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羲皇故里”的甘肅天水,隴右之地,民風淳樸,文脈深厚。謝超便生長于此。其為人雅正持重,待人謙和。善訪友交游,尊師重教。
他求學路途,雖幾多坎坷周折,而其志俞堅。憑著他對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與不懈努力,棄學重考,由理轉文。從蘭州轉道并州,終如愿以償,學其所好。后求學京城,攻讀碩士。辛酸磨難,旁人知之了了。幾多甘苦全付友朋相聚爽朗一笑中。正是因他孜孜以求,遲眠早起,寒風暑雨,勤苦用功,于書理藝理,竭力探討,才能有今日之成績。
書學一道,由篆而楷,形體不同;自古及今,風格有異。謝超勇于實踐篆、隸、草、真、行各體,對歷代經(jīng)典精心臨習,對書史書論勤加研讀。因為只有如此,才能知曉書法義理會歸之旨,方能明了變通融貫之要。諸體之中行草為其著力處,其沉浸《集字圣教序》既久,又對《書譜》、黃庭堅、草書用功甚勤,然其精神亦如傅青主。其對篆書由小篆而上溯戰(zhàn)國文字,隸書以清人為徑追蹤秦漢簡牘,楷書則以唐人為基溯源六朝,近兩年草書則一改以往圓轉流利書風,方圓并施。在軍中雅集期間談笑間忽提筆作草,京華名家夜起觀其做草,曾贊曰:“兵法開筆陣,滿紙挾風雷”。其書作面目或有純?yōu)橐患乙惑w面目者,或有摻雜糅合不同書體書風者?;蛞罆秊橹細w,或據(jù)碑版為發(fā)揮。示人以清新典雅,亦不乏雄渾剛健。有深入傳統(tǒng)、潛心積淀, 亦有不拘束縛、思辨探索。書藝之外其亦喜好金石、丹青,文采頗佳。
謝超用更多的時間來潛沉書齋,讀帖臨碑,摩挲玩味,追尋古人。清代王士禛曾說:“古之人皆能書,獨其人之賢者傳遂遠?!彼运3G吖P于古法,師古而求新。謝超正當而立之年,書藝正是精進之時。其雖在書藝一道有所獲得,但他耐得住寂寞,不隨流俗。鍥而不舍,彌篤至之。古語云,一藝之成,良工心苦。用功既勤,得之定盛。藝術長河如大浪淘沙,真正的藝術容不得沉重的名利思想包袱。我堅信真金定能經(jīng)得起一番洗刷。學書有三境地,人生也有三境地。也許謝超的書藝還在“平正”之初,未到“險絕”之境,但是憑他“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的執(zhí)著,和“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自能“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p>
謝超遠赴湖湘,于有“軍中清華”美譽的國防科大承擔書法課的教學任務,傳道授業(yè)解惑。有一次,他在書信中談到教學經(jīng)歷,學生在習書時將“窗明幾凈”寫成“窗明幾凈”。他看到后調侃說,要給學生們補充一下軍事常識。“幾”字和部隊關系太密切了,中間“幺”部加右邊“戈”,左下角又是“人”字,幽靜的樹林里,有人扛著兵器若隱若現(xiàn),那不就是穿迷彩服的士兵么?從而引申為數(shù)量少?!按懊鲙變簟敝皫住闭f的是“案幾”,學生們聽后恍然大悟。就這樣,他們逐漸對文字學產(chǎn)生了極大興趣,從不辨筆墨到擇木而棲,從邯鄲學步到縱情揮寫,從羞于示人到慷慨談藝。
江河遙望三載春秋,莘莘學子散于五湖四海,或駐守邊陲,或投身國防科技,書戎結合,文武兼修,此中文藝骨干離別之時皆與其相擁而哭,感恩于師,因書法結緣,足見其師生之情真摯。
乙未秋月我們在并州相會,憶及四年同窗,謝超豪情陡增,無論專業(yè)還是生活,我從其身上受益很多。其書藝成就處皆因其與人之情真,不加掩飾。他始終認為書法課既要傳授書寫技法,又要弘揚傳統(tǒng)文化。楊叔子院士曾對他說:“將帥之地,人才培養(yǎng)亦同泡菜,工程科技如葉,人文藝術如水。其味如何,全在水耳”。身在行伍,心系戎機,以案上翰墨熔鑄軍魂,以手中教鞭化育英才,正是他此生不敢須臾忘懷的追求。雖僅為一書生,亦愿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服務軍隊建設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謝超的藝術成就,我們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