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如
摘 要: 語文課堂需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以學生為主體需貫穿于課堂教學全程,這是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師需對此做出相關的思考和認真的探究。本文從小學語文課堂之“多學少教”相關思考值得人們借鑒。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堂 多學少教 教學策略
據(jù)相關信息,人們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中,著力思考真學課堂的打造。何謂真學課堂?人們大致都是這樣的理解,讓學生能夠真正學習。以往的學習就不是真正的學習?似乎不可否定,學生不是真正學習又怎可能獲取知識?現(xiàn)實卻是不否定或者不予以矯正?,F(xiàn)拙于筆端的是平時相關教學活動的思考,權且拋磚引玉。
一、小學語文課堂“多學少教”需理念上以學生為主
也許人們都這樣考慮,平時的閱讀教學誰沒有確立以學生為主的理念?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學習新課程標準,學習規(guī)范化辦學要求,人們的教育教學思想已經(jīng)得到比較充分的武裝,有誰還不以正確的理念指導自己的行為?相關教育教學實踐給人一定的思考,總感到不是那么樂觀。雖然對相關的以學生為主的理論是熟記得那樣滾瓜爛熟,但實際操作時是那樣的“我行我素”。這就應當引起語文課堂教學中任何一個教師的警覺,既然已經(jīng)確立了正確的理念,就要以正確的理念指導自己的行為。所以,在平時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多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智慧從事自覺自愿而帶有相當主動性的學習。讓小學生進行“多學少教”的語文課堂,學生多學的應當比較普遍和廣泛,學生多學的時段也不僅局限在課堂,而且完全可以放在課余。我們可以將機械重復的訓練剔除,讓學生能夠既不增加學習負擔,又能夠取得良好的自主學習效果。理念上以學生為主,小學語文教學應當在內(nèi)容上給予學生充分的“多學”機會。字詞在句子中的意義感悟,由學生自主學習;句段方面的意義,讓學生在教材文本的字里行間神游;小學生學習語文,需要走進作者,前置性學習可以讓學生多做些知人論世的事兒;小學生學習語文,需要比較理想地走進文本,前置性學習可以讓學生多做些悉物知理的事情,如“遙看瀑布掛前川”,需要學生知道天文地理、氣象氣候等方面的常識等。
二、小學語文課堂“多學少教”需心靈上以學生為主
言為心聲,教育工作者不僅僅就是簡單的言為心聲,還應當是完全意義上的言行一致。在有效和高效課堂的構建中,在真學課堂的打造中,一般教師都意識到了小學語文課堂“多學少教”的意義。從相關角度比較真實感到小學生還是能夠“多學”的,但當遇到比較具體情形尤其那些不夠順心的教學過程時,老師便是那樣心急如焚,尤其在諸多“恨鐵不成鋼”時,就有著許許多多的越俎代庖現(xiàn)象,很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感悟或者就是完全意義上的感悟,學生的學變得完全意義上的少,教師的教變得完全意義上的多。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為了學生的“多學”,實現(xiàn)教師的“少教”,完全需要教師在心靈上以學生為主。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幾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情境教學和情境教育,其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李吉林老師把一個個學生看成花朵。試想,如果李老師不把一個個孩子看做花朵,不利用比較充足的陽光雨露沐浴孩子,不讓孩子感受到“多學”的溫馨,那么既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又不是教師應當所為的。所以,平時的閱讀教學,不管學生遇到怎樣的閱讀感悟之困難,都不替代學生,而是以自己的努力引領學生。譬如教學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小學生見到了杜甫的很多詩歌,從沒見過杜甫的快詩,學生在感悟杜甫快詩時則感到不那么得心應手。當讓學生走進杜甫所作詩歌的時代背景和知曉詩人相關際遇后,學生的閱讀感悟顯得那樣游刃有余。
三、小學語文課堂“多學少教”需行為上以學生為主
語文教學,對于小學生而言,需要學生進行實踐的內(nèi)容是相當廣泛的。小學語文課堂的“多學少教”,不僅僅是教師自身理念和心靈的以學生為主,更重要的是應當讓學生有著許許多多的“多學”的空間,也就是在行為上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尤其在平時的前置性學習和語文教學的課堂內(nèi),對教材文本的閱讀感悟從相關意義上講是不是我們還在牽著小學生走?說不定還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譬如,學生的前置性學習,為了使課堂教學更有效乃至高效,所設計的前置性學習案例有幾處不在指點學生學習什么?有幾處不是圍繞文本內(nèi)容的感悟?而且有不少文本內(nèi)容的感悟多是給了學生所感悟的內(nèi)容再讓學生找找一些語言文字。這對學生的感悟起何作用?其實質(zhì)可以充分說明其教師行為還沒有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所以,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無論是前置性學習,還是課堂教學乃至于一些拓展延伸性學習,教師所設計的案例都不宜畫地為牢,更不能讓學生動彈不得。雖然我們設計的在一定意義上讓學生多學,但永遠都達不到多學的效果。因此,在平時學生前置性學習中,多用一些比較大略的話語,如讀著某某文本,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你想和大家交流什么?你還有哪些方面的不惑等。這樣學生就十分自主地進行閱讀,進行感悟。這樣學生所感悟的內(nèi)容,雖然有正確感悟的可能,雖然也是那樣不著邊際,但都是相當鮮活,都是相當原生態(tài),更主要的是養(yǎng)成了自主探究和閱讀感悟的習慣。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課堂“多學少教”的思考,對于教師而言永遠是無止境的。因為課堂永遠呈生態(tài)型,教學過程中我們還會遇到不少新問題,應當思考解決新問題的新辦法,教師必須踐行任重而道遠前提下的多思考、多實踐和多探索。
參考文獻:
[1]祁智.剝開教育的責任[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06.
[2]曹津源.曹津源文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