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圣
教育活動不能成為“利”的奴隸
■鄧文圣
上周末,某地又如期進行了一輪鋼筆字考級。不過,與當初不同的是,參考人數(shù)明顯減少,一個班平均只有半數(shù)學生參加。
促進中國人寫好中國字的書法考級,為何有成為“昔日黃花”的窘?jīng)r?大概是“牟利”的本質被老師和家長們看穿了。看參考學生手中的“準考證”,正面除了影印的學生照片,連一個舉辦單位的公章都沒有,背面就是幾個考試要求,落款是“某某單位”。
同老師談論書法考級,老師們只是笑而不答。眼下的所謂書法等級考級,實際上是應和著家長的“面子工程”的“牟利”手法而已,學生只要交了幾十元的考級費,利用節(jié)假日參與有關單位借座學校自上而下的一次“考試”——實際上就是寫兩頁字,然后自己選認為較好的一頁交上,你就不再是之前的級別了,“初級”搖身一變成了“中級”,即使在同一級別內(nèi)也有層次躍升。這樣一年或兩年再來一次,你總在不斷“上臺階”,可事實呢?“人還是那個人,字還是那個字”。
與書法考級類似的“考級”,現(xiàn)在很多很多,鋼琴考級、二胡考級、棋類考級、跆拳道考級,不一而足。有些小孩童已經(jīng)是“鋼琴十級”,可連一支完整的曲子也彈不起來,更別談識譜,視聽等要求了。原因何在?是考級已經(jīng)偏離了“初心”,滑入了只為“利”的泥潭。
曾幾何時,各式各樣的讀書征文活動盛行校園,推動學生閱讀,讓學生了解祖國的歷史,名人名家,風景名勝,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墒牵嬲袊栏褚饬x的“讀后”檢查嗎?沒有。關心的是學生人手一冊書的推銷,買書就有參賽機會,因為書后面才配有編號試卷和參賽標志。而參賽呢?就是由學校集體組織答案填寫上報。
教育活動應該是公益性的,可在某些人和組織看來,這是一個“牟利”的捷徑。就說他們的讀書征文活動,一個學校幾百冊甚至上千冊書,一個縣,一個省鋪開下來,收益是個什么概念?而他們的成本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學校得一張“優(yōu)秀組織獎狀”,學生按千分之幾設獎,只有一張獲獎證書,獎品最多就是一本書。有的連證書都不舍得發(fā),就是發(fā)一個有某某組織單位蓋章的“紅頭文件”。
本來是好事的“教育活動”,一旦被有關直接組織部門或個人篡改“原始精神”,讓“獲利”為先,就必然會走樣,失去原有的積極意義,甚至讓好事背上黑鍋。不是嗎?前幾年“郭美美事件”就讓“紅十字會”陷入極度信任危機,雖然事件過去四五年,中國紅十字會及基層分會做了很多挽回名譽的補救措施,但在去年為天津爆炸募捐時,紅十字會仍收網(wǎng)友十幾萬個“滾”。
教育不能讓“利”抹黑,不能成為“利”的奴隸。7月底教育部之所以繼國家安監(jiān)總局等部門之后,宣布退出“全國中小學生交通安全教育活動辦公室”的活動,就是對他們打著國家相關部門的名義收取相關費用、從事牟利活動,違背了全國中小學生交通安全教育活動的公益性原則的直接反對,也是為我們各級基層教育部門做了一個表率。愿打著教育的旗號漁利的活動越來越少,也希望各級教育部門能嚴格審查有關活動的嚴肅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