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章順
關于初中語文中文言文教學的思考
◎鄧章順
進入初中學習階段的學生普遍對文言文學習感到困難,因為這些作品與現(xiàn)代文差距很大,理解起來很不容易,要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朗讀是培養(yǎng)語感的有效途徑,學生要熟讀、精讀、巧讀、悟讀,真正領悟古代文章的精華,為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語文教學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古詩文的比重在初中課本中越來越大。而學生“古文難,古文難,一提古文就心煩”的哀嘆聲也開始不絕于耳了。古詩文的教學的確不易,學生學得頭痛,教師教得棘手。這就要求教師能為學生找到一條捷徑,使其能順利過文言文這一關。
學生是課堂教育的主力軍,是課堂的主體,我們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的研究,進行因材施教是教學必須遵循的原則。葉圣陶也曾說:"教師所務,惟在啟發(fā)誘導。"這就是說教師應當誘導學生學習主動性,讓學生自覺的去想,去研究,去開拓,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求我們教師運用新穎的教學方法。在每節(jié)課里,我通過故事導入、實物演示、討論引入的方法。在初中文言文中,有些課文,故事性很強,對這類文言文的教學,可采用故事導入法。
故事本身富有情節(jié),趣味盎然,學生聽老師繪聲繪色地講故事,學習興趣自然倍增,同時,學生也可以借助聽來的故事,加深對文言文字詞和內容的理解。這種方法可以降低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難度,增強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其自學能力會大大提高。在課堂中,根據(jù)文言文的內容,我還通過實物演示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教師通過展示、演示實物,來導入與之相關的文言文教學。這種方法的最大優(yōu)點,就在于它可以增強文言文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而準確地理解并掌握文言字詞及內容。與此同時,我還組織同學課前翻閱古代漢語詞典,然后進行討論,進入課題。通過以上的方法,通過形象的導入,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使得同學主動愛學
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乃為啟蒙,沒有文言文語感,文字生疏,且無停頓斷句常識。要學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讀”字擺在首位。讀法有很多種,默讀、吟讀、誦讀、個人讀、集體讀,不一而足,但我認為,在教學中范讀、默讀、朗讀、齊讀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讀音,同我們今天語言中常見的讀法不一樣,這就需要老師的范讀,以加深記憶。司馬遷《陳涉世家》一文中,“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一句中的“被”應讀“pī”。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文言文中這些異音字的存在,使范讀顯得尤為必要,通過老師的范讀,能使學生掌握音節(jié)的停頓,讀得朗朗上口。這時再引導學生對照課下注釋默讀,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中再指名朗讀、組織齊讀。讀多了,背誦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新課程標準》在《探索教學過程的開放性》這一主題中明確告訴我們:新課程實施課前開放,初步感知新知。開放性教學先讓學生熟悉將要學習的初中知識,動員和指導學生課前查找相關資料,這樣在教學新知之前,學生不再是“零”起點,在學習時能使自己處于探索的地位。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不同。在學習現(xiàn)代文時,既是學生對課文內容好不知曉,只要在課上通讀一篇文章后,學生就能把握文章的內容、主題,行文思路。對于語文綜合能力強的同學,還會感悟出更多、更深的東西。但文言文就不同了、由于這種文體的使用早已遠離了我們的生活,而它本身所蘊涵的文化積淀,又那么博大精深;再加之行文時有許多的特殊句式,如:使動句式、意動句式、省略句式的運用,及多種詞類活用。所以給學生學習文言文帶來了諸多困難,如果不重視培養(yǎng)學生預習的習慣,不動員和指導學生課前感知新知,學生才是名副其實的“零”起點。課堂上只是讀這一關就很難過。尤其像初中課本里現(xiàn)在收錄的長篇文章《核舟記》、《陳涉世家》、《出師表》,就更難讓我們教得得心應手。我曾聽過一位老師的《陳涉世家》的第一課時,學生預習不好,整堂課只讀了三遍課文,可最后還有一些學生不會讀,是這位老師很無可奈何。下課后只抱怨學生。其實如果我們痛定思痛,就會發(fā)現(xiàn):這是我們教師指導不夠、方法不當,才出現(xiàn)了這種局面。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預習文言文的習慣呢?首先,我們應該教給學生明確預習文言文的任務:包括作者簡介、寫作背景、朗讀課文和疏通文意。對于前兩項任務來講,只要了解即可,可對于后兩項任務必須讓學生落到實處。其次,剛開始老師要在上新課之前,抽出一定的時間,組織學生集體預習、指導學生朗讀:先要讀準字音,更重要的是正確斷句。如:《三峽》一課中“重巖疊嶂,隱天蔽日”一句,“巖:懸崖”、“疊:層層”、“峭壁”、“隱:遮蔽”“蔽:擋住”。連起來就是“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了天空,擋住了太陽?!碑攲W生掌握了預習方法之后,就放手讓學生獨自預習,這樣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最后,在上新課的第一課時時,加強對學生預習的檢查,是預習的習慣能長久的保持下去。
“學則必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睂W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學習才有興趣,才會主動。為了啟發(fā)學生有大進,在古詩文教學中,老師應不斷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問題,并鼓勵學生發(fā)表個人的獨到見解。通過質疑、探究,調動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積極性,激起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
如何引導學生質疑呢?首先,為學生提供寬松的環(huán)境。讓學生大膽設疑,因為大多數(shù)學生想質疑而疑慮重重,既怕老師瞧不起自己,又怕同學譏笑。這時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哪怕是提出了看起來幼稚可笑的問題,也要給予充分肯定。其次,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質疑習慣。課堂上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習的權力交給學生,要善于引導學生從無疑到有疑,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在思考中質疑,在釋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創(chuàng)新,從而使學生獲得新知。第三,還應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就一篇古詩文而言,可從字詞、句式、結構、主旨、語言特點等方面設疑、質疑。這樣能使學生有疑可質,學習興趣自然會提高。
對于初中文言文的理解,教師對內容的分析不必究得過深。一來這樣不符合新課程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二來也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一句話他們的認知能力還達不到這樣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如果再深挖課文內容,那么將會給學生學習古文帶來一定的難度,而這個難度是教師人為因素造成的。久而久之,不僅古文教學吃了夾生飯,而且也扼殺了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那么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就是教師精心設計問題,使課文內容透明,這樣就降低了學古文的難度。如:在教學《陋室銘》一課時,教師可避重就輕,只提問:文中的“陋室”為什么不陋?經過討論思考后,學生會明白:因為陋室主人的品德高尚、陋室環(huán)境幽靜、來往之友博學多識,因而陋室不陋,這樣一問貫文章的始末,問題既簡單又指向明確,一條線提起文章的諸多問題,而且不至于學生摸不清頭腦,最后還圓滿的結束了對文章的分析和理解。
綜上所述,學好文言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同學們一步一個腳印,通過日積月累的積累知識,并通過老師的正確的指導,才能在文言文學習上取得成功。
[1]盧雪琴.關于初中文言文小班化教學方法策略的探究[J].考試周刊.2013(98).
[2]楊萍.淺談初中文言文教學的難點與對策[J].中學時代.2013(04).
[3]孫濤.初中文言文教學方法初探[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2(11).
(作者單位: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頭陂中學 34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