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明
(廣東警官學院,廣東廣州510230)
從“說教式講授”到“參與式互動”:高校教師教學策略的變遷路徑
郭明
(廣東警官學院,廣東廣州510230)
《政治學基礎》是行政管理學專業(yè)的核心主干課。鑒于傳統(tǒng)教學手段難以調動學生積極性,教師應該樹立學生的主動參與理念、采用靈活多樣的課堂討論形式、巧妙使用現(xiàn)代教學技術開拓學生知識視野及注重學生課程作業(yè)設置,使《政治學基礎》教學策略從“說教式講授”向“參與式互動”的轉變。
說教式講授;參與式互動;教師角色
《政治學基礎》是意識形態(tài)較強的課程,它肩負著培養(yǎng)具有較強政治素養(yǎng)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者的任務。在公安院校,基于公安專業(yè)學生的實踐性強的特點,教師在講授這門課的時候則不能同其他院校那樣陳述相關知識點來引導學生思考,而是應該根據(jù)學校和學生的特點來調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鑒于此,我們認為,調動公安學專業(yè)學生學好《政治學基礎》這門課,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激情和提升思考問題的能力,應該逐漸轉變教師的教學方法,鼓勵教師從“說教式講授”到“參與式互動”的方式轉變。
(一)現(xiàn)代教學制度變革激起“參與式互動”的興起
從當今現(xiàn)代教學制度的變革與實踐,現(xiàn)代教學基礎越來越強調學生的主動性與主體性。傳統(tǒng)上,教師主要從用講授式或布道式教學方法來講授知識,現(xiàn)代教學主要在建構主義上的進一步推進,強調學生的重要性,強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重視對學生學習質量的評估與評價,從而實現(xiàn)“教學合一”的教學目標。
(二)枯燥的政治理論呼喚教學方法的變革
教師針對政治學基本原理與方法進行講解,理論知識枯燥乏味,且與實際生活較遠,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該課程枯燥無味,學了很多空洞的大理論,無法解決現(xiàn)實中的實際問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該圍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及教學目的進行深度思考,使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得到顯著提升,為營造良好的學習興趣奠定基礎。
如何能夠把政治學枯燥的理論知識讓學生有效地接受成為教學工作的重要問題。我們嘗試把參與式教學理念引入到教學實踐過程中,從而提升學生學習政治學基礎知識的興趣。參與式教學主要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講授過程中加入學生參與的元素”和“正規(guī)的參與式教學”。為此,我們在《政治學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引入?yún)⑴c式教學,并就如何應用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
(一)樹立學生的主動參與理念
“教”與“學”是兩個相互促進、相互合作的兩個過程。傳統(tǒng)教學中的活動缺乏必要的激發(fā)性,學生對教學的參與熱情很低。參與式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的主體性參與而居于教與學的中間,是教與學的責任的承擔者和結果的體現(xiàn)者。從邏輯順序來看,學生主體的參與是教學的起始性機制,學生對活動的強烈興趣是主體參與的前提。只有當主體參與機制正常發(fā)揮作用時,教學才能很好地實現(xiàn)其對學生的發(fā)展。
(二)采用靈活多樣的課堂討論形式
豐富多樣的課堂討論是提升學生對政治理論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的重要路徑,主要有三種策略。
1.即興討論。圍繞課程學習的相關理論知識,引導學生緊扣該理論展開對當前熱點的政治問題進行探討和交流。
2.分組討論。在課堂教學中,根據(jù)該問題,教師采用分小組的策略,在小組長的主持和協(xié)調下進行小組內部討論,之后各組小組長來總結小組的討論觀點,在全班級的范圍內進行觀點分享。
3.辯論賽。針對課堂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教師提出一個具有一定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的問題,將學生氛圍兩個方陣展開激烈的辯論。
(三)選擇有效形式活躍課堂氣氛
能否激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注意力是評價課堂氣氛的重要衡量指標。教師應充分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參與能力,強化教學過程中對話機制的建立是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這能夠培養(yǎng)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轉變,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學生產(chǎn)生新認識、新思想和創(chuàng)新事物的創(chuàng)新能力。
(四)巧妙使用現(xiàn)代教學技術開拓學生知識視野
在當前高校擴招的步伐中,在校大學生的人數(shù)與日俱增。在有限的教學資源的情況下,如何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成為當前高校教師思索的重要問題?,F(xiàn)代教育技術的引入對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
一方面,教師能夠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另一方面,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也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越來越日常化??傊?,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有效地拓展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空間,為推進參與式教學成效的發(fā)揮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注重學生課程作業(yè)設置
教師應該激勵學生積極參加學院或學校組織的相關社會調查、課題研究、參與觀察等,從而使學生能夠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能力,提升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運用所學的知識服務社會。因而,教師在學生課程作業(yè)的設置中應該以此為宗旨。這既能強化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國社會轉型之痛,又能加深學生對政治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進而提升其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政治學基礎》課程是行政管理學專業(yè)的核心主干課,亦是公安專業(yè)的基礎課程。鑒于傳統(tǒng)意義上教師主要采取“傳授式教學”講授政治理論知識的局限性,《政治學基礎》課程教師應該開放教學觀念,樹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熟練掌握現(xiàn)代教學技術方法及靈活使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等,提升學生對政治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
[1]單穎.參與式教學方法在高校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皖西學院學報,2006(4).
[2]姚建光.參與式教學:理論建構與實證樣本[J].中國教育學刊,2011(1).
[3]鐘有為,黃偉.“參與式”教學的理論依據(jù)和特點[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4).
[4]楊鳳林.高校大班課實施參與式教學的疑難與策略探討[J].大學教育,2012(4).
[責任編輯金東]
G64
A
1673-9132(2016)33-0005-02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3.001
郭明(1985-)男,吉林公主嶺人,廣東警官學院公共管理系,講師,政治學博士,廣東公安特約研究員,廣州市公共安全重點研究基地兼職研究員。研究方向:當代中國政治與政府;地方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