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杰(遼寧對外經(jīng)貿(mào)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52)
?
★文學藝術★
功能對等理論視域下影視作品名稱英漢翻譯研究
劉英杰(遼寧對外經(jīng)貿(mào)學院遼寧大連116052)
【摘要】世界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推動了人們休閑活動和娛樂方式的飛速變革,也使得越來越多的英語學習者和愛好者開始意識到影視作品這一直觀和恰當?shù)膶W習英語、了解國外文化的媒介。為了滿足目前人們迫切想通過影視作品了解世界的需求,就要大量地從國外引進英語類的影視作品,而這些影視作品名稱的英漢翻譯就成為重中之重。誠然,影視作品的名稱只不過是影視作品小小的一部分,但因為名稱是影視作品的靈魂和核心思想,它的英漢翻譯是至關重要的,它直接關乎到該作品能否被觀眾所喜歡和接受。本文以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為指導,就影視作品名稱英漢翻譯所運用的指導原則,探討行之有效的策略來解決翻譯中的問題,希望對今后的影視作品名稱翻譯中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關鍵詞】功能對等理論影視作品名稱英漢翻譯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研究英語影視作品名稱的漢語翻譯能有助于人們進一步理解影片的真正內(nèi)容和豐富的文化社會內(nèi)涵,充分認識漢語和英語在文化上存在的差別,有效地推動跨文化交際,增進相互理解和有效的溝通。對影視作品名稱英漢翻譯進行研究會極大地推動中西之間的文化交流,然而當前各個國家雖然都很重視影視作品翻譯的理論研究,但理論對影視作品的英漢翻譯的規(guī)范性指導相對欠缺。因此,本文結(jié)合了國內(nèi)外眾多研究,就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以及其對影視作品名稱英漢翻譯的規(guī)范性指導進行探討,如何更好地用該理論,在實際的翻譯中清晰明了地表現(xiàn)出英漢語言文化的不同之處,通過作品名稱更全面地體現(xiàn)影片真正的內(nèi)涵,引起人們對影視的興趣和英、漢語言的學習激情,進一步推動中外文化間的交流。[1]
最近十幾年,大批量的外國影視作品來到國內(nèi),深受廣大觀眾及英語愛好者的青睞,但在對影視作品名稱進行翻譯過程中,恰當?shù)睦碚撝笇П容^匱乏。
國外對影視作品的翻譯理論研究,可回溯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這一階段的翻譯學者們只是對影視作品的翻譯進行探索式地嘗試,理論不成系統(tǒng)。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國外的影視作品翻譯研究理論比較成系統(tǒng),理論比較成熟,達到了最輝煌的階段,涌現(xiàn)了很多知名的翻譯學家,Gambier[2]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國內(nèi)在翻譯領域的研究比西方國家起步晚,至于對影視作品名稱的英漢翻譯實踐進行的研究就更晚了,并且該領域有關的論文著作也不太多,尚未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可以用于指導影視作品名稱英漢翻譯的理論體系。從建國前后這一階段,因受到當時的經(jīng)濟社會等方方面面的影響,中國的影視作品翻譯研究甚少,研究的素材也非常匱乏。隨著中國影視行業(yè)的日漸發(fā)展和成熟壯大,影視作品的英漢翻譯才逐漸變得重要起來,相關的理論也開始提上日程。近二十年,隨著中國的市場向國外電影市場開放,外國影視作品蜂擁而至,而與之相配套的英漢翻譯工作以及作品名稱翻譯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因此,國內(nèi)涌現(xiàn)出了許多知名的研究學者對此進行研究。但總體來說,我國翻譯界對于影視作品翻譯的重視度不足,而對于影視作品名稱進行翻譯更是少之又少,有效的翻譯策略及行之有效的方法還要不斷地進行探討和研究。
功能對等的翻譯理論是從動態(tài)對等的理論演化而來的,而奈達繼而又給“動態(tài)對等”給出了如下的定義:所謂的動態(tài)對等亦即譯文的閱讀者對譯文的理解和反饋與原文的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和反應大體上一樣。之后他又對這一理論做了進一步優(yōu)化和詮釋,并把最初的“動態(tài)對等”變成了“功能對等”,結(jié)合了文章的內(nèi)容和形式的一致。所以奈達認為譯者不僅要做到譯文的信息和內(nèi)容與原文之間的對等,還盡量要做到譯文和原文之間的形式上對等[3]。
“功能對等理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意義、風格以及讀者反應,以意義和風格對等為基礎,強調(diào)譯文讀者對譯文的反應與原文讀者對原文的反應基本一致”[4]。所以,“判斷一個譯文的效果不僅要將譯文與原文所對應的詞匯意義、語法類別和修辭手段作對比,更重要的是考察讀者正確理解和欣賞譯文的程度”[5]
因此,譯者在翻譯影視作品名稱時,需要認真結(jié)合以漢語為母語的讀者的文化知識和常識、對作品名稱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盡量做到譯文要符合漢語的語言規(guī)范,從而能準確無誤地傳達原來名稱的含義,使譯文名稱和原影視作品名稱達到功能上的對等,讓譯文的觀眾和原文觀眾在反應和感受方面達到對等。
(一)翻譯的原則
功能對等理論者認為翻譯就是對原文最好的自然的對等,因而,他們提出的英漢翻譯時要做到的三原則:譯文忠于原文——這就意味著譯名就應該幫助目標觀眾準確無誤地理解原作品名稱所帶來的含義;譯文易于理解;譯文以巧妙的方式吸引觀眾。
其中,最根本和首要的即是要做到譯文必須要忠于原文和原作品,保持其“原汁原味”,才能讓觀眾體會到原作帶來的視覺和各種感官的美感和享受。當然,在以上三個標準之外,譯者還應該意識到以下幾點:
首先,在對原影視作品名稱含義做到忠實的時候,可能存在因目標語措辭表達的差異性和文化背景的差異,而改變了原影視作品名稱的形式和內(nèi)容。如此一來,譯者在影視作品名稱的英漢翻譯時,要把影視作品的內(nèi)容放在首位,使影視作品名稱的翻譯更貼近原作品和更符合其內(nèi)容的表達。同時,翻譯的影視作品名稱盡量在語言的選擇上和原作品的語言使用特點大體上保持一致。
其次,要充分考慮到譯文的語言使用習慣,盡量保證觀眾在感覺上的對等。有一點必須指出的是,如果在具體的英語影視作品名稱翻譯的實踐過程中,不得不有違于原著名稱而進行翻譯,否則影片原本所包含的喜劇效果就全然皆無,無法給觀眾提供應有的笑料。翻譯中之所以會有無法嚴格遵循翻譯原則的問題,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兩種語言習慣的不同,從而它們產(chǎn)生的含義也會有差異。那么,譯者就可以遵循翻譯中的另一個原則,那就是遵循譯文的語言習慣原則,并且強調(diào)觀眾的感受達到對等。
此外,譯文還要符合語體語境,盡量做到保持語言風格的一致。影視作品名稱所使用的語言非常簡單明白,易于觀眾理解,首先從名稱上就會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該影片名稱能夠膾炙人口,經(jīng)久不衰。
(二)影視作品名稱的英漢翻譯策略
1.目標語翻譯內(nèi)容要全面反映原作品內(nèi)容
通常,英語的影視作品名稱會用一些人名地名等作為作品的名稱,而漢語作品通常喜歡用作品的內(nèi)容作為名稱,基于這一習慣的不同,譯者在翻譯時就要充分結(jié)合漢語觀眾的觀看習慣,盡量做到翻譯時名稱里既涵蓋了作品的內(nèi)容,又充分暗示出作品的類型和風格。通常研究學者都把影視作品分為六大主要類型:動作片、愛情片、恐怖片、災難片、科幻片和諜戰(zhàn)片。如警匪片在翻譯時就要充分顯示出激動勇敢及英雄氣概的含義,像TheRock就翻譯成《勇闖奪命島》,GoldenEyes《黃金眼》,TheBatman《黑暗騎士》等等。而恐怖片在翻譯時更得顯示出驚悚的意味,如TheScream《奪命狂呼》,TheSilenceLamb《沉默的羔羊》等。愛情片則帶有浪漫“情”“愛”等字,如Shakespearein Love《莎翁情史》,TheGhost《人鬼情未了》,F(xiàn)oreverYoung《天荒情未老》等。但有時也用“魂斷”“遺夢”等字來暗示出作品故事,如WaterlooBridge《魂斷藍橋》,TheBridgeinThe MadisonCountry《廊橋遺夢》??苹闷鸵浞值匾鹑藗兊幕孟牒蛯ξ磥淼钠谂危袝r會用“傳說”“傳奇”等,如TheMistsofAvalon《阿瓦隆傳奇》,Underworld《黑夜傳說》,StarWars《星球大戰(zhàn)》等。所以影視作品名稱的翻譯就應該在包含了作品內(nèi)容及滿足了信息功能的同時,盡量簡潔明了,朗朗上口。
2.漢語翻譯要維持原作品的美感
翻譯不僅要傳達出原影視作品名稱所包含的信息,同時還要滿足漢語觀眾的期望值,做到既自然又帶給人以靈感和啟發(fā)。漢語譯文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它運用了大量的四字成語及習語等來體現(xiàn)原作品的美感,例如:TheHours《此時此刻》,Once uponaTimeinAmerica《美國往事》,Houseof SandandFog《塵霧家園》等,這樣的翻譯既傳達了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又滿足了漢語固有的美感??傊δ軐Φ壤碚撝笇碌挠耙曌髌访Q翻譯就要仔細研讀原作品的內(nèi)容和原作品名稱的構(gòu)成形式,盡量縮小原作品名稱和譯文名稱之間的差距。這樣的翻譯才能滿足原作品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以達到原作品名稱的效果。
翻譯原本就是從一種語言的形式轉(zhuǎn)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語言實踐過程。而在影視作品名稱的英漢翻譯過程里,就要有一個特定的翻譯理論來指導,同時遵循一定的翻譯原則,以使得漢語譯文簡明扼要,淺顯易懂,鮮明地揭示出影視作品的主題,也不失原作品名稱在結(jié)構(gòu)上和語言上給觀眾帶來的美感,還能朗朗上口。當然,影視作品名稱的翻譯領域在國內(nèi)起步比較晚,值得業(yè)內(nèi)人士和相關學者、翻譯家深入探索,不斷進行科學研究。奈達翻譯理論在翻譯實踐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作用。在目前的影視作品名稱的翻譯中,我們應該遵循這一原則,并采取相應的策略。
【責任編輯:何東】
參考文獻
[1]劉宓慶.論翻譯者的技能意識[J].中國翻譯.2003(5).
[2]Gambier,Yves(ed.)ScreenTranslation.SpecialIssueofTheTranslator[C].2003(9).
[3]張娟.從功能對等看散文中成語翻譯英的意象保留、丟失與改變[J].文教資料.2011(11).
[4]盧曉雯.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的詩歌翻譯[D].天津:天津大學.2011.
[5]鞏飛,楊聰聰.論“功能對等”理論對翻譯實踐的指導[J].語言應用研究.2013(6).
[6]何躍敏.當前西片譯名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翻譯.1997.
[7]胡菊花.辯證反思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5).
[8]李運興.影視翻譯的策略[J].中國翻譯.2001(7).
[9]王佐良.翻譯中的文化比較[J].翻譯通訊.2005(1).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8784(2016)02-41-3
收稿日期:2015-10-23
作者簡介:劉英杰(1974—),女,漢族,遼寧朝陽人,遼寧對外經(jīng)貿(mào)學院副教授,碩士學位,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和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