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建萍
進入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關注的重點已經從中年級的句段向篇章過渡。而習作教學,教師也應該進一步拓展視野,將學生關注的視角逐步向文本結構與篇章的構思引入。但這并不意味著習作就完全停留于高處不勝寒的整體輪廓,而將深入文本表達細節(jié)的遣詞造句、具體描寫拋之腦后。因此,高年級教師就要處理好細節(jié)表達與整體構思之間的關系,從而讓習作既有內容具體的飽和度,又有結構緊湊的張力感。因此本文提出:要深入細節(jié),指導觀察;由此及彼,指導整合;由段到篇,指導構思,從而提升學生的習作效益。
一、深入細節(jié),指導觀察
觀察能力是生命個體生存于社會的重要能力,更是推動學生習作水平的原動力。因此,在習作教學中,教師要借助各種契機,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觀察能力。只有深入觀察,學生的表達才能真正走向精致與細膩。
有一篇以“秋天的樹葉”為題材的習作,更是需要學生觀察的全程投入。因此,教師在課前布置學生收集具有個性的樹葉。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初步觀察體驗的基礎上,集眾人智慧,交流認為值得觀察的方面。學生在初步體驗之后,提出了顏色、外形、手感等方面的問題。顯然,這種觀察僅僅止步于對觀察事物整體性的輪廓感知,并沒有真正深入其中。因此,教師再度引導學生細致觀察,從而在顏色中感受葉子的漸變以及正反面的不同色彩,更將外形細分至葉柄、葉片、葉莖等內容……當這些觀察的項目逐一羅列在黑板上時,不少學生不由自主地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原來一片小小的樹葉居然可以看到這么多東西!
正是教師引領學生的細致觀察,才進一步豐富了學生對于觀察的認知,夯實了學生對樹葉的感知渠道,為之后習作的實踐奠定了基礎。
二、由此及彼,指導整合
觀察是基礎,表達才是真正的目的。面對教師板書的眾多觀察細節(jié),教師給予了學生自由而充分的時間進行觀察,但之后學生結合觀察所得進行的言語表達卻常常難以令人滿意。學生在寫作中要么追求完整,什么都要涉及;要么就是生硬無比,如同機械地回答問題。著名特級教師管建剛曾經指出:中高年級學生的習作指導,并不在于幫助他們形成過多的表達素材,而在于給予他們合理整合、科學羅列這些素材的方法。
鑒于此,教師轉而采用“先口頭,再動筆”的方式引領學生對語言內容進行整體性加工。在此過程中,教師在學生準備說話之前,必須明確兩點要求:1.不僅要描述自己觀察所得,還要將觀察的內容融入自己的感受與想象;2.結合自身觀察的葉子特點,有序地刪減一些內容,做到合理取舍。在給予學生充分時間組織語言后,教師可以邀請一位同學走上講臺進行口頭復述。而其他學生做一名有思考的聽眾,既要能夠發(fā)現(xiàn)該同學發(fā)言的優(yōu)秀之處,同時也要能給予其適當?shù)慕ㄗh。于是,一場由此及彼的生生互動對話逐步形成,聽眾在聽到精彩之處時掌聲不絕于耳,并提出了很多建議。
正是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才逐步全面鮮明地意識到教師給予的資源應該怎樣運用,這對于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更是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三、由段到篇,指導構思
如果說以上的指導環(huán)節(jié),是基于學生觀察意識下的細節(jié)指導,那么這對于進入高年級的學生而言并不完善。如果教學止步于此,學生充其量也只能寫出一段精彩的片段,而對于學生內在整體的構思并不會形成有效的促進。因此,在深入指導學生描寫細節(jié)之后,教師便引領學生從習作的整體構思入手,指導學生進行謀篇布局的學習。
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形成了總分總的習作框架;其次,要求學生思考:如果習作中描寫兩到三片樹葉,如何避免內容上的重復?學生在深入思考之后,形成了這樣的體悟認知:在樹葉的描寫上要有所側重,主次鮮明;選擇葉子的類型要具有典型性和獨特價值。只有這樣,學生描寫樹葉才不至于陷入機械與重復的尷尬境地。最后,教師為學生出示了開頭結尾的示范片段,引導學生在深入研讀的基礎上總結出言語特色。教師出示的語段都具有相當?shù)奈牟?,這與課文聚焦于自然描寫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這種資源的運用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較好的開頭描寫,更重要的是學生明確了言語表達的重要性,有助于學生早日養(yǎng)成自己的語言風格。
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還要求學生在正式動筆之前,先將對自己習作內容的整體框架羅列出來,不僅僅要展現(xiàn)其基本的構思,更要對分寫內容的描寫價值點作好充分的預設,促使學生養(yǎng)成寫前構思的習慣意識。
總而言之,學生進入高年級之后,習作教學的價值點和訓練核心都將發(fā)生巨大的轉變,教師切不可引領學生僅僅還在逼仄的空間中摸爬滾打,而要構建學生對習作整體視角的構思,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篇章意識,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習作素養(yǎng)?!簦ㄗ髡邌挝唬航K省南通市八一小學)
□實習編輯: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