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 劉開偉
借用課堂誦讀讓語文教學充滿詩情畫意
江蘇省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 劉開偉
課堂誦讀 語文教學 詩情畫意
語文教學活動本身應(yīng)當是生動情感的再現(xiàn)、情感升華的舞臺,是使人精神樂而忘返的課堂,因此增添語文教學的詩情畫意,是教學教育最終追求的境界。詩情畫意的語文情境教學使得教師可以豐富語文課堂內(nèi)容,增添了語文美學的內(nèi)涵,同時也提升了小學生對美的欣賞能力,感悟情境教學中語文作品的魅力,從而獲取情感的升華。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技術(shù)手段與情感引申途徑,強化小學生在語文教學課堂中的詩情畫意情境,使得小學生學會借詩抒情、以詩言志。
(一)讀準
漢語拼音是語文教學的基礎(chǔ)。提升小學生頌讀拼音、加強小學生方音辨正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因此教師要合理運用教材,創(chuàng)設(shè)學生良好的閱讀情境,加強學生對漢語拼音的讀準能力。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中有漢語拼音字母表,要求小學生會正確頌讀,并學會運用大寫字母。教師可采取多樣化教學方法,促使小學生熟練掌握漢語拼音。比如字母歌的運用,小學生可以通過歡快愉悅的節(jié)奏加強對漢語拼音字母的知識深化。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學會查閱字典,可通過多媒體技術(shù)手段展示地名通用方法、人名字母展示等等引導學生加強對漢語大寫字母的運用。通過拼音知識的普及加強學生對漢語拼寫的規(guī)范,通過拼音識別漢語的讀準能力。教師本身要具備標準規(guī)范的普通話素質(zhì),提供給學生學習的標桿。同時側(cè)重小學生在兒歌、童謠方面的指導與教育,將方音辨正貫穿于小學語文教學始終。漢語讀準才能進行后續(xù)的讀順、讀懂課程開展。
(二)讀順
將文章讀順是誦讀的前提,是鞏固背誦記憶、加強知識理解的方法。這也是小學生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在文章的誦讀過程中,小學生可以了解聲音變化的規(guī)律,比如輕聲、兒化音、啊聲變調(diào)等等,了解斷句讀法的運用。教師注重蘇教版教材中關(guān)于一些拼音標注,在兒化音與啊聲變調(diào)上,蘇教版教材有些并沒有體現(xiàn)完全變化的處理。比如點兒實際發(fā)音為“dianr”卻標注成“dian er”等等問題。教師要注意兒化音并非獨立音節(jié),注意在學生朗讀時誤讀糾正。另外,讀順文章可以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與感悟,由于每個學生的語感及韻律處理不同,教師要引導學生感悟教材課文的韻律美,從而培養(yǎng)小學生正確的語感。正確的語感培養(yǎng)可以使得感情得以適當抒發(fā),利于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閱讀讀順可以促使小學生對漢語發(fā)音、漢語詞義、漢語語法有著進一步的理解。
(三)讀懂
漢語的讀準能力、語感的培養(yǎng)都是為讀誦做鋪墊準備。要想達到真正的誦讀,讀懂是必然經(jīng)過的過程。比如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楓橋夜泊》學習,短短的二十八字中,如何加強小學生對詩歌意境的體會呢?利用詩句可感可畫的特性,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技術(shù)手段,適時播放愁緒的音樂,播放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的深秋畫面夜景,加深小學生對詩詞的觀察、感受。通過多媒體手段做到對詩歌的景、情、聲、色結(jié)合,強化小學生對詩歌誦讀時的思維想象空間,使得小學生學會了解詩詞真意,提升對詩文的品鑒賞析能力。只有讀懂了,才能無意識中延伸背誦。誦讀是需要進行讀準、讀順、讀懂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做好誦讀的前期引導與訓練準備。
適當?shù)亩嗝襟w技術(shù)手段運用,可以加強小學生課堂誦讀想象情境,強化誦讀的詩情畫意。即使是針對《楓橋夜泊》一文,每名學生的理解含義或許各有不同,有的學生也許讀出憂愁,有的學生也許讀出凄涼,有的學生也許讀出寂靜。小學生對于這些愁緒或者似懂非懂、朦朦朧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愁緒是每人都會具有的心情,古往今來,愁緒的詩歌數(shù)不勝數(shù)。比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杜甫的露從今夜白、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王安石的明月何時照我還、蘇東坡的明月何時有等等。教師可依據(jù)多媒體技術(shù)手段將這些影像、圖片、聲音進行整合,來輔助課堂誦讀教學。教師自身的文化底蘊也可以促使教學內(nèi)容進一步延伸,使得學生誦讀中學會類似名詩名句,增強學生知識廣度與深度,使得整個教學課堂變得詩意盎然。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yīng)當加強情感引申手段的運用。 比如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田園詩情”一文,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使得荷蘭寧靜、優(yōu)美田園風光得以展現(xiàn),教師可引導小學生抓住重點句子,整體通讀課文感受田園風光的靜謐情境,并產(chǎn)生對自由安詳生活的向往。通過對教材課文的詮釋,教師可引導學生結(jié)合情懷,引申其他田園詩文誦讀。比如孟浩然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陸游的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維的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的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古詩描寫等等。詩詞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通過課堂誦讀學生了解這些詩詞的抒情與言志,使得小學生腦海加強對類似詩文的掌握,能夠把握詩文情懷并引為己用,增強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文化底蘊。
【結(jié) 語】
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誦讀需要建立在讀準、讀順、讀懂的前提下,并借助多媒體技術(shù)手段來輔助教學,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誦讀學會借詩抒情、以詩言志,從而使得學生知識素養(yǎng)增強。
【1】顧冬梅. 課堂精彩,因“讀”而來【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6(02)
【2】黃宏容. 試論小學語文“學導式”卓越課堂的構(gòu)建【J】. 新課程(小學),2015(12)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覺得課堂枯燥無味,缺少生機與活力,除了正常的讓學生讀讀寫寫背背,根本想不出更好的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覺得,借助課堂誦讀這個形式,能讓語文課堂充滿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