資產階級人文主義理性思想萌發(fā),英法兩國大興啟蒙運動,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歐美大地。情景劇取材豐富,但立意各有不同,所以加以分門別類以后有助于梳理教材框架,明確教學要點。
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都是由一結相關內容有機結合的整體,如何使學生順暢地由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過渡到另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懸念的設置就起到承上啟下,理順教學結構的作用。如在學習《保衛(wèi)太平天國的斗爭》這一節(jié)時,我講到:“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東征、西征使太平天國達到全盛時期,之后又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呢?有資料明證:洪秀全從1853年3月進入天京到1864年6月身亡,八年中從未邁出過宮城一步,只有一次是坐64人抬的大轎去看望生病的東王楊秀清。請問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呢?”從而導入下一目內容。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并思考,這樣使學生注意力能牢牢集中在教學中來,并積極思考,努力探索,尋找適當的答案。不僅如此,懸念還可以設置在知識的重點、難點之處。45分鐘的教學,要使學生注意力始終保持飽滿的熱情,確實不易。“研究表明,經過10—20分鐘的注意起伏,便會導致注意不隨意地離開客體,教師講課時每隔10—15分鐘使學生轉換一下不同種類的活動,這樣有助于消除被動思維帶來的疲勞感覺。如在學習“紅軍長征,遵義會議的召開”時,我講到: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迫使紅軍戰(zhàn)略大轉移,損失慘重,那么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具有什么樣的意義呢?這樣就自然而然的過渡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內容,也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
大部分歷史教師認為,歷史是固定不變的,是嚴謹的,所以,教師只需要讓學生將歷史教材中的知識點爛熟于心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別的輔助教學工具。我認為這種觀點太過片面,提升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并不影響歷史知識的嚴謹。而多媒體教學手段除了可以提升生動性,還可以豐富課堂教學信息,對提升教學成效有著無可替代的輔助促進作用。多媒體的演示效果可以提高教學趣味性,讓學生“樂于學習”。比如在開展“紅軍的長征”內容教學時,很多學生對于這一段的歷史并不陌生,但是由于缺乏直觀感知體驗,教學活動的開展仍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對于紅軍如何戰(zhàn)勝長征途中的艱難險阻,教師的口頭描述很難讓學生形成完整的感官意識。這時,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有關“過草地、翻雪山、飛奪瀘定橋”的畫面,讓學生真實感受到紅軍戰(zhàn)士的英勇精神,看到紅軍“挖樹根,啃皮帶”,學生意識到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展現課堂教學生動性的同時,強化了學生的思想教育。
生活中,人們都喜歡看電影、電視,聽故事,并在茶余飯后津津樂道。故事與歷史之間的關系很緊密,具有共性;從概念上看,故事是“用來作為講述對象的真實或虛構的事情,特點是情節(jié)連貫、有吸引力、能感動人?!倍鴼v史正是過去發(fā)生的事情,是人類生活和斗爭的紀錄,充滿了生動感人的人物和事件,并且對青少年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影響很大。許多學生對先人的豐功偉績、生動事跡懷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歷史教學中我們通過講故事,使我們的歷史教學不再死氣沉沉,使相對枯燥的知識變得活了起來、有血有肉,教師為學生在故事中重新呈現歷史人物的風采和歷史事件的感人細節(jié),為歷史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根據現實情況,首先,教師要對課本作故事化的改造,增加歷史場景和人物性格、事跡的內容,可預先想好并對要講的故事做好鋪墊和延伸,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臨時穿插,但都應該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其次,布置學生創(chuàng)作,要求學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適當、合理的想象。最后由學生來講故事或扮演其中的角色,變被動式接受為親身體驗。講故事永遠都是為達成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手段。我認為,只要精心設計,有的放矢地利用故事“有吸引力,能感動人”的特點,講故事不失為歷史課堂教學中一種得天獨厚的好方法。
總之,高中歷史教師應貫徹落實新課改要求,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提高教學的生動性、互動性,通過教學情境化,使教學活動向著多元化發(fā)展,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思想認識,通過對教學手段的改善,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提升歷史學習成效。
樊秋麗.淺談高中歷史課情趣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1(08).
(作者單位:江西省景德鎮(zhèn)市第七中學 3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