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養(yǎng)利
?
3-12歲是孩子成人的關鍵時期
文/王養(yǎng)利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三歲看大,七歲觀老”。陜西省三維發(fā)展實驗學校在2015年秋季家長論壇會上提出“三歲慣大,七歲習老,九年樹人,育教心生”的理論,并堅信這是符合中國乃至世界基礎教育的理論基礎和發(fā)展方向的。
古語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維人講:人之初,性自然,你我他,種心灣。道家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歲是人之初,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是國家的未來,更是生理想、善幻想,且隨心所欲的年齡。從腦科學研究的成果知道,三歲左右的孩子大腦細胞功能正處在重新組合和分工的階段,他還沒有明確的是非觀念,更不具備認知對錯標準的意識,就像厚德的土地種瓜得瓜,種蒜得蒜,種苦得苦,種甜得甜,種善收德。
三維學校在學習、消化、吸收、實踐了古今中外教育理論的基礎上,又根據最新前沿腦科研成果,提出,在三歲孩子的心灣里種下你、我、他三顆種子,讓孩子在游戲過程中使?jié)撘颇孛靼祝喝耸侨壕蹌游镞M化的物種,人類社會是由你、我、他三部分組成的社會體,每個人都不可能單獨地存在于這個社會,社會也需要每個人善行,好知,合作,共處。三歲在人生過程中是“花眼”,一定要讓孩子懂得看見“葉子”和自己很和氣,任憑大風再吹,枝條始終支撐著自己,暴雨再下,根始終牢牢地抓住大地,把握著屬于自己的地盤,長大后就會懂得感恩,知道回報。
古訓講:七歲觀老。三維學校本著“三維發(fā)展,愛滿天下”的教育目標是,把古人的七歲觀老的被動行為轉化成七歲習老主動為人的行為,提出:要在七歲的孩子心灣里要生發(fā):身邊最熟悉的生活資料——柴、米、油、鹽、醬、醋、茶和衣、食、住、行。家長和學校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要結合教材、年齡特點、知識層面隨機地將這些生活資料的生成發(fā)展和來之不易,深入淺出地告知孩子。
比如米,其中卻蘊含著大學問,我國著名科學家之一,被譽為“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就是把自己團隊的一生獻給了小小的一粒米,了解了袁老師的人生你才會真正地理解“粒粒皆辛苦”,然而這里講到的“米”泛指一切食物的原料。
如果做一次理想調研,各種偉大的理想都有,什么科學家、工程師、歌唱家、書法家、教育家、總經理等,很少有孩子會講自己長大打柴、種米、制衣、蓋房子或開車。可上完大學進入社會生活后很多情況發(fā)生逆轉,甚至出現北大畢業(yè)生賣肉,海歸博士種菜等等現象,這是為什么?筆者認為這樣對生產和生活資料的生發(fā)才應該是真正的生活和教育。
現代著名教育家顧明遠老師多次講:如果孩子小學畢業(yè)時還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不知道長大干什么,那是小學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失敗和最大的恥辱。
三維學校提出十二歲在學生的心灣里樹立起的“三個為”是古今中外基礎教育的大愿,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然,是消滅戰(zhàn)爭、爭取和平的真言,是杜絕浪費、防范貪婪的良言,是勸人為善、防人后悔的箴言。
教育不僅是為了一張成績單,而是捧出一個個有鮮明個性的人,追求每個學生的生動、活潑、主動的發(fā)展。筆者真心希望這個想法能影響和引領成千上萬個三維人,讓3-12歲的兒童都能按照這樣的理想去做人、做事,走自己的人生路。
(作者單位:陜西省三維發(fā)展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