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嘉
竹子“清華其外,澹泊其中”,歷來為中國人所推崇。文人墨客詠竹畫竹,能工巧匠雕竹刻竹。“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是竹之雅,“食者竹筍,居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是竹之俗。而竹刻器物,集審美與實用于一身,兼有竹之大雅大俗,頗得竹之精髓。
從浮雕、深雕、淺雕、深刻、淺刻再到竹子表皮的留青雕,人們似乎已經(jīng)將竹子雕刻的技藝發(fā)掘到了極致。在“山重水復疑無路”之際,他們卻另辟蹊徑,拿竹子最里層的竹壁竹簧,做起了文章。竹刻藝術(shù)大師金西厓在《刻竹小言》中對竹刻藝術(shù)做了精妙的概括:“縱觀四百余年之竹刻,可概括為由明中葉之質(zhì)拙渾樸,發(fā)展為清前期之繁綺多姿;又自清前期之繁綺多姿,嬗變?yōu)榍搴笃谥綔\單一。以雕刻再現(xiàn)書畫,實為后期變化之主要原因。”始創(chuàng)于清同治九年(1870)的黃巖翻簧竹雕即是清后期竹雕藝術(shù)的代表之一。
黃巖西部,竹林如海。冬季,竹漿在下,此時砍伐的竹子不易發(fā)霉蛀蟲。四至六年生的毛竹,紋理結(jié)構(gòu)細密,老嫩適中,為竹雕的最佳原材料。將毛竹鋸成竹筒,去節(jié),用劈篾刀去青,每次下刀不得超過竹肉厚度的二分之一,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劈一圈,然后,掉頭再劈一圈,反復數(shù)次,直至留下薄層的竹簧。再經(jīng)過水煮、晾干、壓平等工序,將竹簧膠合或鑲嵌在各種形狀的器物上。有時因裝飾紋樣的需要,需貼上兩至三層竹簧片。器物一般以木作胎,所用木料有柚木、紅木、檀香木、黃楊木等,制成扇子、花瓶、筆筒、煙盒、私章盒、茶葉罐、照相架等。將竹簧與木胎組合后,匠人們先用筆構(gòu)圖畫稿,再以竹為紙,捉刀代筆,在方寸之間借物寄情。
以雕刻再現(xiàn)書畫,是黃巖翻簧竹雕的精髓所在。因此,除了基本的文學、繪畫、書法、篆刻素養(yǎng),翻簧雕刻者還需具備嫻熟自如的刀法。不同于絕大多數(shù)的載體,竹簧可雕刻的厚度不到0.5毫米,雕刻者要利用極其有限的厚度去營造無限的立體空間效果,不可謂不難。雕淺了,沒有層次;用力過大,則容易刻透竹簧,露出竹筋,前功盡棄。疏密有致,厚薄有別,這種“度”,需要的是雕刻者胸有成竹、游刃有余的創(chuàng)作。
與其他地區(qū)的竹雕相比,黃巖翻簧竹雕更注重線條陰刻和陷地淺刻的靈活運用。陰刻,類似于國畫的白描手法,強調(diào)線條的運用。一把三棱雕刀,正側(cè)掠轉(zhuǎn),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便能刻畫出富于變化的線條:或密不透風,或疏可走馬;或緩緩起伏如流水,或猝然高下似瀑布;或精細處如走絲,或粗獷處似斧劈。陷地淺刻,則將花紋以外或鄰近花紋四周刮去,使花紋微微隆起。所分層次越多,雕刻難度越大,立體感就越好。與只需一把三棱刀的陰刻不同,陷地淺刻除了大、小三棱刀外,還需平刀、斜刀、刮刀等雕刀,同一種雕刀還有大小數(shù)把,用于雕刻不同畫面的不同部位。凹陷之物象與竹簧交界處的過渡變化多樣,并不拘泥于一種:或平口刀直斷,或圓口刀斜披,或以似斷似連之點線過渡。不到半毫米厚的竹簧片上的微妙起伏,極見雕刻者功力。
線條陰刻勾勒出清晰形象,陷地淺刻給予畫面筆墨韻味,整幅畫面便具備了點線面結(jié)合的氣韻流動的光感。人物刻畫,毫發(fā)畢現(xiàn),神韻蘊藉;山水刻畫,遠山濛濛,近水漪漪;花鳥刻畫,栩栩如生,嫵媚動人。雕刻完成后,再經(jīng)過上漆、拋光工序,一件翻簧竹雕作品便完成了??梢哉f,翻簧竹雕是一門隨形賦意的藝術(shù),有了它,平淡無奇的器物坯胎仿若被注入了一股精氣神,充滿了活潑潑的韻味。如果說,雕刻者賦予了翻簧竹雕作品以生命,那么賞玩者則讓它的生命得以延續(xù)乃至散發(fā)光芒。翻簧器物可親可近,但也容易霉變蟲蛀,唯有經(jīng)常摩挲把玩,以手汗膚脂潤澤,才能神采煥然,似得人之精華?!懊咳漳﹃乓鉂u出,刻件經(jīng)數(shù)月之手摩與藏之于被窩中,色近金黃。凡刻品在于愛之者,正造園與養(yǎng)園一也?!?/p>
20世紀60年代,黃巖翻簧竹雕精品迭出。郭沫若在參觀了黃巖翻簧廠后,曾贊嘆道:“翻簧雕刻采用國畫藝術(shù)手法,把繪畫技巧與雕刻刀法熔為一爐,有畫、有題款、有圖章,構(gòu)成一件件具有詩情畫意的工藝品,真不愧是浙江三大雕刻之一。”彼時的匠人,也將當年送給郭老的那把翻簧紈扇作為榮譽的象征。而今,同列浙江三大雕刻的青田石雕、黃楊木雕,盛名在外,而黃巖翻簧竹雕卻漸受冷落乃至瀕臨失傳,正應了紈扇上題寫的那句詩:“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p>
如今空調(diào)取代了竹扇,沙發(fā)取代了竹椅,筆墨紙硯也漸漸退出人們生活舞臺的中心,更遑論竹臂擱、竹鎮(zhèn)紙……在求大求全、求效率求效益的當今社會,有多少人會著意于一竹一木的汲汲營營,有多少人能欣賞一刀一鑿的精巧與美好,又有多少人能費心呵護竹器的不腐不蠹呢?“縱橫削竹取精華,嫩黃雅致媲象牙。應物傳神精雕琢,勝如琥珀雅俗夸”的黃巖翻簧已然不復當年的盛況,可畢竟黃巖翻簧竹雕藝術(shù)館建成了,還有羅啟松、顧啟望等老手藝人和徒弟們沉潛于翻簧竹雕技藝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用心守護著這門古老技藝。只要這種堅守還在,時光流轉(zhuǎn),黃巖翻簧竹雕便不至于湮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