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佛經(jīng)語言研究與佛經(jīng)的語言學考辨——讀《東漢疑偽佛經(jīng)的語言學考辨研究》

        2016-04-07 08:00:42顧滿林
        合肥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1期
        關鍵詞:考辨文獻學佛經(jīng)

        顧滿林

        (四川大學 中國俗文化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4)

        ?

        佛經(jīng)語言研究與佛經(jīng)的語言學考辨
        ——讀《東漢疑偽佛經(jīng)的語言學考辨研究》

        顧滿林

        (四川大學 中國俗文化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4)

        [摘要]今存早期漢譯佛經(jīng)中有一部分的翻譯時代和譯者已難確考,方一新、高列過合著《東漢疑偽佛經(jīng)的語言學考辨研究》結合文獻學證據(jù)和語言學證據(jù),通過嚴密的考辨確證了一大批疑偽佛經(jīng)的真實翻譯年代。由于佛經(jīng)文獻的產(chǎn)生途徑和流傳過程涉及諸多復雜情況,疑偽佛經(jīng)考辨工作仍需進一步深入開展。

        [關鍵詞]佛經(jīng);東漢;語言學;文獻學;考辨

        漢文佛典是漢語史研究的重要語料,尤其在中古近代漢語研究領域,更是必不可少。漢文佛典數(shù)量龐大,包含歷代漢譯佛經(jīng)和歷代中土佛教撰述。由于年代久遠,很多早期譯經(jīng)的翻譯時代和譯者已難確考,傳抄翻刻過程中出現(xiàn)文字訛誤和用語改動也不少見。要真正發(fā)揮佛經(jīng)譯文的語料價值,就應盡可能確考譯經(jīng)時代和譯者,運用??笔侄巫畲笙薅然謴推湓病T谶@方面,國內外學術界已有不少人關注,也取得了可觀的成績。如日本佛教學者小野玄妙、常盤大定、宇井伯壽、牧田諦亮、香山孝雄、出本充代等對疑偽經(jīng)作了不少翔實的考證研究;荷蘭著名漢學家許理和(Erich Zürcher)和美國學者那體慧(Jan Nattier)各自比較全面地辨析了早期漢譯佛經(jīng)的真?zhèn)?,并分別提供了考訂后的譯經(jīng)篇目。

        近年出版的方一新、高列過合著《東漢疑偽佛經(jīng)的語言學考辨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下文簡稱《考辨研究》)是該領域迄今最有份量的研究成果,全書近50萬字,分上、中、下三編共十章,還有四種附錄。書中鄭重揭示疑偽佛經(jīng)考辨這一重大課題的歷史淵源和現(xiàn)實急迫性,以科學的思路闡明疑偽佛經(jīng)考辨語言項目的提取原則,以扎實的材料論述東漢疑偽佛經(jīng)的詞匯特點和語法特點,通過嚴密的考辨確證了一大批疑偽佛經(jīng)的真實翻譯年代,以富有成效的研究實踐樹立疑偽佛經(jīng)考辨的典范模式。

        《考辨研究》得出考辨結論離不開文獻學和語言學兩方面的證據(jù)。具體到每一部疑偽佛經(jīng)的考辨,各項語言考察往往同文獻著錄互相結合。

        以書中對《分別功德論》的考辨為例?!斗謩e功德論》在歷代經(jīng)錄中的著錄并不一致,僧佑《出三藏記集》卷四《新集續(xù)撰失譯雜經(jīng)錄第一》著錄有“《分別功德經(jīng)》五卷”,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卷四(譯經(jīng)后漢)載“《分別功德經(jīng)》五卷”,又卷十四(小乘錄入藏目)載“《分別功德論》三卷”;這兩種經(jīng)錄都提到五卷本《分別功德經(jīng)》但對譯出年代的記錄互有出入,費長房又多出一種《分別功德論》。后來的眾多經(jīng)錄,對此各說不一;有的像《出三藏記集》一樣只收錄《分別功德經(jīng)》,如唐靜邁《古今譯經(jīng)圖記》;有的只收錄《分別功德論》,如隋法經(jīng)等《眾經(jīng)目錄》、隋彥宗《眾經(jīng)目錄》、唐靜泰《眾經(jīng)目錄》、道宣《大唐內典錄》;有的象《歷代三寶記》一樣二者均收錄,如唐明佺等《大周刊定眾經(jīng)目錄》;還有的認為二者實為同一部譯經(jīng),如唐智升《開元釋教錄》、《開元釋教錄略出》、唐圓照《貞元新定釋教目錄》。關于《分別功德經(jīng)》、《分別功德論》的譯者和年代,或歸為譯者及時代失譯,或歸為東漢失譯經(jīng),此外《分別功德論》譯者和年代還有其他不同說法?!犊急嫜芯俊逢U明:“南朝梁之前,或者最晚公元535年前,確實有《分別功德經(jīng)》(《分別功德論》)這部佛經(jīng),但譯者及時代均不可考。迨至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卻言之鑿鑿,認為其乃東漢譯經(jīng),只是譯者不明。其后諸多經(jīng)錄或因襲舊說,或多猜測之辭,令人生疑?!f說將該經(jīng)歸入東漢失譯經(jīng),缺乏證據(jù),不足為信?!?341頁)。針對這種情況,《考辨研究》分別從譯名、普通詞語和習語、語法三個方面考辨《分別功德論》的時代。

        一是《分別功德論》出現(xiàn)的譯名?!犊急嫜芯俊房疾炝恕鞍⒛锹伞薄鞍⒕毴簟薄澳蠠o”“釋翅”“阇維”“檀越”“偷婆”“鴦掘魔”“優(yōu)多羅”“憂陀延”等10個音譯詞,如佛教常用稱謂詞“檀越”可靠的譯經(jīng)用例始見于西晉法炬共法立譯《法句譬喻經(jīng)》,佛教建筑“塔”的雙音節(jié)形式“偷婆”一詞首見于東晉十六國竺佛念譯《出曜經(jīng)》?!犊急嫜芯俊酚挚疾炝恕暗戎恰薄拌筇?四梵堂”“揵搥/犍搥”“良佑福田/良福田”“律藏/戒律藏”“滿愿子”“沙門果”“師子渚/師子諸”“仁尊”“無上意”“無為大道”“五百羅漢”“五瑞應”“小乘”“小節(jié)”“增一阿含/增一阿鋡”等16個意譯詞,如佛教人名“滿愿子”和佛教基本術語“小乘”可靠的用例始見于西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jīng)》等。

        二是《分別功德論》出現(xiàn)的普通詞語和習語?!犊急嫜芯俊房疾炝恕俺椤薄按挚伞薄暗胤省薄暗湔啤薄岸驾^”“連珠”“駱駝”“謾說”“雙生兒”“算術”“禿頂”“推先”“嫌恨”“義理”“印可”“自刎”等16個普通詞語,如“地肥”(土地出產(chǎn)之物產(chǎn)、美味佳肴)和“禿頭”可靠的用例見于東晉以來譯經(jīng)?!犊急嫜芯俊酚挚疾炝恕胺钦娣怯小薄翱谌绾ぁ薄笆馔就瑲w”“體中何如”“無處不有”“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等6條佛教習語,如“無處不有”和“口如含丹”都始見于東晉。

        三是《分別功德論》出現(xiàn)的語法現(xiàn)象?!犊急嫜芯俊房疾炝恕斗謩e功德論》被動句的三種形式“為……所”“見”字式和“被”字式,指出東漢譯經(jīng)未見“被”字式被動句,從被動句的角度看,《分別功德論》應該不是東漢譯經(jīng)?!犊急嫜芯俊酚挚疾炝恕昂握摺薄昂嗡啤薄邦H(有)……不”和疑問語氣助詞“那”,指出“何似”始見于西晉法炬共法立譯《法句譬喻經(jīng)》,句尾疑問語氣助詞“那”是魏晉以來佛典的習慣用法。

        《考辨研究》最后得出結論:“南朝梁僧佑《出三藏記集》……唐智升《開元釋教錄》……他們都認為《分別功德論》不早于東晉,這與本章從文獻、詞匯、語法三個方面考辨的結論是相同的?!?400頁)這一結論不僅僅是對漢語史語料學的重大供獻,還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大乘佛教思想史的演進歷程,因為《分別功德論》內容總體上屬小乘佛教,同時經(jīng)中又論及大乘佛教中菩薩修行實踐的“六度”和大乘菩薩的修行階位“十住”,又同時認可大乘戒與小乘戒,在思想上與般若經(jīng)頗為類似。

        《考辨研究》針對考辨對象的具體情況,給出恰當?shù)目急娼Y論。

        1.明確指出真正的譯者。確定了譯者,同時也就確定了翻譯時代。例如,書中梳理有關《慕魄經(jīng)》翻譯時代和譯者認定的文獻信息,指出在南朝梁時《慕魄經(jīng)》只有一種、為竺法護所譯,最晚到隋朝出現(xiàn)了兩種《慕魄經(jīng)》(或《墓魄經(jīng)》)、一種為竺法護所譯另一種譯者不詳,到費長房《歷代三寶記》中兩種《墓魄經(jīng)》分別歸屬于竺法護和安世高,唐智升《開元釋教錄》則將長一些的《慕魄經(jīng)》系于安世高、短一些的《墓魄經(jīng)》系于竺法護。對此,《考辨研究》的推斷是“現(xiàn)在題名為安世高所譯實際為竺法護所譯的《太子慕魄經(jīng)》”(151頁),而現(xiàn)在題名為竺法護所譯的《太子墓魄經(jīng)》“很可能是南朝梁以后的一部失譯經(jīng)” (151頁)。在此基礎上,書中進一步通過經(jīng)文出現(xiàn)的詞匯、固定短語、語法來證明,題名安世高譯的《慕魄經(jīng)》“并非安世高所譯,而是竺法護所譯?!?166頁)

        2.明確指出翻譯時代。例如,《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兇經(jīng)》著錄在《出三藏記集》卷四“新集續(xù)撰失譯雜經(jīng)錄”,隋代法經(jīng)《眾經(jīng)目錄》卷三和唐代靜泰《眾經(jīng)目錄》卷二均著錄為西秦法堅譯,而唐道宣《大唐內典錄》和智升《開元釋教錄》卻著錄為東漢安世高譯,大藏經(jīng)沿用其說?!犊急嫜芯俊窂姆鸾堂~、一般詞語、俗語及句式等三個方面論證,《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兇經(jīng)》的翻譯年代“不早于公元385年,不晚于公元518年,可能是五世紀中葉前后的譯經(jīng)?!?119頁)又如,《興起行經(jīng)》本為失譯經(jīng),隋費長房《歷代三寶紀》開始認定為東漢康孟詳譯經(jīng),《考辨研究》從佛教詞語、一般詞語、習語以及詞法、句法幾個方面進行考辨,認定《興起行經(jīng)》“不是東漢譯經(jīng),其翻譯年代可能晚至東晉,但肯定在南朝梁《出三藏記集》的編撰年代之前?!?282頁)

        文獻學考察和語言學考察相結合,外在證據(jù)和內在證據(jù)兼顧,這是《考辨研究》的一大優(yōu)點,值得堅持和推廣。

        文獻作者或作年的考證,傳統(tǒng)的方法一般局限于文獻學內部進行?!犊急嫜芯俊吩谖墨I學研究之外,引入語言學研究的方法,具體到每一部疑偽佛經(jīng)的考辨,都始終注重語言考察同文獻著錄的互相結合。

        《考辨研究》的主要工作就是語言鑒別,書中語言鑒別標準明確,鑒別項目多樣化。

        語言考察項目有三個方面:一是詞匯標準,包括譯名、普通詞語、常用詞、俗語及固定形式;二是語法標準,包括句法和詞法,句法涉及判斷句、被動式、疑問句、固定句式,詞法涉及動詞、副詞、代詞、句尾語氣助詞、構詞法;三是行文風格,包括開頭語、結束語、句子格式、特定場合的套語。

        各語言項目均有明確的提取原則。詞匯方面,普通鑒別詞的提取原則有四,一是“常用性:量的原則”,二是“規(guī)律性:可以類推的原則”,三是“聯(lián)系性:詞匯的系統(tǒng)策略”,四是“時代性:更替的原則”。外來詞的選取原則一是“歷時原則——譯名的演變”,具體指首見例和異譯例,二是“共時原則——譯名的個人差異”。語法標準,有“時代性原則”,“典型性原則”,“量的原則”。以此為指導,考辨每部疑偽佛經(jīng)時,結合不同經(jīng)文的用語實際情況,通過與譯者確鑿及譯出時代肯定的譯經(jīng)用語相比照,揭示其特殊用語,并以之為據(jù)推斷其翻譯年代和譯者。

        意譯佛教詞語,如誤題安世高譯《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兇經(jīng)》有“天堂”,作者指出:“可靠的東漢譯經(jīng)中沒有‘天堂’的用例?!?108頁)又如誤題康孟詳譯《興起行經(jīng)》有“宿緣”,而“‘宿緣’最早見于西晉譯經(jīng),說明是此后產(chǎn)生的概念?!?243頁)

        普通詞語,如誤題支讖《雜譬喻經(jīng)》有“嫌恨”,但該詞“三國以降譯經(jīng)始見”且“嫌恨”中土文獻的較早用例見于《齊民要術》(212頁),又如失譯附后漢錄《分別功德論》有“地肥”,作者指出:“‘地肥’一詞,可靠的用例見于東晉以來譯經(jīng)?!?382頁)

        被動句,如誤題康孟詳譯《興起行經(jīng)》的四種被動句式,通過與《中本起經(jīng)》比較,“從‘被V’式被動句的使用,可以看到這兩部經(jīng)被動句面貌差異明顯,說明《興起行經(jīng)》不是東漢譯經(jīng)。”(279頁)又如誤題安世高譯《大方便佛報恩經(jīng)》的被動句“凡38例,共有八種形式”(326頁),其主要句式與真正的東漢譯經(jīng)有所不同。

        疑問句:如誤題安世高譯《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jīng)》“有原因疑問句37例,其中使用‘所以者何’14例,‘何所’9例,‘何以故’5例,‘何故’3例,‘何’、‘何因’、‘云何’,‘何緣’,‘所以’、‘所以故’各1例?!弊髡咄ㄟ^列表對比,指出“該經(jīng)原因疑問詞語的使用面貌與安世高譯經(jīng)的差異很大”(96頁)。又如失譯附后漢錄《大方便佛報恩經(jīng)》有3例“何因緣故”用于原因疑問句,但“‘何因緣故’東漢譯經(jīng)原因疑問句未見,東晉以后譯經(jīng)很常見”(331頁),同經(jīng)問處所的疑問句14例,其中“何處”6例,但是“東漢佛經(jīng)處所疑問句未見‘何處’,三國譯經(jīng)始見”(332頁)。

        以上各項考察工作本身既是實實在在的語言研究,同時又是語言研究成果在疑偽佛經(jīng)考辨方面的有效運用。

        《考辨研究》材料展示方式多樣。語言研究離不開所選文本語料,從語言特點入手考辨疑偽佛經(jīng),需要大量語言材料做為依據(jù),使各項分析落到實處。為了最大限度凸顯考辨對象的語言特點,書中展示了大量語言材料,不同的材料以多種方式出現(xiàn),別具匠心。

        3.列表對比。列表是很有效的材料展示方式,十分方便不同對象之間的比較。中編“譯者題署有誤的譯經(jīng)考辨”和下編“失譯經(jīng)考辨”共六章,每章都有表格。書中的表格主要有兩大類,一類用來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一類用來對比經(jīng)文。

        前一類如第七章表7-1一卷本《般舟三昧經(jīng)》“云何”用于特指問句的數(shù)據(jù)與另外九種佛經(jīng)文本的數(shù)據(jù)對比(191頁),又如第八章為了說明《興起行經(jīng)》“云何”的使用情況與相關經(jīng)文的異同,用了表8-1至表8-4共四份表來對比數(shù)據(jù)(282~282頁)。

        后一類如第六章表6-1列出題名安世高譯《慕魄經(jīng)》與《經(jīng)律異相》引文相同的故事情節(jié)(167頁),表6-2列出題名竺法護譯《墓魄經(jīng)》與《法苑珠林》引文相同的段落(167頁),表6-3通過對比展示《慕魄經(jīng)》與《經(jīng)律異相》、《墓魄經(jīng)》與《法苑珠林》行文風格的異同(168~169頁)。又如第十章表10-1展示《經(jīng)律異相》收錄《分別功德經(jīng)》的故事見于今傳五卷本《分別功德論》(342頁),表10-2展示《法苑珠林》引述《分別功德經(jīng)》的內容均見于今傳五卷本《分別功德論》(343頁),表10-3展示《法苑珠林》引述《分別功德論》的內容均見于今傳五卷本《分別功德論》(344~347頁)。

        漢魏是佛經(jīng)漢譯的草創(chuàng)時期,晉代以后才有人編制佛經(jīng)目錄記述。但各家收錄標準不一,以今存的各種佛經(jīng)目錄作比較,隋唐時期經(jīng)錄中著錄的早期譯人的譯作,較之南朝梁僧佑《出三藏記集》的著錄呈成倍的增長,導致同一譯師名下經(jīng)文風格和用語差異巨大,多受學人質疑,成為各相關學科研究中利用佛經(jīng)語料的一大障礙?!犊急嫜芯俊分饕源嬉沙潭容^高的部分早期佛經(jīng)作為考辨對象,為排除這方面的障礙做了重大貢獻。

        對于早期佛經(jīng)真實性的考辨,也有人對歷來認可度很高的早期佛經(jīng)的譯人和譯出時代也加以辨析,與《考辨研究》相映成趣,值得關注。比如美國學者Jan Nattier(那體慧)的英文專著AGuidetotheEarliestChineseBuddhistTranslations—TextsfromtheEasternHanandThreeKingdomsPeriods(《最早的漢譯佛教文獻指南——東漢三國所譯佛經(jīng)》,[4]此書系Jan Nattier在日本創(chuàng)價大學國際佛教學高等研究所任研究員期間的成果,作為創(chuàng)價大學“佛教文獻暨哲學文庫”之第十種(Bibliotheca Philologica et PhilosophicaBuddhica X),于2008年出版)。書中資料豐富,學術信息含量很大。主要表現(xiàn)有:(1)參考文獻涉及世界各國138位學者、243篇(部)論著,這些論著發(fā)表使用的語言文字各不相同,有英、日、漢、德等多種。(2)注釋數(shù)量多,全書四個部分的腳注數(shù)量分別為60條、269條、139條、10條,共計478條,平均每頁就有3條注釋。這些注釋或提供數(shù)據(jù)來源,或交待有關問題的學術背景,或指出進一步探究的方向,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3)在確考每一個譯人(團體)的譯經(jīng)情況之后,都專門列舉若干與之關聯(lián)程度最高、最有份量的學術資源(scholarly resources),為讀者指示門徑。該書從傳記、譯經(jīng)內容、譯文風格等幾方面入手,依次考察確有譯經(jīng)保存至今的安世高、支婁迦讖、嚴佛調、支曜、康孟詳?shù)葞讉€譯人(團體),確考每個譯人(團體)所譯的每一部經(jīng)文,辨析那些雖題其名而實非其所譯的經(jīng)文,并列出確出其手而散佚不傳的經(jīng)文題目。作者把每位譯者名下的譯經(jīng)分為真實文本(authentic texts)、相關聯(lián)的文本(associated texts)、有問題或經(jīng)過改動的文本(problematic or revised texts)等不同類別,必要時真實文本還進一步區(qū)分為核心文本(core texts)、次級文本(second-tier texts)、外圍文本(third-tier texts)。此外,作者認為以上譯人(團體)所譯的有些經(jīng)文后來誤題為他人所譯,也加以考證,以期還原事實。

        我們期待,國內外學界共同努力,通過這樣多方位多角度的深入考察,可以基本理清早期漢文佛經(jīng)翻譯時代和譯人的真實面貌,為漢語史的語料建設,也為中國佛教史的研究,提供更加堅實可靠的基礎。

        由于佛經(jīng)語料本身紛繁復雜,疑偽佛經(jīng)考辨工作涉及面廣,這項工作需要不斷推進。《考辨研究》一書成績顯著,優(yōu)點很多,同時,書中也有一些可以改進之處。

        個別音譯詞,如79頁談到“不少譯名都有兩個以上的譯法”時舉“婆南/和南/南無·南謨·那?!睘槔=癜?,“婆南/和南”對應梵文vandana或巴利文vandana,“南無·南謨·那?!睂笪膍amas或巴利文namo,二者非同一語。

        個別詞語的切分,如360頁列舉“等智”用例,有的確鑿無疑,有的或可有不同的切分,如“無邊之智,無與等智”后四字或可讀作“無與等/智”,“當知是等智者所畏”或可讀作“當知是等,智者所畏”。

        個別句子斷句和標點,如260頁引《阿閦佛國經(jīng)》卷上的例句,末尾有:“我為欺是諸佛世尊,諸不可計無央數(shù)。”此引文“諸不可計無央數(shù)”無著落,其后當有中心語,引文再長一些可作:“我為欺是諸佛世尊、諸不可計無央數(shù)不可思議無量世界中諸佛天中天今現(xiàn)在說法者。”動詞“欺”有長長的賓語。又如202頁最后一個例句的后半:“佛雖有爾所,羅漢不具足為佛子也?!币部蓸它c為:“佛雖有爾所羅漢,不具足為佛子也?!本渲小盃査_漢”為一整體,意為“這么多羅漢”。

        個別地方需前后照應,如189頁有“‘貪利’一詞,也是西晉譯經(jīng)始見”,但是,188頁腳注2表明支讖《阿阇世王經(jīng)》卷上有“貪利”的用例:“今我用惡人之言,勅令臣下自殺其父,用貪利國故,用貪財寶故,用貪利宰民故,用貪利尊貴故?!?15/395c)

        個別標題或可稍作調整,如第五章的標題作“安世高譯經(jīng)考辨(上)”,而第五章至第八章共同組成中編“譯者題署有誤的譯經(jīng)考辨”,中編的說明也指出了要考辨的對象是譯者“誤題為安世高”的幾部經(jīng)文,并不是對真正的安世高譯經(jīng)做全面考察,故本章標題如改為“誤題安世高譯經(jīng)考辨(上)”或“舊題安世高譯經(jīng)考辨(上)”似乎與上下文更諧調。

        本書編校精審,唯偶有繁簡轉換產(chǎn)生的誤字,如56頁“乾遝和”實為“乾沓和”,261頁“閭裏以為長者”之“裏”實為“里”,312頁“自身膽裸為塗膩”之“膽”實為“膽”(音tǎn),376頁“戒如壞瓶者”之“壞”實為“壞”(音pēi)。

        當然,就全書而言,這些都是細枝末節(jié),無傷大雅。

        總之,佛經(jīng)語料的鑒別是佛經(jīng)語言研究的基礎,佛經(jīng)語言研究成果又有助于進一步推動佛經(jīng)語料的省視考辨,佛經(jīng)語料鑒別和佛經(jīng)語言研究可以相得益彰?!稏|漢疑偽佛經(jīng)的語言學考辨研究》的出版,必將引起人們對佛經(jīng)文獻語言更多的關注,帶來佛經(jīng)語料鑒別工作的新局面,兩位作者也一定會陸續(xù)取得更多可觀的成果。

        [參考文獻]

        [1]陳寅恪.《三國志》曹沖華佗傳與佛教故事[M]//陳寅恪.寒柳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董琨.“同經(jīng)異譯”與佛經(jīng)語言特點管窺[J].中國語文,2002,(6).

        [3]吳海勇.中古漢譯佛經(jīng)敘事文學研究[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

        [4]Jan Nattier.AGuidetotheEarliestChineseBuddhistTranslations——TextsfromtheEasternHanandThreeKingdomsPeriods[M].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Tokyo:Soka University,2008.

        (責任編輯何旺生)

        On Language in Buddhist Texts and Textual Research of Linguistics of Buddhist Texts

        GU Manlin

        (ResearchInstituteofChineseFolkCulture,SichuanUniversity,Chengdu610064,China)

        Abstract:There is no exact information about the translators and translating times about some of the earliest extant Buddhist texts. “Textual Research of Linguistics of Forged Buddhist Texts in the East Han Dynasty” coauthored by FANG Yixin and GAO Lieguo has confirmed the translating times of most of the forged Buddhist texts through the careful examination of literary philology and linguistics evidences. But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Buddhist texts remains the further research due to the multiple production routes and complicated circulating process.

        Key words:Buddhist texts; the East Han dynasty; linguistics; literary philology

        [中圖分類號]H1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273(2016)01-0026-06

        [作者簡介]顧滿林(1973-),男,四川中江人,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漢語史及佛典文獻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東漢佛道文獻詞匯研究”(11FYY004),四川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研究專項(哲學社會科學)精品培育項目“東漢佛教外來詞研究”(SKJ201001)

        [收稿日期]2015-10-18

        猜你喜歡
        考辨文獻學佛經(jīng)
        協(xié)通論視佛經(jīng)一例
        佛經(jīng)音義同形字輯釋
        西夏文佛經(jīng)——《吉祥遍至口和本續(xù)》
        收藏界(2018年1期)2018-10-10 05:23:14
        “夏譯漢籍”的文獻學價值
        西夏研究(2017年2期)2017-05-16 06:48:53
        蒲松齡《重陽王次公從高少宰、唐太史游
        蒲松齡研究(2016年4期)2017-01-16 14:02:20
        《聊齋志異·鬼哭》中王七襄其人本事考
        蒲松齡研究(2016年4期)2017-01-16 14:00:29
        柳貫詩宗江西詩派說考辨
        成才之路(2016年28期)2016-10-31 18:52:58
        西夏佛經(jīng)所見官職名人名述考
        西夏研究(2016年4期)2016-07-10 12:08:14
        《傷科匯纂》文獻學研究
        《荀子》文獻學研究述略
        国产精品女同学|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无VIP| 人妻av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自由成熟女性性毛茸茸应用特色| 99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熟女一区二区| 专区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V| 黑丝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区二区东京在线| 中文字幕亚洲五月综合婷久狠狠| 国产玉足榨精视频在线观看| 潮喷失禁大喷水aⅴ无码| 狠狠色丁香久久婷婷综合蜜芽五月| 亚洲a级片在线观看| 五十路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完整版免费av片| 黄色a级国产免费大片| 欧美 亚洲 国产 日韩 综AⅤ | 天堂av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女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午夜玫瑰园| 欧洲女人性开放免费网站| 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广区| 91成人自拍视频网站| 国产大屁股喷水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午夜视频一区二区无码| 日韩一区二区中文天堂|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久久性色av| 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 久久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成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白嫩丰满少妇av一区二区|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 精品日韩欧美| 美腿丝袜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第二页| 欧美a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人妻激情在线视频| 少妇被粗大的猛进出69影院 | 一区二区亚洲 av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