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睿
摘 要:本文以2015年1月25日《紐約時報》社評為切入點,分析了外媒對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以及西方對中國議題話語權的主導,并提出基于文化交流、形象呈現(xiàn)、媒介事件三個角度的公關政策,以期為國家形象的建構做出有益的嘗試。
關鍵詞:外媒報道;國家形象;國家公關
1 案例呈現(xiàn)
2015年1月21日,外交部確認155名中國公民因非法伐木在緬甸境內(nèi)被抓扣。之后,《紐約時報》發(fā)表社評,稱中國正在對緬甸寶貴的自然資源進行大規(guī)模的掠奪。該篇社評運用了諸如“wholesale looting(大規(guī)模的掠奪)”、“outright theft(公然盜竊)”、“crony capitalism(權貴資本主義)”等貶義詞露骨地闡明其立場,并以“緬甸人民”的名義呼吁國際社會的關注。
此文一出,即刻引發(fā)了國內(nèi)外的激辯,《緬甸新光報》、《AsiaOne》等多家媒體對其進行轉載,微博上,眾網(wǎng)友也圍繞這個話題展開熱議。
隨后,外交部、國內(nèi)媒體也紛紛發(fā)聲。新華網(wǎng)以“Commentary: NYTs Myanmar editorial a textbook example of China-demonizing bias(評論:《紐約時報》的緬甸社評——一個妖魔化中國的范例)”為題,指斥《紐約時報》 “blatantly breaches such basic journalist principles as fairness and balance(公然地違反記者的基本守則——公平)”[1]?!董h(huán)球時報》也發(fā)表評論指出,“它把中國描述成惡棍,而緬甸又傻又愚昧,被中國玩弄于鼓掌之間。美國精英則是看穿中國把戲并且為那些愚弱民族主持公道的爭議力量。”[2]
2 案例分析
作為一份在全世界發(fā)行,有著相當影響力的報紙,《紐約時報》擁有很強的權威性,以其為代表的西方媒體,長期佩戴著一副度數(shù)頗深的有色眼鏡。
(一)外媒對中國形象的塑造
改革開放后,中國以有別于西方國家的模式大放異彩,不僅沒有推崇西方的普世價值,更沒有將新聞自由和人權價值觀照搬到現(xiàn)代化的建設中,而是逐步建立了獨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這對于深具優(yōu)越感的西方來說,是一個強烈的沖擊。因此,西方國家利用話語優(yōu)勢,將中國塑造成為一個野心勃勃的國家,并聲稱中國的發(fā)展僅僅是因為在走向資本主義過程中,進行了一系列效仿措施,而這種發(fā)展最終會威脅到其他國家。
(二)西方對中國議題話語權的主導
由于第三世界國家大多是殖民地,不論語言、文化、價值觀都深受西方影響。當?shù)孛癖姭@取信息的第一渠道是本土媒體、第二渠道是西方媒體。然而,盡管本土媒體在公眾獲取中國相關信息中占主流,但實際上,因為自身采集能力有限,它多是轉載西方報道,只對發(fā)達國家傳播的信息作二次傳播。因此,很多來自第三世界的民眾始終無法從根本上認識中國,中國國家形象在這種議程設置下被扭曲。
3 案例啟示
國家形象作為一種無形資產(chǎn),能為國家?guī)碚?、?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利益,借由公關策略,提升國家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文化交流,加深國際友誼
文化交流是有別于媒體報道的“蹊徑”,不僅能夠破斥意識形態(tài)的束縛,避免中國和西方國家在政治、經(jīng)濟上的各種矛盾,還能更有效地改變外國友人對中國刻板的印象。當今世界是多元的,一個國家良好形象的塑造,離不開文化的交融,只有建構了強而有力的文化認同,鞏固了雙方的友誼,才能建構一流的國家形象。
(二)形象呈現(xiàn),傳播真實圖景
2011年,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在美國主流媒體上播放,前者展示了中國人的當代形象,后者聚焦了中國社會的現(xiàn)實面貌。以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為代表的傳播載體“在短短一分鐘內(nèi)構造一個具有‘真實感的中國,且這種‘真實感的認同對象是西方觀眾,諸如‘中國是誰這類有關身份特征的本體論式的問題在最大程度上被消解了?!盵3]通過這種形式,從微觀發(fā)展看宏觀發(fā)展,能夠向世界傳播真實的中國圖景。
(三)媒介事件,贏取國際關注
西方學者戴楊和卡茨1992年給“媒介事件”下了定義:“媒介事件,指的是關于那些令國人乃至世人屏息駐足的電視直播的歷史事件,尤其是具有儀式性的電視直播事件,并且主要是國家級層次的事件,”[4]在全媒體的生態(tài)中,以媒介事件為契機,贏得國際關注,是對外輸出國家形象的良機。
2008年,中國憑借奧運會成功地傳播了國家形象。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當時以《奧運會當告別中國百悲情》為題,評論“中國人正在超越百年民族悲情,開始具有一個正常大國國民的心態(tài)。而這種心態(tài)對中國的真正崛起,在國際舞臺上擔負大國責任具有深刻的意義?!盵5]北京奧運會向世界展示了一個開放的民族、一個包容的大國形象,向世界打開窗口,讓中國在國際舞臺中贏得關注。
參考文獻
[1]新華網(wǎng). Commentary: NYT's Myanmar editorial a textbook example of China-demonizing bias [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indepth/2015-01/28/c_133953704.htm, 2015-01-28
[2]環(huán)球時報. 社評:《紐約時報》發(fā)惡毒社評離間中緬[EB/OL].
http://opinion.huanqiu.com/editorial/2015-01/5513765.html, 2015-01-27
[3] 湯天甜. 論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的文化公關與價值輸出[J]. 南京社會科學, 2011, (03): 113-117
[4]尼爾·戴楊, 伊萊休·卡茨. 媒介事件:歷史的現(xiàn)場直播[M]. 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0.
[5]聯(lián)合早報網(wǎng). 奧運會當告別中國百年悲情[EB/OL].
http://www.zaobao.com/forum/expert/zheng-yong-nian/story20080819-55435, 200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