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語委婉表達是日語語言特征之一。在日本人的語言交際中,委婉表達無處不在。本文通過對日語委婉表達分類來分析委婉表達的特征以及所蘊含的文化因素,從而有助于進一步了解日本的民族文化和思維方式。
關(guān)鍵詞:委婉表達;表達方式;文化背景
作者簡介:張璐璐(1986-),女,大連交通大學日語專業(yè)講師,碩士。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08--01
日本是一個具有內(nèi)斂、含蓄、不愛張揚等特點的民族,所以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會使用大量的委婉表達方式。本文主要講述委婉表達的分類及其形成的文化背景。
一、委婉表達的定義
在『國語學大辭典』中將委婉語定義為「斷定的に直接的に、また露骨に言うのを避けて、遠まわしに表現(xiàn)すること」。在『日本語教育辭典』中將委婉語定義為「はっきり直接的に表現(xiàn)するのを避けて遠まわしに言う」??梢?,委婉語是一種間接的表達方式,是用一種溫和愉悅的表達代替那些露骨直接、令人不悅的說法。委婉表達方式是不直接把自己對對方的不滿等情緒表現(xiàn)出來,從而達到避免給對方造成刺激、壓力、不快等目的。
二、委婉表達的分類
日語的委婉表達從表達形式上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詞匯形式的委婉表達
當某些事物,如「便所」、「かわや」等會給人帶來污濁、骯臟的感覺時,大家都不愿直接說出,但又不得不說明的時候,就只能換一種好聽的詞語,如「お手洗い」「洗面所」等來代替,這樣就會給人委婉動聽的感覺。也就是說,委婉表達從詞匯形式上可以將雙方都心知肚明的、卻又不愿點破的事物以曲折的方式表達,還可以通過某種手段從聽覺上或視覺上避開某些語言,從而達到更好的交際效果。
(二)被動形式的委婉表達
現(xiàn)代日語中的「~れる」「~られる」這樣的被動表達方式,,還可以表達一種委婉的斷定語氣,「~」部分一般是被人們公認的、社會上普遍承認的事實。這種以被動句的形式來進行委婉表達的語言特點能夠反映出日本人尊重客觀現(xiàn)實、說話留有余地的心理特征。
(三)推量形式的委婉表達
從心理特征來講,日本人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喜歡含蓄,他們會用一些含糊其辭、帶有推測語氣的句子來表達肯定的意思。常用的句型有「~だろう」「~であろう」「~みたいだ」「~のではないか」等。
(四)雙重否定形式的委婉表達
日語句型中的「ざるをえない」「ずにはいられない」「ずにはおかない」「ないではない」「ないはずはない」「なければならない」等都是用雙重否定的形式來表達肯定的意思,由于繞了一個彎,不會給對方說話直接的感覺,從而讓對方更容易接受。因此,雙重否定句常常被大量使用。
(五)使用助詞的委婉表達
日本人在心理上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不喜歡直接說出自己的真正意圖,而是通過省略的形式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意思。因此,日本人會在句子里加上助詞「が、けれども、でも」等讓對方體會自己的真實想法。例如,在約朋友一起去看電影時,如果對方不想去的時候,對方會說「ちょっと都合が悪いんですけど」,這樣,就會明白對方去不了了,而且還不會傷害到聽話人。
三、委婉表達形成的文化背景
1.心領(lǐng)神會
“心領(lǐng)神會”是日本人所特有的技能,這個技能又叫做“腹藝”,這種技能被認為是人與人交流中的最高形式,要想理解這種“心領(lǐng)神會”,需要非常了解日本的傳統(tǒng)文化和習慣,并且要有極好的日式的感性神經(jīng)。因此,日本人之間很容易形成默契。而且,由于日本四面環(huán)海,這種地理環(huán)境導致他們處于相對孤立的狀態(tài),使日本人生活在一種封閉的環(huán)境里,人們的思想方法和生活習慣都大致相同,能夠達到心知肚明。所以人與人交流時,不必直說雙方就會明白彼此的意思。再者,日本的主要民族是大和民族,而且只講一種語言。這種客觀環(huán)境給日本人在通過語言進行思想交流方面帶來了很多便利之處,不會因不同民族、不同語言而產(chǎn)生不必要的矛盾和不信任。因此,日本人之間說話能做到曖昧的“心領(lǐng)神會”。
2.以和為貴
日本人非常重視“和”的精神,因此,體現(xiàn)在語言上就是用委婉表達方式來維護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時刻注意盡量避免傷害對方的感情,在對方與自己的意見相悖的情況,也會努力為對方考慮,給足對方面子,不會直接反駁對方的意見。這就是所謂的“以和為貴”。
綜上所述,從語言的特點來看,日本人用推量體使語氣緩和,用雙重否定讓語義變得隱含不露。因此,在和日本人打交道的時候,善用委婉表達是至關(guān)重要的。
參考文獻:
[1]劉齊文.從日本委婉語看日本人的交際心理[J].貴州工業(yè)大學學報,2004(5).
[2]梁麗娟.日語中的委婉表現(xiàn)及其語用功能[J].廣西師院學報,2002(4).
[3]魏曉陽.中日委婉表達方式比較[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2(1).
[4]劉小珊.日語委婉語的文化語用學思考[J].日語學習與研究,1999(6).
[5]崔美玉.日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