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山(四川警察學院四川瀘州646000)
?
腐敗是國民道德素質下滑的根本原因
宋海山
(四川警察學院四川瀘州646000)
內容摘要:腐敗的本質是立法者和執(zhí)法者為了謀求私利帶頭違規(guī)、違反法律的行為。它不僅是一種嚴重的誘發(fā)其它各種犯罪發(fā)生的根源性犯罪,而且動搖了整個社會誠信和道德的基礎,為公民不遵守法律和道德規(guī)范起到了極大的示范作用,是導致道德犬儒主義盛行和社會潰敗的罪魁禍首。嚴懲腐敗是重塑公民道德的根本出路。
關鍵詞:腐敗;帶頭違規(guī);道德
如果要說我國目前的國民道德素質嚴重下降,恐怕沒有幾個人會反對。據中新社2011年4月17日報道,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在同國務院參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座談時就曾說,近年來相繼發(fā)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彩色饅頭”等事件,這些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2011年10月13日下午,在廣東佛山,兩歲的小女孩悅悅相繼遭兩車碾軋。7分鐘內,18名路人從其身邊路過但都視而不見,漠然離去,直到一名拾荒阿姨陳賢妹看到并救起悅悅。小悅悅事件為溫總理的話提供了一個殘酷的注腳,并激起全國民眾對于公民道德素質滑坡的大討論。
對于國民道德的滑坡,人們提出的原因大多是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私欲膨脹,拜金主義盛行,唯利是圖云云。這些觀點當然有道理,但不是根本原因。國民道德滑坡的最根本原因是官員腐敗。
要理解腐敗如何導致公民道德素質的滑坡,需要先明白法律和道德之間的關系。事實上,道德的本意就是規(guī)則;道德與法律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二者的區(qū)別之一在于:道德具有更高的要求,它不僅要求人們遵守法律和社會公德,不去損害別人的利益,還要有幫助別人的善行;而法律則對不嚴重的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和人們是否行善不予干涉。法律和道德從混沌一體到截然分離為人們留下了更多的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空間,這是人類發(fā)展進步的結果,是法律從個人私德領域的主動退卻;那種試圖通過道德法制化提高公民道德水平的觀點是歷史的倒退,而且毫無作用。法律與道德之間的分離并沒有割裂二者之間的密切聯系:一方面,道德的內涵包括對法律的遵守,道德的最低要求是按照規(guī)則獲取自己應得的利益。另一方面,公民的道德水平也影響著一個社會法律遵守和執(zhí)行的狀況。當前面對各種環(huán)境污染、食品安全問題,人們不斷呼吁加大查處力度,但在公民道德素質滑坡嚴重,人們在內心不愿意遵守法律的情況下,其效果實在令人生疑。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但在二者的矛盾運動中,法律無疑處于主導地位,它引領著公民的道德價值取向和道德水平的提升。遵守法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不遵守法律又何談遵守公德?而善行本質上是對自己利益的讓渡,如果為了獲取私利連基本的法律都不遵守,又怎么奢望人們的善行?
法律規(guī)則一旦制定,就必須嚴格、公平、公正地予以執(zhí)行。很多情況下,即便在人們看來不合理的法律,只要真正貫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人們也會從內心信仰和遵守法律。然而,“腐敗的本質就是立法者和執(zhí)法者為了謀求私利帶頭違規(guī)、違反法律的行為。”[1]所謂買官賣官、權錢交易、以權謀私等等行為和現象不過是其外在表現。腐敗不僅是一種嚴重的犯罪行為,而且是一種根源性犯罪:很多犯罪都與官員的腐敗有關;腐敗為很多犯罪提供了機會和保護傘。更為重要的是,腐敗動搖了整個社會誠信和道德的基礎,為很多犯罪和違反道德的行為提供了借口和心理支撐。因此,腐敗也許不是主觀惡性最大的犯罪,卻是所有犯罪中社會危害性最大的犯罪,也是最嚴重的道德墮落。
腐敗對于社會道德體系的危害是全方位的、系統(tǒng)性的。本文嘗試從三個方面予以分析。
官員是國家和社會的管理者和引導者。他們代表國家和民眾的利益進行立法和執(zhí)法,理應成為遵守法律和道德的榜樣,但那些腐敗官員為了謀取個人私利,連自己制定的法律都不遵守。官員的“帶頭違規(guī)”具有強烈的示范效應,這種示范作用直接影響著人們對成功和人生價值的評判標準:個人只要能夠成功,就可以不擇手段,漠視道德;遵守規(guī)則者不過是無能和愚蠢者的無奈之舉。做官的目的就是為了謀取私利,什么政治理想、公平正義、道德操守等等都是扯淡。既然權力可以通過改變或變通規(guī)則獲取利益,人生的首要目標就是躋身官員階層,或想法設法攀附權貴,向權力靠近。在這種價值觀支配下,人們的道德榮譽感蕩然無存,只剩下權力的傲慢和財富的狂妄。道德榮譽感不是心靈在封閉狀態(tài)下的自我修煉,而是在廣大民眾的認同與贊賞中自然形成的。如果一個人遵守規(guī)則不被認為是一種美德,反而被認為是一種愚蠢,人們憑什么要遵守道德呢?明朝的劉基所著《賣柑者言》一文典型地反映了民眾這種效仿官員、道德墮落的心態(tài)。文中談到,當買柑者質疑賣柑者的柑橘“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時,那位賣柑者為自己辯解說,那些官吏“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廩粟而不知恥。……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
公開的規(guī)則形同虛設,那就自有潛規(guī)則存在。吳思先生率先提出的“潛規(guī)則”概念很快得到了大家的廣泛認同。自古以來,中國官場的潛規(guī)則花樣繁多,為官員謀取私利提供各種方便。官員尋求利益,富人提供利益,二者結成權貴階層,行賄受賄、權力尋租、利益輸送等等也就順理成章了。如今,這些潛規(guī)則早就成了公開無視法律的“明規(guī)則”,變得更加赤裸裸。受到官場潛規(guī)則的啟發(fā),各種各樣的“行業(yè)潛規(guī)則”也象瘟疫一樣蔓延開來。為了獲得高額利潤,某些人拋棄職業(yè)操守,屢屢干出讓民眾瞠目結舌的勾當:用皮鞋下腳料制作藥用膠囊,在白酒中摻入塑化劑,在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醫(yī)生是一個崇高的職業(yè),這個職業(yè)理應獲得病人的信任和尊重,但我們屢屢看到醫(yī)生被打、甚至被殺的事件。在譴責那些兇手的同時,我們是否想過,是什么原因讓患者如此痛恨救死扶傷的醫(yī)生?在某些醫(yī)生收受紅包、無效檢測、過度醫(yī)療卻又態(tài)度冷漠的背后,存在著什么樣的職業(yè)潛規(guī)則?
官員和有錢人通過潛規(guī)則獲得利益,普遍民眾就用犯罪和卑鄙的無賴手段予以響應:搶奪盜竊、制假販假、敲詐勒索……不一而足,甚至不失時機地向幫助自己的人下手。扶起摔倒的老人是再簡單不過的善行,然而,當前幾乎全國民眾都陷入“扶與不扶”的糾結之中:廣東汕頭高中生扶起騎車摔倒的老人,反而面對誣陷訛詐,報警后才獲清白;四川達州三童扶起跌跤老太,反被誣陷索賠,更是引發(fā)社會輿論嘩然;廣東河源的中年男人因主動上前攙扶并送去醫(yī)院被誣陷,竟然選擇了自殺來自證清白……。這種事頻繁發(fā)生,導致一些老人摔倒后大喊是自己摔倒的,也無人理睬;執(zhí)意要行善者則不得不在攙扶摔倒者之前先進行拍照取證。也許有人辯解說,這些老人被摔糊涂了,但即使真的認為自己是被別人撞倒,在被扶起之后,也應該有一份寬容吧?
腐敗盛行、民眾效仿。這讓包括腐敗官員在內的所有人都看到了社會誠信根基崩塌的風險。一個社會腐敗盛行,肯定是法律規(guī)則出了問題;重塑公民道德,就必須對官員的權力進行限制和監(jiān)督。但法律規(guī)則的修改和完善就要觸動權貴們的利益。兩難之下,反腐不是依靠法律的進一步完善與嚴格執(zhí)行,而是采用機會主義路線。國家級貧困縣甘肅省宕昌縣委原書記王先民的話典型地反應了這種機會主義:“反腐敗是隔墻扔磚頭,砸住誰,誰倒霉?!辈粌H反腐如此,其它法律的執(zhí)行也是如此:熱衷“嚴打”和“暗訪”,迷信“殺一儆百”,試圖用間歇性的恐嚇手段挽救法律廢弛、道德淪喪的窘境。
反腐與執(zhí)法的機會主義導致道德犬儒主義:人們對顯明規(guī)則的虛假性心知肚明,都在藐視道德和法律規(guī)則,玩世不恭、嘲弄社會。對腐敗官員來說,虛假的規(guī)則下面掩藏著巨大的利益,維護這種規(guī)則的虛假性是非常必要的。于是,我們看到,很多腐敗官員都假裝遵守規(guī)則,扮演道德自律的模范。無權無勢的普通民眾則只能是在一邊痛罵腐敗、譴責各種道德墮落現象、感嘆世風日下的同時,千方百計尋求通過潛規(guī)則獲得利益的機會。正如旅美學者徐賁所言:“現代犬儒主義是一種‘以不相信來獲得合理性’的社會文化形態(tài)……它把對現有秩序的不滿轉化為一種不拒絕的理解,一種不反抗的清醒和一種不認同的接受?!保?]一些腐敗官員被查處后,人們常常想起他們的反腐名言。比如,三任前仆后繼“落馬”的河南省交通廳長均有各自的“反腐名言”,且朗朗上口、涵義雋永。張昆桐:“讓廉政在全省高速公路上延伸”;石發(fā)亮:“一個‘廉’字值千金”;董永安:“常修從政之德,常思富民之策,常懷律己之心”。面對反面教材,人們想的不是深刻反省,引以為戒,而是愈加小心,想法設法讓自己不被抓住或曝光。對于被曝光的道德敗壞的官員,必須予以清除,以維護某種虛假的道德“純潔性”?,F在盛行“二奶反腐”或“小三反腐”。很多腐敗官員都在包二奶,但只要不被抓到,就是正人君子。一旦某個官員沒有很好的搞定二奶,紅顏震怒,奮不顧身地讓官員的不雅視頻在網上曝光,大家立刻群起而攻之,查處其腐敗問題,把他清掃出階級隊伍。難怪網友們要把艱巨的反腐斗爭寄托在弱弱的二奶們身上了。
從詞源來看,“腐敗”一詞本指食物的腐爛變質。同樣,腐敗將不可避免地帶來國家和社會整體性的衰落、倒退甚至解體。官員作為社會精英階層,理應有自己的政治理想,那就是凝聚民眾的共同價值與理想,為社會的發(fā)展、人民的福祉做出貢獻。但官員的腐敗反而讓他們成了社會無序和混亂的罪魁。官員腐敗直接影響著政府的誠信。官員腐敗與政府誠信雖然不是一回事,但腐敗的大量存在不得不讓民眾質疑政府對于腐敗的縱容或者無能為力。
顯明的規(guī)則只是讓普通民眾遵守的,官員自有獲取利益的潛規(guī)則。這讓民眾有一種強烈的被愚弄感。很多時候,即便是經過官方澄清的客觀事實,人們仍然不相信。對官員的失信繼而對政府的失信讓全社會沒有共同的價值信念,公民沒有社會責任意識,人與人之間喪失了最基本的信任,思想頹廢、人人自危、以鄰為壑。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先生用“社會潰敗”一詞來概括當前中國的這一現狀,確實恰如其分。在沒有共同信念的情況下,一方面,國家公民成了一個個謀取自身私利的孤立原子,社會一盤散沙;另一方面,官商勾結的權貴集團和黑社會組織應運而生。最近查處的劉漢黑社會組織更是實現了官、商、黑社會組織三者的完美結合。他們事實上構建了一個由權力和暴力支配的畸形市場秩序,壟斷各種社會資源、攫取高額利潤、侵吞國有資產,造成普通民眾與權貴階層的割裂和對立,仇官仇富情緒在民眾心中野蠻滋長。人民的共和國——正如美國著名歷史教授托馬斯·哈斯克爾(Thomas Haskell)所說——退化為“鐵哥們共和國”,何談國家進步與民族復興?最近,烏克蘭局勢動蕩,克里米亞脫烏入俄。烏克蘭駐華大使奧列格·焦明接受鳳凰財經記者專訪時說,腐敗是烏克蘭動亂的根本原因。這種整體性的社會潰敗在遭遇外敵入侵時,恐怕更會暴露無疑。當年,八國聯軍從廣渠門一帶的下水道攻進北京,中國百姓站在河邊看熱鬧,并且競相扶梯幫助八國聯軍攻入紫禁城。什么國家利益、領土完整,都與普通民眾沒有關系。那么與權貴們有關系嗎?當然也沒有。腐敗官員就是一群社會蛀蟲,他們肆意忌憚地侵蝕著社會這個有機體,留下一個千瘡百孔、風險積聚的爛攤子,然后毫不留戀的揚長而去。難道我們從當前大量的富豪移民,大量的裸官外逃還看不出這一點嗎?
有人認為,現在全世界都面臨價值觀缺失的問題,我國民眾的道德滑坡也是難免的。然而,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遠不是價值觀缺失那么簡單,而是道德的沒有底線、徹底崩潰的風險。即便我們沒有高尚的價值追求,但不能喪失起碼的作為一種高級動物對于生命同類的憐憫與同情。但我們看到,為了一點點可憐的利益,有些人就可以做出危害同類的行為。賣辣椒的為了顏色好看,用硫磺熏蒸;賣豆腐的為了讓豆腐看起來白嫩,不惜添加“吊白塊;甚至賣臭豆腐的小販嫌豆腐臭的不夠快,更是用糞便增加臭味……更不用說大規(guī)模地制造毒奶粉、地溝油了。
既然腐敗是公民道德滑坡的根本原因,如果不把反腐敗作為重塑公民道德的根本措施和先導策略,其它的方法只能是隔靴搔癢。比如,通過道德教育來提高公民道德水平的觀點不斷見諸報端。這種觀點不提也罷。道德是內在的意愿與外在行為的統(tǒng)一。我們從外部行為來判定人們的道德水平如何,但其表現的卻是一個人在內心對于規(guī)則的真誠信奉。如果我們在對公民進行教育的同時,卻任腐敗盛行、官員帶頭破壞規(guī)則,道德教育就喪失了其起碼應有的真誠,如何具有說服力?
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后會見中外記者時說的好:“腐敗是人民政府的天敵?!北娝苤瘮〉脑蛟谟跈嗔θ狈刂坪捅O(jiān)督,反對腐敗,重塑公民道德,就必須“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p>
[參考文獻]:
[1]宋海山.論犯罪社會原因的理論整合[J].前沿,2011,(12):85.
[2]徐賁.當今中國大眾社會的犬儒主義[EB/OL].世紀中國網,2004-10-15.
(責任編輯:賴方中)
中圖分類號:D91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5612(2016)01-0118-04
收稿日期:2013-09-23
作者簡介:宋海山,(1968-),男,河南許昌人,四川警察學院警察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犯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