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曉梅 邰玉韋
(江蘇省金壇市華羅庚實驗學校 213200)(江蘇省常州市北郊初級中學 213002)
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學課程是以提高學生生物學科素養(yǎng)為主要目的的學科課程。隨著課程多元化發(fā)展和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有效選擇并進行國家課程校本化設計和實施是目前許多教師必須面對的一項重要教學課題,學生的實際需要是初中生物國家課程校本化設計和實施的出發(fā)點,學生身邊的生活資源是課程資源開發(fā)和利用重要資源。本文借助校本課程“從經典文學走向生物學”,開展了5個系列實踐探究活動,滿足學生成長的實際需要,提升生物學科素養(yǎng)。
許多學生愛好經典的詩詞歌賦,如《詩經》《楚辭》等,這些詩詞歌賦中常提到許多植物名稱。歌詠者能夠將這些植物豐富的知識,加以采納應用于文學中,反映了他們對大自然的親近、對生活的熟悉和了解。教師可以通過查閱書籍,論證現今這些植物的名稱、分類、形態(tài)特征和用途等,然后以PPT形式分享給學生,激發(fā)學生比較和認識古今植物的興趣。
案例1:《國風》中的“關雎”文中記載“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边@里提到的“荇菜”,在上古時期是一種美食,一般用來煮湯,柔軟滑嫩。從生物學分類看,荇菜是龍膽科荇菜屬的一種淺水性植物,可生于泥中,漂浮水面。它的莖細長而柔軟,節(jié)上生根;葉片如同睡蓮,小巧別致;花黃色,數量多,挺出水面開放,花期長。現在多用于庭院中點綴水景,也成為特色養(yǎng)殖螃蟹的絕佳生境。
案例2:《國風》中的“葛覃”,對“葛”的描寫是“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绤……”這里不僅描述了葛這種豆科藤本植物的外貌與生長習性,還指出了它的用途:絺是細葛布,绤是粗葛布,它們一般在上古時代用作夏衣。雖然,自棉花傳入中國,近、現代人們不再用葛來制作衣物,但葛根粉的保健價值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如茅山地區(qū)的葛根粉已成為常州茅山特產之一。
案例3:《國風》中的“卷耳”文中言“采采卷耳,不盈頃筐?!本矶鞘窨凭矶鷮俚牟荼局参铮昝苌崦?,莖簇生、直立,高30cm,頂部的嫩莖葉可供食用。現常州金壇人常稱它為“絲棉草”,可用其燙煮過的綠色汁液和糯米粉一起做成綠團子食物,卷耳全草可供藥用,治乳癰、小兒風究、咳嗽,并有降壓作用等。
鼓勵學生多閱讀經典文學的同時,鼓勵學生多思考和多提問?!都t樓夢》中,作者用各種比擬、象征、聯想、寓意等手法,描寫許多花草樹木。因此,教師可以結合閱讀任務,幫助學生一起解讀《紅樓夢》中提到的多種植物,領悟經典文學中蘊藏的深層文化和自然韻味。如學生問:“絳珠草還淚”中的“絳珠草”是什么植物?《紅樓夢》中涉及多少種菊科植物?怡紅院中那株死了半邊的海棠指的是什么海棠?生活中常說的海棠有西府海棠、垂絲海棠、貼梗海棠、草本海棠等,而書中提及的海棠并沒有清楚區(qū)分。當學生發(fā)現書中提及的許多草,在生活中也常??梢砸姷?,如車前草、益母草、麥冬等,而且這些植物又都是非常好的中草藥。于是學生追問:為什么現代人很少提及并使用這些草藥而是更多選擇西藥?當學生發(fā)現書中提及許多植物,生活中幾乎都將其當成野草,如蓼、藜、蓑草等,其實都是非常美的植物。學生追問:為什么我們不開發(fā)當地本土物種用于園林綠化,而非要購買外地物種甚至外國的植物品種呢?這表明學生已經開始深入思考,開始關注人類對植物的合理開發(fā)與利用。
可以利用學校的“開心農場”或“實踐基地”等,選擇并種植經典文學中的部分植物,開展課內和課外校本課程的有機結合?!冻o》產生的背景地區(qū)是現今湖北省西部,后來往東方及北方發(fā)展,到達今日長江、淮河流域一帶,與江蘇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很相似,里面提及的植物大多能在本地生長良好。學生對《楚辭》中記錄的香草香木很感興趣,進一步了解發(fā)現書中提到香草約有22種,包括江離、白芷、澤蘭、惠、茹、留夷(芍藥)、揭車、杜衡、菊、杜若、胡(大蒜)、繩、蓀、蘋(田字草)、襄荷、石蘭(石斛)、枲、三秀、藳本、芭、射干及捻支等。香木約十二種,包括辛夷(木蘭)、椒、桂(肉桂)、薜荔、食茱萸、橘、柚、桂花、楨(女貞)、甘棠、竹及柏等。因此,可以選擇幾種學生喜歡的植物進行種植,如留夷(芍藥)、菊、木蘭、胡(大蒜)、蘋(田字草)、石蘭(石斛)、辛夷(木蘭)、橘、桂花等。在種植過程中,學生通過探究和觀察 “種子萌發(fā)、幼苗的生長、開花和結果”
等過程,不僅了解了這些植物的生長發(fā)育狀況,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與綜合實踐的能力等。另外,在《楚辭》中,以種植的香草香木象征人格高潔,啟迪學生以美好的情操和審美情懷來陶冶自己。
從“經典”回歸生活,學生逐漸發(fā)現在校園中就“住”著許多“經典”中提到的植物。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為學校的這些“經典”花草設計“代言名片”(圖略)并進行懸掛,讓學校師生在閑暇時,了解這些草木的名稱、分類、用途,以及它們內在的文化價值,在獲得生物學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在實際學習中,學生還會發(fā)現許多文學作品中提到的草木名稱,無法與現實中身邊的植物一一對應起來。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次小型的春游實踐活動,認識山坡上、道路口、小河邊、田埂上等的花草名稱,尤其是經典文學中提到的草木。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說經典植物、談經典文化,其意義深遠。以植物滲透人文,以文化培育和諧!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歷經兩年,師生共認識草木名稱約100多種。為了讓身邊更多的人去認識這些經典文學中的植物,師生分共合作,聚沙成塔,于2015年正式出版了經典文學植物“圖譜”,其研究成果迅速在校園內傳遞、分享和擴大。
總之,讓經典中的植物走到每位學生的身邊來,讓經典中的植物重新得到春雨的滋潤和春光的沐浴,需要教師奉獻更多的智慧。通過開展多種實踐活動,和學生一起探究,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情感價值觀、社會參與意識和審美價值觀等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幫助學生留下享用一生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